愛伊米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去年9月,參加完國內首個電動車友的專屬節日——919電動汽車生活節嘉年華後,我當時就覺得電動汽車是真香,接下來將開啟全面取代燃油車的程序。果真不假,這一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簡直是大變樣。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什麼是“大變樣”呢?這不僅表現在動力、靜音、智慧以及全生命週期經濟性等方面,新能源車已全面超越了燃油車,還在於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入局者”,如蘋果、百度、小米、360、創維、美的等。

在全球氣候變暖以及“雙碳”目標下,汽車電動化的程序必然會加快。疊加5G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當前汽車市場上風頭最勁的莫過於智慧電動汽車,以致於

無論是房地產公司還是科技公司,

只要宣佈造車,股價就會大漲,而且不管是不是真心造車。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在智慧電動汽車的賽道上,“入局者”越來越多。這裡面既有特斯拉以及蔚來、理想、小鵬等為代表的第一波造車新勢力,也有大眾、比亞迪、上汽、東風、長安等為代表的傳統車企,更有一群躍躍欲試的科技公司,如蘋果、百度、小米等。

為什麼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在今年入場呢?這是因為先行者已經替後來者完成了使用者教育和市場培育,技術和製造的門檻降低很多,消費者感受到了智慧電動汽車的獨特魅力,資本市場也更看好這條賽道。

其實,大家緊盯的都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前景。這個市場足夠廣闊,僅靠特斯拉、蔚來等是不夠的,能容納更多的玩家入場。至於入局後能不能分一杯羹,關鍵還在於自身的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家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相較於特斯拉的激進,造車新勢力則顯得“接地氣”很多。蔚來以使用者為核心,把“服務”和“換電”作為差異化體驗;小鵬兼具特斯拉與蔚來的特點,在智慧駕駛、超充網路等方面不斷髮力;理想以增程式作為突破口,月銷再攀新高,逼近萬輛大關。

與此同時,相對傳統的自主車企也沒有坐以待斃。北汽、廣汽、吉利、東風、上汽、長安等紛紛瞄推出了新能源專屬品牌,包括極狐、埃安、幾何、嵐圖、智己、阿維塔。它們都從技術、產品、服務、使用者等方面進行深度佈局,但目前還處於蓄力階段。

有先進自然就有後進。相比之下,合資車企行動較慢,整體仍保持著相對保守的產品迭代、技術路線與銷售模式。與激進、創新的新勢力相比,不僅產品力乏善可陳,而且對使用者的吸引力不強。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對新“入局者”來說,它們最大的優勢不是造車,而是使用者+智慧優勢。這是科技公司的“殺手鐧”,是傳統車企非常懼怕的,因為這些都不是傳統車企的強項。

按照李書福對汽車的理解,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那麼,今後的汽車將是帶著四個輪子的智慧手機。對於車企而言,軟體、晶片、算力將變得愈發重要。傳統車企也越來越多地將資源和重點放在智慧提升和使用者運營方面。

雖然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製造門檻降低了,但傳統車企還是有產業鏈以及體系優勢的。這點新“入局者”要有清醒的認識,切莫急躁,決不能忽視汽車行業的基本規律,心急可吃不了熱豆腐,反而會燙到嘴。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而且,傳統車企醒悟過來也不會太晚。大浪淘沙,始見真金。如今,除了蔚來、小鵬、理想外,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就非常吃香。無論是旗艦車型比亞迪漢,還是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等超級混動車型,目前都是“一車難求”。

在蔚來、理想、小鵬等大放異彩的同時,還有很多“跨界者”交出了不及格的答卷,甚至有部分不得不宣佈終止造車。新“入局者”想要站穩腳跟,不僅要強大的資源支援,還得自身不懈努力。

以拜騰為例,它從創立開始就拿了一副好牌,創始人在汽車界家喻戶曉,獲得了一汽、寧德時代、富士康等多輪投資,前4輪融資總額高達84億元,一度被認為可以挑戰特斯拉。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但是,拜騰卻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出現“採購700萬美元的零食”。結果,84億元全部燒光後,直到倒下的那一刻,拜騰都沒有一款量產車落地。拜騰的悲劇怪不得別人,還得從自身找問題。

相比拜騰的財大氣粗,零跑在面子工程上極為“摳門”,但捨得在技術上投入巨資,因而終端交付量不斷攀升,目前穩居新勢力前四。如果拜騰也有零跑這樣的領導團隊,再多努把力,是不是就不會落到現在這般慘狀?

和零跑朱江明、小米雷軍一樣努力的,還有董明珠。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2016年,董明珠試圖帶領格力電器投資銀隆新能源,但遭到了大部分股東的否定。然後,董明珠不得不以個人的名義,再拉上王健林、劉強東等共同投資,成為銀隆新能源的大股東。

今年1月,董明珠等6位董事相繼退出銀隆。就在大家以為董明珠要放棄造車時,8月31日,格力電器突然宣佈以18。28億元的價格競得了銀隆3。36億股股份,加上董明珠個人持有的股份,一下子就拿到了銀隆47。93%的股份。

格力此次態度的突變是因為家電市場的天花板逐漸顯現,而銀隆有著電池資源和儲能技術的優勢。這說明董明珠之前的眼光是非常獨到的,在理順股東關係、達成共識後,“格力汽車”也將值得期待。

當"跨界造車"再次成為熱潮,誰能駛向遠方?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接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和燃油車的普及一樣,新能源汽車的主流市場也將從高低兩端向10-20萬的主銷價格區間轉移,同時也將會有一批“入局者”半路夭折。

說了這麼多,你覺得誰會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佼佼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