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周武王駕崩前,輔政大臣的首輔為何不是姜子牙?其實原因很簡單

當年周武王駕崩,給兒子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他們也被稱為“周初四聖”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與周公為道,大公為充,召公為弼,同列而總謂之四聖。——《史佚書》

只不過,這四位裡面也得分個主次,其中權力最大便是周公旦,他輔佐周成王建立成周,鞏固的新生的大周。其次則是召公奭,他坐鎮鎬京,治理宗周,同樣是功不可沒。據《史記》的記載,當時的周王朝周公旦和召公奭“劃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周武王駕崩前,輔政大臣的首輔為何不是姜子牙?其實原因很簡單

總而言之,在周成王的成長道路上,周、召二公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相較而言,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則沒有那麼大的存在感。那麼作為武王伐紂的最大功臣,一朝丞相,姜太公為何不能稱為“四聖之首呢”,他比周公劣勢在哪裡?分析應該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周公關係方面更親密。

這兩個大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他們跟王室的關係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周公是武王的親弟弟,這種血緣關係算是親情裡面最深刻的一種,一般人最信任的人也往往是自己的同胞兄弟。

而姜子牙雖然在開國過程中有著非常卓越的貢獻,但是真要論起關係,他和王室之間還是非常“平淡”的。雖然他也是周武王的岳父,但周成王卻不是他的外孫。一個偽外公和親叔叔,應該選誰,無需多言。

周武王駕崩前,輔政大臣的首輔為何不是姜子牙?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且武王去世的時期周朝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家需要的是維持政權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首選讓自家人掌握權力,這也是符合常理的事情。

託孤自家人這種事兒在歷史上不少見,最出名的就是三國時的曹魏了,從曹真到曹爽,大權在握的永遠是曹家宗室,只不過曹爽是個膿包,被司馬懿奪了權。

第二點原因:姜子牙的“續航”能力稍微差了一些。

周武王駕崩前,輔政大臣的首輔為何不是姜子牙?其實原因很簡單

姜太公博學,曾經去往殷商朝歌求官,帝辛(殷紂王)不用。姜太公都老了六十歲了,窮困而且鬱郁不得志,遂前往西岐為用、垂釣於姜水之上。為了讓國家實現長久的安定,統治者以及輔政者的身體因素也是需要考慮的一方面,如果國家政權一直都處在交接的過程之中,那麼想實現穩定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從威望和品質方面來看,二人都是有能力勝任輔政大任的,不過姜尚在那時的年紀已經達到了60歲左右(也有說五十多歲)。

按《呂氏春秋·首時》中記載的說法,古代的平均年齡來看,這種年歲的人絕對稱的上的高壽老人,雖然高壽是一件很吉祥的現象,但是這其中也存在很大的隱患,萬一姜尚在輔政以後突然去世,那麼國家也會有些動亂。而周公此時正值壯年,在“續航”方面更加有保障,所以武王還是選擇了後者。

周武王駕崩前,輔政大臣的首輔為何不是姜子牙?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三點原因:周公能力太過出眾。

我們歷史上的很多學者都對此人有著很高的評價,賈誼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說法,他認為周公在黃帝之後以及孔子之前的這段歲月裡面稱的上的“第一人”,透過自己獨特而又嚴厲的執政手段,他讓新成立的政權政治清明、百姓多受教化,一手締造出國家文化經濟強盛的局面,這樣的人才武王怎麼可能讓他埋沒?更何況二人還有一層親情關係。

第四點原因:武王之死太過突然。

周朝時期特別相信“天命”一說,武王更是被宣傳成了一個受上天眷顧的“天命之君”,在這樣的烘托之下,幾乎沒有人想過天子也會有死去的一天。雖然武王自己也明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輪迴,但是他並沒想到自己的生命會如此快速的終結。

在他垂危之際,姜尚已經走在了就國的路途之中了,如果不快些安排好後事,那麼自己死後可能會出現很多的變數。在這種緊迫的情況之下,他只能果斷的找來自己的兄弟託付後事,而這一切都因為他對死亡準備不夠充分。

周武王駕崩前,輔政大臣的首輔為何不是姜子牙?其實原因很簡單

總結

綜上所述,本次輔政的選擇是有很多基礎條件的,而當這些條件綜合起來以後,周公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參考文獻:

1、《史記》

2、《史佚書》

3、《呂氏春秋·首時》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