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膠捲大王”柯達改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可行?

這年頭,跨界湧入新能源電池領域的企業真不少……

柯達打算生產電動汽車電池

曾經的“膠捲大王”柯達在 2013 年破產重組之後就開始往其他方向努力,現在又開始涉足電池領域,當然不是老本行相機電池,而是電動汽車電池。

“膠捲大王”柯達改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可行?

柯達此前對總部位於加州聖地亞哥的電池初創公司 Wildcat Discovery Technologies(WDT)進行投資之後,柯達旗下的工程師發現 WDT 所製造的“超級電池”與柯達生產 35 毫米膠片所採用的塗層工藝有相當高的相似度。所以柯達工程師表示這些膠捲裝置只需要經過稍稍改造,就能生產出電池所需要的材料。

據柯達 CEO Jim Continenza 稱,他們此前為了維持公司正常運轉,打算賣掉這些價值 7000 萬美元的膠片製造機,但是出售時的價格已經跌到了 200 萬美元,幸好現在他們發現了這兩種相似的技術,所以這些膠捲製造裝置已經重獲新生。

現在,柯達的業務新增了一個電動汽車電池製造領域,除去適用於電動汽車電池,家用蓄電池也使用了與之類似的塗層和相關化工產品,這意味著柯達可以利用同樣的技術為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製造充電電池。

柯達已經從裁員以應對膠片行業的萎縮,變成員工要加班工作,後來更額外招聘近 100 名員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型。同時該公司還與 WDT 簽訂了一項協議,柯達將為 WDT 提供一種薄膜塗層技術,這項技術對 WDT 下一代電動汽車電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

從膠捲大王到破產重整

這是一家百年巨頭企業,巔峰時期全球有近15萬名員工,業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著全球相機和膠捲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卻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短短10多年間迅速從巔峰滑落,留下無盡的錯愕和遺憾,它正是曾經的相機、影像的代名詞——柯達。

“膠捲大王”柯達改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可行?

時代拋棄你,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如果說,柯達的崛起是經歷了百年的深厚積澱和有跡可循的,柯達的墜落則十分迅速和突然,突然到可能連柯達自己都是懵圈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柯達的經營情況急轉而下,2012年初,柯達及其子公司在紐約提交了破產申請保護。

目前,大多數的分析都指向了柯達在數碼時代轉型的落伍和失敗。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柯達本身還是數碼相機的發明者。1975年,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史蒂芬·沙森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但也僅限於此。

自2004年後,柯達幾乎每年都在虧損,哈佛商學院曾在一份案例中測算,柯達每賣一臺數碼相機就會虧損60美元。相關資料顯示,柯達只有2007年是盈利的,因為那年它出售了大量資產。

2009年,柯達停售歷經74年的35毫米彩色膠片;2011年,柯達僅能勉強維持市場份額,並艱難為職工發放鉅額撫卹金,柯達股價跌幅超過80%;2012年,柯達向紐約一家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一波三折”的坎坷轉型路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於柯達這樣一家曾今“品類之王”而言,掙扎求生還是可以做到的。

2013年,柯達脫離破產保護,重組為一家小型數位影像公司,開始跨界轉型。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手機。2017年,柯達開始做雜誌。柯達還與多家時尚品牌合作推出了聯名產品。

根據公開資訊,柯達目前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影像、影音和資料儲存產品。

“膠捲大王”柯達改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可行?

柯達官網顯示,品牌授權許可產品包括電池、充電器、手電筒、相機配件、眼鏡鏡片、噴墨紙、墨水和專用介質、噴墨印表機、即時列印相機以及手機。就連數碼相機也是授權其他公司生產。

甚至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18)上,柯達展示的手機、平板電腦、無人機和微型投影儀,也均為授權其他公司生產。

而最大的轉型嘗試莫過於醫藥了。2020年7月29日,在美股上市的柯達股價大漲,盤中觸發了20次熔斷。截至收盤,柯達漲318。14%,報收33。20美元/股,換手率高達618。06%,總市值為14。5億美元。7月28日,柯達的股價同樣暴漲200%以上,截至當日收盤報收7。94美元/股,此前柯達股價低點僅為1。5美元/股。

“膠捲大王”柯達改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可行?

引發此次股價暴漲的,是柯達進軍制藥行業的訊息。美國當地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IDFC)與柯達共同宣佈,IDFC向柯達提供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援柯達成立Kodak Pharmaceuticals,透過這筆貸款,柯達將進軍非專利藥物原料製造行業,以強化美國本土供應鏈。

然而,最終貸款擱淺而告失敗。

這個曾經的膠片巨頭,近些年來,在市場摸爬滾打,做雜誌、賣衣服、賣啤酒…韌性十足,希望這一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能有機會重新崛起。

編輯|張毅

稽核|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