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參展上海博物館“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10月28日,上海博物館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共同打造的“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正式啟幕。展覽以建構新的視角及敘事方式為追求,聯合來自七個國家的十餘家博物館及收藏機構進行展出,其中包括荷蘭國立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等。卡地亞典藏作為借展方之一,共有三件藏品參展其中。

展覽主題為早期全球化中的東西匯融,展現中西碰撞下珍寶藝術的交融與重塑。這場自大航海時代展開的探索之旅,對中國瓷器如何到達歐洲並記錄中西貿易的展開進行探究,同時講述了貿易之外的中西交流史以及中西方瓷器在超過500年曆史中的碰撞與融合。此次展覽中,卡地亞典藏的三件藏品:粉彩鏤空人物故事圖香籠改裝臺式煙盒、珊瑚紅釉水盂改裝墨水瓶、庭院仕女圖化妝盒中出現在 “中西交融”章節的歐洲鑲嵌中國瓷器部分,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瓷器如何融入西方,如何被加以改裝、組合,以適應西方的審美與器用需求,及由此帶來的創新與融合。

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參展上海博物館“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展訊:

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時間:2021。10。29—2022。1。16

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Pierre Rainero)先生表示: “我們很高興能夠參與此次展覽,能夠與眾多珍貴的亞洲藝術收藏品同場展出,是對卡地亞典藏的最佳認可。被挑選參展的藏品展示了卡地亞與中國的深厚淵源,對品牌而言,中國文化及其詮釋世界的獨特方式始終是激發品牌創作的無限靈感。”

粉彩鏤空人物故事圖香籠改裝臺式煙盒,在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同類型香籠。20 世紀初,以東方風格為靈感的設計再度復興。在此風潮下,卡地亞收集了各式各樣從珠寶、器物作為“素材”儲備,其中包括來自波斯、印度、中國和埃及的古代及當代藝術作品,並將其融入新的設計當中,與歐洲 18 世紀的器物改裝方式一脈相承,此件鑲嵌的中式屋頂與題材呼應,更彰顯對東方趣味的理解。

根據人物場景,煙盒頂部的粉彩人物圖表現為《西廂記》故事終章“衣錦還鄉”:新科狀元登門提親,終成眷屬。畫面直接選取了張生入府見崔老夫人的構圖,以符合器物的長方樣式。故宮博物院亦有一件《西廂記》題材的四面鏤空長方香籠。自古以來,與《西廂記》有關的創作常見於版刻書籍、年畫、瓷繪和雕刻等處。而瓷器便是《西廂記》最早傳入歐洲的媒介,是中國故事最佳的承載。

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參展上海博物館“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粉彩鏤空人物故事圖香籠改裝臺式煙盒,1927年

中國景德鎮窯瓷器,清乾隆(1736–1795)

高 8 釐米,長 21。3 釐米,寬 11 釐米

卡地亞典藏

珊瑚紅釉水盂改裝墨水瓶,由一件雍正珊瑚紅釉水盂改裝而成,一週圍繞四組金制壽字裝飾,每組壽字上下呼應,上與口沿相連,下連底座,並與木雕合為團壽形式。水盂是中國文人珍愛的文房用具,而改裝後的水盂變作墨水瓶,同樣作為文具,更妙用了經典吉祥的壽字紋飾,體現了對彼此文化的深入理解。

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參展上海博物館“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珊瑚紅釉水盂改裝墨水瓶,1927年

中國景德鎮窯瓷器,清雍正(1723–1735)

高 9。15 釐米,口徑 6。3 釐米

卡地亞典藏

化妝盒創作於1928 年,內設化妝鏡面,各種珍石寶玉鑲嵌成盒蓋上的畫面。有趣的是,從畫稿和記錄看,這件卡地亞工作坊製作的圖樣正來自其當時掌門人路易·卡地亞私人收藏的一件康熙五彩瓷盤。 中國瓷器與西方工藝的互動悠遠又多樣,從鑲嵌加裝到重繪賦彩,從改造器用到拆解拼配。這件中國風格化妝盒雖不是瓷器,卻又展現出瓷器對設計審美持續性的啟發。

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參展上海博物館“東西融匯-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

庭院仕女圖化妝盒,1928年

高 1。6 釐米,長 10 釐米,寬 5。8 釐米

卡地亞典藏

此次展覽並非卡地亞典藏與上海博物館首次結緣。早在2004年,作為中法文化交流年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卡地亞典藏便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卡地亞藝術珍寶展”。作為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展覽,共有300餘件珠寶首飾、時鐘及珍稀藏品進行展出。而本次借展於上海博物館的三件藏品,也曾在2009年“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中與中國觀眾見面,展現了卡地亞典藏與中國文化與藝術持續不斷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