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網路

華為手機去年全年發貨量2。4億,對應三星和蘋果的具體銷量還未公佈。不過,在1月初有韓國媒體爆料,三星下調2019年全年手機銷量目標,為2。9億部;美國分析師則預測,蘋果2019年全年手機銷量為1。95億部。

顯然,華為手機去年的銷量比三星要低,比蘋果要高。換句話說,華為已經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華為不僅坐穩第二寶座,而且離第一寶座上的三星越來越近。

按照目前的增長情況,預計到2021年,華為將會超過三星,問鼎第一寶座。這樣一來,國內其他手機廠商諸如小米,OV將會很難受:離華為越來越遠。不過,最近華為被爆手機14nm製程晶片產能訂單從原來的臺積電轉到中芯國際上面。

這對華為有什麼影響,會是小米們的機會嗎?

一 為什麼是中芯

考慮這個問題之前,得知道誰是中芯?為什麼選擇中芯?

官方資料顯示,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由晶片行業元老張汝京創立,是世界領先的積體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積體電路晶片製造企業。

而根據拓墣產業研究院整理的研究資料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資料排名中,中芯國際排名第五,內地排名第一,排在前面的分別是來自臺灣地區的臺積電和聯華電子,韓國的三星,美國的格羅方德。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 拓墣產業研究院

仔細對比上面的資料,我們還可以發現:1。 後面的華虹半導體來自內地,高塔半導體來自以色列,力積電以及世界先進來自臺灣地區,東部高科來自韓國;2。 中芯的營收是華虹的3倍多,對應產能也會遠超華虹。

而華為之所以將部分產能從臺積電轉出,是迫於美國方面制裁的壓力。根據2019年12月份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方面收緊政策,限制來自美國超過10%的技術出口給華為,這個比例原來是25%。彼時,25%這條線下,臺積電可以大大方方的給華為代工;現在10%的限制要求下,臺積電只能給華為代工7nm以上的晶片。

這樣一來,華為只能將目光轉向內地。而內地有能力代工的只有中芯和華虹,其中中芯能力強於華虹,華為選擇中芯在情理之中。更何況,中芯於2015年和華為有過合作,曾共同成立研發公司,並且是華為92家核心供應商之一。所以,無論怎麼看,華為只能跟中芯合作。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自中芯官網

二 有何影響

中芯在2019Q3財報裡曾宣佈,第一代FinFET已經成功量產。這裡的第一代FinFET技術是當前在用的技術,目前28nm,14nm製程晶片都是該技術。而根據科技媒體報道,中芯14nm製程晶片不僅實現量產,而且量產率高達95%。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自中芯官網

但是,實現量產與大規模量產還是有些不同。量產是能夠保證一定良品率的情況下,產出晶片,而大規模量產代表技藝已經成熟了,良品率很高,而且還需要產品生產線和產能。

中芯國際總部位於上海,擁有全球化的製造和服務基地。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晶圓廠,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製程晶圓廠在建設中;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製程晶圓廠;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江陰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塊加工合資廠。

其產能,產能利用率以及產能收入如圖所示,中芯晶圓月產能在44萬片左右。從營收來看,哪怕是28nm製程的晶圓,中芯佔比才4%。假設產能跟營收同比例,那麼28nm產能在每月2萬片左右。而技術要求更高的14nm,要實現同等規模的量產,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沉澱。這還是理想的情況。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 中芯2019 Q3財報

這可以參照臺積電。臺積電南京廠於2018年5月實現16nm晶片量產,到了當年10月底才實現月產1萬片的規模,2019年底實現月產1萬5000片,今年才能實現月產2萬片的規劃目標。

簡而言之,中芯國際實現量產後,還需要經歷產能爬坡的過程。

根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三年,華為海思出貨晶片,製程,對應手機型號如下圖所示,對標14nm(16nm)的型號,大都是中低端機型。這些手機型號多,受眾廣,甚至有些是爆款機型,屬於流量型機型。對應的晶片需求也非常大,中芯能否撐起這個產能,還不太確定。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資料整理自驅動之家

最關鍵的是,中芯要在短時間內撐起產能。目前智慧機市場競爭一場激烈,又面臨5G換機潮,整個市場上的手機廠商都憋足了勁兒迎接這股浪潮,誰也不想掉鏈子。華為本身面臨困難,這時候更不能掉鏈子。

所以,從華為角度來說,此時轉移產能,有什麼樣的影響還不好說,畢竟產能是否充足,還未可知。但是如果產能不足,小米“飢餓營銷”和“粉轉黑”就是前車之鑑。

三 是否是小米們的機會

從商業行為上看,競爭對手因為外在條件而發展受到阻礙,自家廠商趁機獲取使用者,佔領市場,這個貌似是個不錯的策略。比如,當年小米手機2015年手機銷量下滑,除了不重視線下市場外,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從2012開始小米出現“秒售罄”,一直到2016年雷軍重整供應鏈關係,中間幾年一直被人詬病“飢餓營銷”,失去大批米粉使用者。而這批使用者分別被華為,OPPO,VIVO分而食之。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網路

上面提到華為在5G爆發前夜,臨陣更換產能供應商,有可能會對產能對產能有影響。臨陣換“將”一向是大忌。那麼,如果同樣的事情有可能出現在華為身上,這會是小米們的機會嗎?

我認為不是。

目前國內手機市場靠前的玩家就這麼幾家:華為,小米,OPPO,VIVO。手機發展到現在,螢幕,相機,最佳化,充電等技術都差不多。總體來說,智慧機市場其實是有些同質化。

如果給這幾家手機品牌打分的話,可能都在80分以上。我曾多次引用一句話:人是分不出80分以上的好和100分的好之間有什麼區別的。對手機也是一樣,消費者是分不清80分以上的手機有什麼區別的。

所以到了這一階段,更多的是靠品牌的力量,靠粉絲的喜愛程度。實質上,手機圈現在就是粉絲圈。我在渣浪上可以看到米粉和花粉在互撕,不可開交的那種,你說小米的黑料,我說華為的汙點。然後呢?到了換機的時候,米粉還是選小米,花粉依舊選華為。

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手機品牌的不完美嗎?不是。是“因為米粉,所以小米”。是因為華為,所以選擇華為。他們接受了喜愛手機品牌不完美的現實。

所以,我認為,這不會是小米們的機會,喜愛華為的依舊會選擇華為這個品牌。

四 總結

華為晶片產能轉單中芯,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網路

長遠來看,華為將部分產能轉移到中芯,是件好事:中芯量產之後有市場,華為有供應鏈備胎。之前,我們做作業系統做不起來,就是因為有產品沒市場。現在中芯能夠量產14nm晶片,而華為給這些晶片帶來市場,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實現共贏。

而對國產手機品牌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有華為和中芯在前方趟出一條路,一旦這條路走通了,也會給後來者提供多一個選擇。畢竟,不可控的因素,說不準大家都能碰上。碰上了,這就是後盾。

這是一條很漫長很難走的道路,現在開了口子,至少不再遙遙無期了。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