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起初開啟這本《北中原》,只是打算隨便翻翻,誰知開啟一讀便沉進去了。就像兒時放假回老家,和姐姐們去地裡拔出的那根還帶著新鮮泥土的蘿蔔,你看著沒有超市裡水培的那些蘿蔔乾淨鮮亮,可是隻要咬下一口,你的舌頭便會被那清脆甜美的味道吸引,很難忘卻。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馮傑老師的文字便是如此,他不是在運用技法去堆砌文字,不是在教給人們大大的道理。他更像是將生命中每一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株植物、每一件器物都珍藏在一隻大甕裡,用心注滿情感,然後在時間的魔法下釀成醇厚的米酒。它沒有琥珀色的迷人光澤,沒有讓人沉醉不可自拔的醉人香氣,也不準備用度數讓你上頭,但是每一口都是淳樸動人的味道。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這裡叫做“北中原”,初見到時很是不解,這個在他的文字中頻繁出現的近似“家鄉”的地方是真實存在的嗎?這是哪裡呢?後來在訪談中看到他說這是他多年創作中的一個文學地理符號,他說覺得文學需要先分產到戶,要先有一塊責任田,然後才說地裡種莊稼打糧食。“北中原”就是他的責任田,這既是真實的、也是虛幻的,是他的故鄉、他的親人、他經歷的事物共同構築的地方。那裡也是他在用文字勤懇耕種的地方,是他用心血悉心澆灌的地方。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我喜歡他筆下的那片土地、那些人、那個時代,喜歡他筆下的親情、友情、鄉情,喜歡那些瑣事、小事、雜事,喜歡那些故事、往事、傳說、舊夢,喜歡那些喟嘆、懷念、追憶、哀傷……那些文字如同冬夜裡那隔岸的梅花,穿過時間向我們伸出料峭的枝椏,或許我們無法親身去經歷、去觸控,卻可以遙遙欣賞它的風姿。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我最喜歡的是他筆下的食物,不是在寫做法,不是在寫味道,而是在用食物寫人,寫往事,寫故鄉。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他寫的文字中印象最深的便是蘿蔔,看他寫父親的蘿蔔往事,寫經霜未收的蘿蔔田裡又飢又渴的父親,顧不上泥土,拔出一個吃下,還念著家裡的老人孩子,便扒了一兜連夜帶到姥姥家,那天的夜裡有月光。看他寫最愛姥爺地裡面種的蘿蔔,寫冬日的雪後,親戚走過百十里路過來看望時捎來的那一袋蘿蔔,帶著泥漿和綠纓。看他寫在外求學的日子家裡寄來的蘿蔔乾,一直捨不得吃,直到長出了綠毛,唏噓不已。想起了我的母親曬的蘿蔔乾、拌的蘿蔔皮和醃蘿蔔,然後騎車大老遠給我送來,我卻怎麼也做不出母親的那個味道,還是想賴在家裡吃母親做的飯,那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飯。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其次就是吃花,有“形而上”的吃花,也有當真的吃花。看他寫每年槐花開放,故鄉田野、村口就會如雪似玉,散一地月光下的碎銀,於是挎上籃子上樹捋槐花,然後吃著姥姥的蒸槐花菜長大。便想起小時候我自己姥姥做的槐花吃食,還有榆樹錢兒和其他野菜的,味道其實並沒有那麼美味,但是每到春天便會不自覺的懷念。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

或許,在《北中原》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的鄉味吧,雖然並不是同一個故鄉,也有著時代的差異,但是翻開書撲面而來的那種熟悉的故鄉味道卻是相同的。

一紙雖短,鄉味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