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嘿店|山珍海味,不如“面”道老好

上海人愛吃麵,事實上中國人都愛吃麵。北京炸醬麵、西安臊子面、四川擔擔麵、重慶小面、蘭州牛肉麵、杭州片兒川(聽說有加了檸檬片煮的),這還只是數了些耳熟能詳的,中國人吃麵的種類繁多遠不止於此。對於“食”,我以為地球上還沒有哪個民族能比我們更精於此道的。

嘿店|山珍海味,不如“面”道老好

自己煮一碗麵可能完全不需要任何廚藝,但煮好一碗麵一定有大學問。小時候大概是從爛糊面吃起的,這種面的發明聽說是飢貧時為了更容易吃飽,到我童年那個時候,還可能是由於大人為了方便而偷的懶,中午不想煮飯的時候,奶奶便說:“我給你煮爛糊面吃吧。”片刻可端上一碗,看起來清清淡淡、麵條綿軟、面容模糊的,夾雜青菜和肉絲的爛糊面,這種基礎的上海面,“鮮”我覺得還好,也不會時常想到要吃,但偶爾食慾不振的時候吃上一碗,舒心極了。

嘿店|山珍海味,不如“面”道老好

後來喜歡吃拌麵,最簡單的是蔥油拌麵,煮好麵條撈起,蔥油爆香,加入調料,最後再撒上蔥花,吃時攪拌。是一道很家常的面。可是人們往往誤解家常菜好做,其實不然。「畫鬼容易畫人難」,家常菜我們都知道好吃的時候應該是什麼味道,而那些上臺面的一年到頭偶爾能吃的大菜,吃個排場就好,味道一般不大講究。這是看了阿城寫關於吃的,我覺得很對。雪菜肉絲幹挑面、紅燒大排面、素雞面,都是差不多的,一樣的面,一定是圓面不能用寬面,加上醬料,佐以小菜,一般是鹹菜、雪菜。點得素了往往再加塊大排、素雞或荷包蛋。初中的時候政治老師跟我們講了個麵館的營銷手段,兩家口味相似的麵館,比怎麼賣出去更多的雞蛋。一家店老闆每次客氣地問;“先生,要加個蛋伐?””不用了,謝謝哈。”另一家也比較客氣,問;“先生加幾個蛋啊?”“哦,一個就好。”

我家在朱家角,有一條著名的小吃街就叫老街,比北大街要好吃。兩家並列的麵館,味道沒有高低,反正生意一樣好,吃麵條時口感順滑,好吃。可我更喜歡醬汁糊在麵條上,有些幹緊的口感。幾年前常在家裡躺屍,等我姐姐乘車給我帶一碗這樣的面回家。湯麵更上一層樓,上述的那些麵條都可做成湯的,私以為湯麵的難度要更大些了,一碗麵,湯頭是關鍵。幹拌麵,醬汁可一樣,湯麵可不行,佐料不同,湯一定口感不一。湯麵中的經典,我想應該是紅燒大排面和咖哩牛肉麵,豬、牛肉通常為人所愛,是家用食材,故也不好做。

嘿店|山珍海味,不如“面”道老好

年前Tingting帶著我們仨來了一場eatogether,熱乎乎的大碗湯麵呀。就在她長大的街道,叫「祥和麵館」。那家店自開張以來熬出的湯頭已經有幾十年之久,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一碗「咖哩牛肉麵」,我們三個人去吃,三個人都點了一樣的面,一碗撒了香菜,分量很足、麵筋道、牛肉也不是虛虛的幾片,味道有些像蘭州拉麵裡的經典牛肉。但是湯好喝極了,清香濃郁。吃畢,我們還分食了幾瓣柚子,大著肚子(反正我是)步行了一段時間,吃飯要細嚼慢嚥才有利於健康,也比較對得起好吃的食物。可惜不是人人都有好好享受食物的空隙,這時候麵食的出現無疑是善良的,最沒時間吃飯的並非白領們,而是那些要跑單跑業務的工薪階層,據說「祥和麵館」最初開在警察局和計程車停靠處附近,所以常常受到計程車司機們的關顧,在上海街道常能看到一兩家小館子門口擺上幾張小矮桌,食客們吃飯很認真,吃畢也不做停留閒聊,老闆忙羅著招呼客人,行人匆匆路過,在想這是什麼美食,又想探究一番食客的身份,但沒有人多做停留。

嘿店|山珍海味,不如“面”道老好

這是上海的一面,弄堂裡的一股煙火氣息,最沒時間好好吃飯的人,吃這一碗熱氣騰騰的面,飽腹暖胃,是祥和溫柔的。也曾在雲南的某個冬日,當地人在像春天一樣的氣溫穿著羽絨服,我從上海去,高興得只穿毛衣,夜晚氣溫急劇下降,和同伴躲進一家牛肉麵店,救人於水火之中。我又想起「祥和麵館」那一碗「咖哩牛肉麵」,上海包容和氣的味道。(圖片部分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