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冉耕孔門“德行”:陽明心學與人性的關係

冉耕孔門“德行”代表著高尚品德、素質德行、和諧德行、實操德行,還可以傳子送福。王陽明經歷一段失敗的教育經歷之後,終於開始透過悟性自學,並透過心學和致良知結合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正是當時一批小知識分子中,目標最崇高、野心最偉大、追求最卓越的一批知識分子中。他反對政權,反對權威,反對殘酷的等級制度和暴力的部落人際交往。

冉耕孔門“德行”:陽明心學與人性的關係

他認為,人就應該脫離自身,恢復人的本性。在他看來,人的本性,就是天生的權力的慾望,把權力排除在個人之外,就是與人性相反的那一面的顯現。沒有了私慾,個人的積極作用就能發揮出來。這就是聖人誕生的原因,聖人也就誕生了。

冉耕孔門“德行”:陽明心學與人性的關係

陽明心學,是教人如何用德成為聖人。武學正統的道家、儒家已經講人的主宰之道是“天命”,實際上已經把人的自身完全排除出整個宇宙的執行軌道,把人的道德、榮辱當作一種末流。但陽明心學,用在事業上,就提出做人要在內有明理,在外無拘束,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做事應該順其自然,從不應該去問天命。事實上就得出了天命和個人道德發展之間的衝突。

冉耕孔門“德行”:陽明心學與人性的關係

這個差別,並不是王陽明提出的,而是眾多大哲提出的。如荀子,直接論證事物的發展都必然存在那麼一個順天而為的過程。所以做事都在這一條線上,儒家也提出要從事物的根源做起,認為順應天道。並且從小處著眼,按照道德綱常標準去做事,從不急功近利,不苟且偷生。王陽明認為這就是聖人。理解天道的前提就是心學三個要素,本心、用心、安身。

冉耕孔門“德行”:陽明心學與人性的關係

心學三個要素還有一個總結,那就是“心之體”。安身之心就是“道之用”,是聖人相別於庶人的不同。在這方面王陽明著力的第一步,就是“心”和“道”得到統一。這是王陽明提出“安身之慮”的核心。因為聖人相別於普通人的根本不同在於:聖人不把道用於爭搶,不把“道”用於糾纏,不把“道”用於創造。做事的第二要素就是“心”的安寧,這裡也體現為“心之體”的統一。

冉耕孔門“德行”:陽明心學與人性的關係

心理安寧就是在於知行統一,知道做到,不是白做。王陽明提出如何思考問題,如何讀書,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致良知”,就是從事物本身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王陽明的道學思想是知行統一的。知行本身是同一的。孟子叫知見異而不恆其德也,是說心理的無有不善無有不善是可以無限的這樣這樣去想一個人,心境確實是確定的。而王陽明把他又拉回到現實來看,能把心理調節好,在人際關係上如何去與人相處,比如西遊記裡楊戩與孫悟空因為精神上的彼此牽扯而產生很多誤會。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