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此時袁紹已擔任司隸校尉,為何進的心腹,他認為,當年漢靈帝剛即位時外戚竇武謀誅宦官,就因為事洩被宦官所害。而現在何進以國舅之身掌握大權,部曲將吏都是人中俊傑,不如趁此時機,永除後患。

何進也同意袁紹的意見,開始著手策劃。但沒想到的是,已身為太后的何進之妹卻站在了宦官的一邊。她認為宦官統領禁省是漢代多年來的規矩,現在新皇剛即位,殺個蹇碩就夠了,沒必要斬盡殺絕。何進後母舞陽君與何進之弟何苗,因為收受了宦官的賄賂,也為宦官求情。何進一時無法違抗太后旨意,局勢陷入了僵持。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就在此時,袁紹給何進出了個昏招,建議他徵召領兵的地方將領們提兵向京城製造壓力,脅迫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何進覺得袁紹的計策有理,便部署力量對何太后形成逼宮態勢。

從婆媳之爭,到兄妹之爭,皇家的內鬥大戲越玩越過火。就在何進調兵之際,宦官搶佔先機。以張讓、段珪為首的宦官偽造太后詔書,將何進騙進宮門,亂刀砍死於嘉德殿前。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袁紹得報大驚,立即統帥何進舊部圍攻皇宮,展開報復。其弟袁術當時擔任河南尹、虎賁中郎將,亦率眾火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一場混戰之後,宦官盡被誅滅,死者兩千餘人,許多沒長鬍須的人都被誤認為宦官而遭殺害。

這一局,外戚和宦官兩敗俱傷,前將軍董卓進京竊取了權力。袁紹必須為自己愚蠢的計策付出代價。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帝都洛陽,朝堂之上,董卓召叢集臣,商議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

袁紹第一個表示反對,他當面叫板董卓:“當今聖上年紀正好,又沒有做什麼錯事,公然違背禮法廢嫡立庶,恐怕難以服眾吧!”

董卓手握寶劍呵斥他:“你這小子,天下大事還不是我說了算,我想幹的事誰敢不從命!”

袁紹迴應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天下健者,豈唯董公!”意思是這天下有能耐的人,難道就你董卓一個嗎?說完橫刀作了個揖,離京城而去。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董卓知道袁紹背後有“四世三公”的龐大家族,不敢輕易加害。而袁紹知道董卓手上有兇狠剽悍的西涼軍,也只限於當庭辯駁,不敢有所行動。

事實上,袁紹對董卓的畏懼更多。早在董卓進京之初,騎都尉鮑信就勸袁紹趁董卓軍馬勞頓,一網打盡。當時何進兄弟皆死於洛陽之亂,禁軍統領權在袁紹手中,他完全有能力將董卓亂政扼殺在搖籃裡。結果袁紹猶豫不決,錯失大好時機。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袁紹這個人,性格上最大的缺陷是好謀無斷,因此他的人生註定是一路給自己挖坑,一路被動地填坑。

誅滅宦官,他挖了個大坑,把董卓招進來了;董卓進京,他又挖了個坑,讓董卓坐大。看到已經難以在京城內鬥過董卓,袁紹選擇離開京城,到地方上尋求力量。

袁紹的離京,看似意氣用事,實則是有計劃地出走。有兩人在京城裡配合他唱雙簧,那就是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此二人對董卓說,袁氏家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天下,如果廣招豪傑起兵討伐,崤山以東的地盤就不是董卓能掌握的了。他們建議,不如賣袁紹個人情,封他個郡守,如此,他便會感恩戴德,外患自解。

董卓被這麼一忽悠,還真的派人封袁紹為渤海太守。此後,董卓又在周毖、伍瓊的建議下,將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張邈等人一一授官,赴地方擔任州牧或郡守。這些人一到任,基本上都拉起了反董卓的大旗。董卓察覺被欺騙,遂將周毖和伍瓊殺害。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

付出了犧牲兩個朋友的代價,袁紹和他的盟友們獲得了州郡掌兵之權,一場聲勢浩大的討伐董卓之戰便徐徐揭開帷幕。

如果說黃巾起義只是揭開了亂世的冰山一角,那麼討董之戰才是漢末亂世真正的開篇。自此以後,朝廷對地方徹底失去控制,各州牧、郡守都能夠自己募兵領兵、任命官吏、徵收稅賦。軍閥割據,天下大亂。

連載(3)

未完待續

本文選摘自成長著《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現於《北京晚報》連載中。

88個三國家族的生死博弈,

上演一出鼎足三分的“權力的遊戲”!

系統梳理三國豪門世家譜系,

解開家族權力密碼。

馬伯庸、餘世存、師永剛聯合推薦

成長新書:

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

京東、噹噹、天貓及各大書店有售。

袁紹誅閹出下策,董卓進京釀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