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社科院釋出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華東地區領先 南強北弱態勢持續

本報記者 夏晨翔 北京報道

城市營銷與品牌化是打造城市綜合性影響力、提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有效戰略工具。面臨當前新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階段,如何推動城市品牌與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不斷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議題。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釋出《中國城市品牌影響力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選取了國內288個城市、30個省及20個主要城市群的品牌影響力進行評估與測量。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在此次報告中,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CBII)排名前10強分別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重慶、廣州、成都、武漢、南京和天津。而從CBII前100強的分佈來看,華東地區則處於領先位置。

報告顯示,華東地區獲得CBII百強42席,其中浙江11席,江蘇10席,山東9席,成為中國城市強勢品牌的高地;其次是華南地區,佔據14席,其中廣東得8席;華北地區有12個城市進入百強,以京津為引領城市,河北佔6席;華中的百強品牌城市數量上升到10個,其餘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的百強品牌城市均為個位數。

“城市品牌影響力層級間差距縮小,但區域間分化加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劉彥平介紹,從區域上來看,華東、華南領先,東北、西北滯後,南北城市差距持續擴大,城市品牌影響力也繼續呈南強北弱的態勢。

劉彥平指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下,建設城市品牌要把握三個方面的重點:其一,平衡城市品牌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建設,力爭齊頭並進、相得益彰;其二,從空間和區域的角度來重新梳理地區品牌網路的關係,提升地區品牌治理績效;其三,從國際國內雙迴圈相互促進的角度,來重構地區品牌分工與合作的戰略佈局,以發揮品牌聯動的最大效益。

此外,劉彥平還表示,目前地區品牌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上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城市韌性的建設難題;城市品牌軟實力與硬實力不平衡乃至脫節;多半城市對城市品牌建設的重視仍然不足;城市IP塑造能力不均衡,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IP塑造能力有待提升;城市故事內外割裂,外宣“內宣化”,降低了傳播效果;城市更善於講生活故事,城市發展故事則顯得不足;故事議題不豐富、表現不平衡,限制城市品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城市品牌與區域品牌的協同力不足,且嚴重分化;城市品牌影響力的結構失衡,背後是品牌治理存在缺陷;城市品牌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戰略工具的認識有待深化,相關的公共政策供給和制度安排有待完善等。

而針對上述挑戰,報告中也給出了建議,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地區品牌公共政策安排;圍繞新發展格局,重構和提升地區品牌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增強城市品牌韌性;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著力打造營商環境品牌;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