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有受虐傾向,這不是神經病,是家長的錯導致的“慘案”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其實都有受虐的性格。在愛情中也好,在工作中也好,總是喜歡透過他人的責罵和自虐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種性格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但是事實上這種所謂的病態心理並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童年陰影導致的。

孩子有受虐傾向,這不是神經病,是家長的錯導致的“慘案”

“我為了你什麼都能做,你為什麼還要和我分手。”

小李就是這種典型的受虐心理,在大學畢業之後,小李交往了一個男朋友,剛在一起時兩人可以說是如膠似漆,十分的恩愛。小李絕對做到了男生心中最完美的女友的樣子,百依百順,甚至從來不會去過問男生的交友情況。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小李的男友從一開始的感動和喜愛慢慢的轉變成了對小李的挑剔,在他看來,小李的百依百順已經變成了負擔。

小李把男友當作了自己生活的重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停的付出,而這也變成了男友巨大的壓力,他認為小李越來越沒有自我了,為了兩個人好,男友提出了分手。

但是這一句分手卻徹底打破了他的生活,自從他提出分手之後,小李就完全變了一個人。為了讓男友回心轉意,小李用盡了各種方法。24小時電話簡訊的轟炸,不停的哭訴和哀求,甚至為了讓男友回來,小李選擇了最不明智的做法,自殘。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小李的做法實在有些難以理解,不過就是一個男人而已,為什麼要做到這種地步。但是觀察小李的家庭卻能看到很多的問題,小李和她母親的性格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在小李小的時候,小李的父親出軌了,這在很多女性看來都是無法忍受的事情,但是小李的媽媽卻忍下來了,甚至在父親提出要離婚的時候,媽媽居然在小李的面前直接跪下來哀求,父親最後雖然沒有選擇離婚,但是卻還是常常不歸家。

孩子有受虐傾向,這不是神經病,是家長的錯導致的“慘案”

而面對這種情況,小李聽得最多的卻是來自母親的懺悔,小李的媽媽把父親出軌的錯全背在了自己的身上,她一遍又一遍的對小李說是自己不中用,潛移默化的讓小李也開始接受了這種想法。

從談戀愛開始,小李就像母親一樣,主動的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十分卑微的位置,不斷地付出,從來不去索取,不斷的承受對方的負能量和壞脾氣,理所應當的把承受這些當作自己的責任。

小李這種樣子就是典型的受虐心理,只要能有自己的存在感,只要能在對方的心理留下一點點的位置,不管得到這一點點的存在感需要付出什麼都無所謂,不斷的委屈自己。

受虐心理不僅僅是這一點問題而已,還有很多的表現。

1、透過自我犧牲來換取滿足感。

這就是小李母親的表現,透過委屈自己和自我犧牲來得到對自己的認可,而這份認可是否真實卻完全不在她們的考慮範圍內。因為她們需要的只是這一份滿足感,“我在不斷的付出,我是愛你的,我寧願委屈自己也想和你在一起”,這種心態也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感動。

2、透過自虐的行為,用自己的痛苦去折磨別人。

這就是小李在面對男友的分手要求時做出的選擇,透過自虐來折磨他人,在這場失敗的感情中,小李明明有很多的路可以選擇,但是她還是選擇了自虐這種自我折磨的道路,但是僅僅說是自我折磨卻是不夠公平的,因為她自我折磨的前提更多的其實是試圖透過自我折磨讓對方痛苦和愧疚。

孩子有受虐傾向,這不是神經病,是家長的錯導致的“慘案”

3、透過他人的拒絕和責罵來獲得“快感”。

有這種表現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她們企圖透過他人得拒絕和責罵來獲得滿足,或者說他人的拒絕和責罵讓他們享受其中,在他人的責罵中尋求自己得人生價值,又或者說這樣的人已經受虐成了習慣,責罵和拒絕對她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誇獎”。

受虐傾向並不像是我們的其他性格一樣,是來自生活經歷的累計,也不像很多不好的性格成分一樣,可以在成長中因為了解的知識和道理越多而慢慢的改正。

受虐傾向更多的是來自於孩童時期的陰影,來自於家長的不重視或者是洗腦。

1、家長總是讓孩子充滿負罪感。

也許是看了太多的老無所依的新聞,讓很多的家長總是早早的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孝心,但是在這些家長中,有那麼一部分家長培養孩子孝心的方式卻是不斷的給孩子增加負罪感, 不斷地向孩子強調自己的付出。家長的這種做法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壓力,從而在生活中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自己,導致形成受虐心理。

2、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過重大的創傷。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指的就是被綁架的人在被虐待的過程中卻慢慢的愛上了綁架犯,其實有些時候家長的行為不慎也很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孩子童年時期如果經受過虐待事件,不管是來自家長的虐待還是因為家長沒有做出妥善的處理,都可能導致孩子產生受虐心理。

孩子有受虐傾向,這不是神經病,是家長的錯導致的“慘案”

3、父母經常的自我犧牲,給孩子錯誤的引導。

就像小李的母親一樣,母親不斷的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自我犧牲,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就會認同母親的想法,在自己遇到相同的事情之後,做出和母親一樣的選擇,不斷的委屈自己,直到最後變成習慣。

4、家族中可能有抑鬱病史。

這個可能是比較科學的情況了,在很多年以前,抑鬱病還被老人們當作是精神病,所以很多人對於抑鬱病的情況並不是很瞭解,所以家長其實也需要注意孩子是否有這樣的傾向,家族中是否有人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況。

受虐心理在很多人看來可能就是一種性格,一種病態的心理,是沒有辦法透過科學的手段去幹涉和糾正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受虐心理可以治療。

在孩童時期當家長髮現苗頭的時候,就一定要開始引起重視。

1,家長要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況。

就像瞭解抑鬱症並不是精神病一樣,家長們首先也要清楚,受虐心理並不是精神病,它只是孩子在三觀尚未成型時接收到了錯誤的訊息而已,是可以改正的。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問題,這樣才可以去改正孩子。

孩子有受虐傾向,這不是神經病,是家長的錯導致的“慘案”

2,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很多受虐心理的人其實都是為了尋求自我的價值和他人的肯定,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要給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關注,這樣才能防止孩子胡思亂想,同樣的,孩子對家長有足夠的信任感,那麼家長糾正起來也會更加輕鬆。

3,尋求專業的幫助。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諱疾忌醫,受虐心理並不是什麼丟人的病,家長即便有再好的耐心但是畢竟不是專業的,很多地方可能都會有偏差,而一時的不慎很可能導致孩子的情況更加嚴重,所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也是必要的。

在不瞭解的人看來,受虐心理就像是變態,就像是神經病一樣,

但是作為外人,我們並不能真正的瞭解她們的想法,並不能感同身受她們的痛苦,即便是家長也不能切實的體會到孩子的痛苦和無助。

所以當孩子有這方面的傾向時,家長們不要胡亂的定義,要去理解孩子和包容孩子,不要因為自己的知識累積量不夠,就做出錯誤的判斷,影響孩子的一生。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希望家長們不要總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先孩子強調“不許哭,要堅強”這一類的話了,這些其實也是壓垮孩子的稻草,成年人也需要發洩自己的情緒,為什麼孩子就不可以呢?

不斷的給孩子灌輸堅強的思想其實並不能讓孩子變得堅強,反而可能導致孩子把獨自承受當作習慣,把自我犧牲當作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