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逐漸消失的武漢方言

#方言#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如今由於普通話的普及,很多方言已經逐漸消失了。

逐漸消失的武漢方言

我是武漢人,武漢話作為本土方言,還是蠻好聽的。雖然武漢話裡有很多的“渣滓”,但作為本地人,聽慣了的,根本不會認為對方是在罵人,比如“苕貨”,時常聽到別人嘴裡冒出來,外地人聽不懂,本地人則會一笑而過,這只是一種

語義

上的延伸,並不是罵人的話,當然你如果當真,那也沒辦法,所以“板馬”的一說出來,有笑一笑的,也有鬧一鬧的,甚至會搞一架。與東北話中的“你瞅啥”“瞅你咋地”一樣,搞不好就開幹。

逐漸消失的武漢方言

方言作為一種本土特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但如今很多方言已完全消失。我們這邊的孩子滿嘴的普通話,從小嬰兒開始就被大人用普通話教育長大,會說話了,也就不會方言了。一些稱謂也消失了。比如奶奶,我們叫“太”,爺爺,我們叫“爹”,爸爸叫“老特”,媽媽叫“老孃”,姑姑叫“娘娘”。這些稱謂的消失,也讓本地方言沒有了這個“味”了。

逐漸消失的武漢方言

有人說武漢方言出了武漢,基本上就消失了。很多武漢本土笑星就是出不了省,甚至出不了市,就是因為方言的限制。比如田克兢,陸鳴,何祚歡等,這些本土“玻璃胯子”出了湖北省基本就不怎麼樣了,我記得有一年春晚,武漢的“尹北琛、李鐵等明星為了能上春晚,不得不把方言改成普通話,結果,我沒有看到”笑果“,只看到了”尷尬。武漢說唱團的團長陸鳴,幾有水平,幾有才華,與馮鞏、郭冬臨一起表演小品,各種樂器演奏,驚呆觀眾。但為了效果,只能放棄方言表演。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學校裡用普通話上課,是為了工作需要。生活中,其實我更喜歡用方言去與人溝通。因為方言可以助我更好地去了解身邊的點點滴滴,在方言裡,我也更清楚地瞭解我的故鄉,瞭解故鄉的歷史,以及蘊藏在方言裡的人文。

逐漸消失的武漢方言

“爹爹,搞麼事ke呀?“

”哦,是憨頭呀,去田裡頭。你個鬼伢,打個赤巴到處晃 ,吃了冒?“

”吃了咋,幾暫有時間,搞幾盤象棋沙,上次被你年搞苕了,褲子都輸冒得了,幾慘了哦!真是吊得大呀!

“你個淮貨,手藝又潮,個板馬的,還搞。真的不識黑哦!”

“爹爹,麼嘚羅,麼閃,昨天又學了幾招,應該可以和你年膀一下”

“行,等一哈,今天麼給我鬧眼子哦”

(武漢的夥計應該看得懂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