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白特喜)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一)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概述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指由於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減少而出現的一組綜合徵。根據《中國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腫瘤化療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5年版)》,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定義∶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0。5×109/L或ANC<1。0×109/L且預計48h內低於0。5×109/L;發熱∶口腔溫度單次測定≥38。3℃或≥38。0℃且持續1h以上。同時具備以上兩點,則稱為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其中,發熱在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腫瘤患者中較為常見,化療≥1個週期的實體瘤患者約 10~50%出現發熱;化療≥1個週期的血液惡性腫瘤患者80%以上出現發熱。

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白特喜)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二)中性粒細胞減少原因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根據作用部位的不同,可歸納為3個方面:1、作用於骨髓;2、作用於外周血;3、作用於血管外。骨髓損傷造成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主要包括:

藥物:包括細胞毒性和非細胞毒性的藥物,常見的有甲氨蝶呤、6-巰基嘌呤、烷化劑如環磷醯胺等。抗生素中以氯黴素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最多見;

(2)放射性物質,對脊椎、骨盆和胸骨等部位進行放射治療,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而致粒細胞減少;

(3)某些先天性和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如Kostmann綜合徵、伴先天性白細胞缺乏的網狀發育不全、伴粒細胞生成異常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等;

(4)血液病:如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淋巴瘤、白細胞減少的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等。

(三)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手段

臨床上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手段主要以注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為主,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簡稱∶rhG-CSF)治療預後良好,不僅透過促進骨髓內粒細胞生成和釋放而使中性粒細胞數升高,而且可以啟用成熟中性粒細胞,從而使其吞噬功能增強,有利於感染的控制。此外,不良反應輕微,安全性良好。目前成為臨床上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一線經典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