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冬至將至如何養生

天街曉色瑞煙濃,名紙相傳盡賀冬。

繡幕家家渾不卷,呼盧笑語自從容。

元代詩人馬臻的這首《至節即事》準確描述了冬至的場景。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將至如何養生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它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民間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賀冬節盛於唐宋。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

冬至將至如何養生

冬至民間有吃水餃的風俗,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其所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者,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

中醫認為,冬至養生應以“養藏”為原則。《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就是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蟄蟲伏藏,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季節也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人們應當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時,要注意避寒就溫,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能夠微微出汗正好,如果出汗太多會造成汗多洩氣,導致閉藏的陽氣頻頻耗傷,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冬在五臟應腎,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遵循“秋冬養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以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不僅可以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還可適當吃一些青菜,因為青菜中維生素含量較豐富。但要注意需經常調換青菜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冬至後還可以以灸養腎。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裡,“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周朝,人們將冬至視為歲首,天子要在郊外舉行迎歲的盛典。漢代,人們稱冬至為“冬節”,朝廷要放假“賀冬”。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流行於北方地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喜氣洋洋地吃上一頓餃子。在河南,吃餃子也叫吃“捏凍耳朵”或“安耳朵”。有人覺得,如果冬至這天不吃餃子,可能會被凍掉耳朵喲!在南方,冬至則流行吃糯米皮包的湯圓,糯米具有溫脾暖胃,補益中氣的功效。

俗語說,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冬令進補能使營養物質產生的能量儘可能多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人體陽氣的升發,從而提高免疫力。可多吃一些牛羊肉、堅果及黑木耳、大棗、黑芝麻等。

人體五臟之腎,與四季之冬相應,腎主封藏、閉藏。故而,應該早睡以養陰氣,並避免房事頻繁,以顧護腎精。

臨臥濯足。三陰皆起於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

點評:濯,即洗。在十二經脈中,足三陰經起於足部,足三陽經止於足部,足部有湧泉穴、照海穴、太溪穴、水泉穴、解溪穴、厲兌穴、太沖穴等諸多穴位。常按揉能使氣運血行,經絡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