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原創 紅色皇后 吃貨研究所

我們從來不缺文學家,尤其是愛吃會吃的美食家+文學家。在他們筆下,食物是心靈的慰藉,是思鄉的情切。這些“美食文學家”會吃會品但會做嗎?他們在吃上都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兒呢?

01

汪曾祺

/ 餃子變“面片湯” /

為了紀念汪曾祺,高郵市烹飪協會創制了一個“汪氏家宴”,有煮乾絲、鹹菜茨菇湯、虎頭鯊汆湯、雙黃鹹鴨蛋,這些菜色,汪曾祺的讀者一定不陌生,但汪曾祺和“宴”總有點不搭。

汪曾祺是美食家,眾人皆知,但汪曾祺的廚藝如同他的小說,是小巧騰挪的功夫,螺螄殼裡做道場,沒有盛宴氣象。“汪氏家宴”的緣起,是高郵的一位官員品嚐了他做的“塞餡回鍋油條”——老油條塞上肉末、榨菜做的餡,入鍋回炸,再樸素不過的一個小菜,跟“宴”可謂天壤之別。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和塞餡回鍋油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油條釀蝦滑丨豆果美食網網友貓哥知味

汪曾祺做不成“宴”,一個原因是條件限制,食材不足。汪老有一次想做雪菜炒筍,市場上沒冬筍,這是1992年的事。汪曾祺帶著思鄉之情描寫的,有“新漲的春水氣味”的蔞蒿,自打他19歲離鄉,一直沒有吃過。後來高郵老鄉給他帶了一口袋來,路上卻焐壞了一大半。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沒有食材,想做也做不出的雪菜炒冬筍丨豆果美食網網友香草媽

另一個原因是能力限制。畢竟人家正職是作家,不是廚師。作為南方人,他的技能顯然沒有點到麵食上。六零年代,汪曾祺的愛人請同事來家吃飯,汪老特意包了餃子,昂首挺胸端去煮,一會兒蔫頭耷拉腦,端著“面片湯”回來了。

不過據汪老自己說,他最得意的兩次做菜,一是給聶華苓做了一個煮乾絲,勾引她的鄉情;一是給陳怡真做了一個炒乾巴菌,讓她嚐嚐雲南菜的新鮮。這段敘述看似流水賬,其實精心佈置,憶舊與嘗新相對比,美得不得了。你說這是潤色也好,是味覺上的美圖秀秀也好,反正這老頭兒是夠精的。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汪老的下廚照丨wandermonkey。blogspot。

02

梁實秋

/ 一生執著精碳水 /

梁實秋是大戶人家的孩子,但小時候家裡飲食也不奢侈,而且等級嚴明。比如早點,祖父母喝燕窩湯,父親吃雞絲麵,輪到他們這些小朋友,就只有燒餅夾油條了。在今天看來,就是以“精碳水”果腹,這種吃法飽腹感很強。

後來梁實秋到美國留學,時常覺得吃不飽,午飯後要再補充一個三明治或漢堡。今天的中國留學生會覺得不可思議,以美式西餐的分量和熱量,怎麼會不飽呢?問題大概出在“主食”不夠,老是兩片面包,無法滿足慣於大碗飯、大碗麵的胃。

說到主食,老北京的心中愛自然是炸醬麵。面要抻,才有韌性,“精碳水”的嗜好者,都執著於這一口咬勁兒。

梁實秋小時候家裡十幾口人,抻面是個不小的工程。家裡有個大師傅專精此道,梁實秋小時候在廚房外看他又搓又擰又甩又抻,大有體操“綵帶舞”之風采。後來梁實秋離鄉,自家抻面,炸醬麵仍然能吃三大碗,早上的燒餅夾油條也每飯不忘。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炸醬麵丨圖蟲創意

自以為能吃是福,但“精碳水”的副作用悄悄顯現出來。人到中年,梁實秋血糖升到160mg/dL。太太對他嚴加看管,麵條論“根”供應,赴宴時為他備好一個小小的三明治,別人據案大嚼,梁實秋只能看著。

美國留學的時候,梁實秋常見房東餐前祈禱“感謝上帝賜的麵包”,現在他拿著兩片面包,心裡大概在埋怨上帝,怎麼不多賜點兒呢?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三明治哪裡夠吃呢?丨圖蟲創意

03

王世襄

/ 天大地大食材最大 /

汪曾祺說:學人裡最會做菜的,當屬文史學家王世襄。絕活是海米燜大蔥,把滿桌的山珍海味都壓下去了。朋友請他做菜,他連圓桌面都是用腳踏車馱過去的。

王世襄看到這篇文章,趕緊自己寫了一篇迴應:我做菜就是弄著玩,應該叫“玩票菜”,馱著圓桌騎腳踏車,我也沒有這麼高的功夫。不過,佐料還是得我用心,要是菜籽油有異味,胡椒粉不好,我確實是會從家裡提來的。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這話說得很自然,就好像打探別人家的菜籽油好壞,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兒一樣丨vmeiwei

王世襄極其在乎食材。讓徒弟買個菜,要絮絮叨叨交代半天,買錯了還要生半天的氣。不過他的“在乎”也不止體現在精益求精,因為好食材“常在於險遠”。

大學畢業之後,王世襄南下去四川研究古建,田野工作是人間一苦,但他吃到一樣新鮮東西,開心得很:豌豆秧上的頂尖,四川話稱為“豌豆顛兒”的,口感柔嫩豐腴,和豌豆種養出的“豌豆苗”硬是不同。70年代王世襄被下放湖北幹校,跟當地的漁民混熟了,買到十四條活蹦亂跳的雄鱖魚,湖裡現拔香蒲剝出嫩心,做了一大碗糟熘魚白蒲菜。食材的高妙,在於就地取材,鮮活現吃,不是手藝如何精湛,配料如何齊全所能彌補的。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雞汁燴蒲菜,看上去很好吃的樣子丨豆果美食

04

莫言

/ 一生執著吃餃子 /

莫言執著於吃,與前面提到的幾位不同。家境貧寒,小時候又趕上六零年代,連螞蚱、青苔都吃過,看了煤塊都想啃一口,他執著的是“飢”而不是“饞”。過年一頓餃子,是難得的牙祭。過年的餃子是要包硬幣的,莫言為了吃到那個包錢的餃子,撐壞了胃,差點沒了小命,至於吃了幾個嘛,就不好意思說了。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包餃子丨圖蟲創意

餃子是莫言一生的執著。他立志寫作,就是聽了一位叔叔說,寫書能賺大錢,一天吃三頓餃子。當了作家之後,周圍都是食不厭精的“文化人”(用莫言的話說,林黛玉吃一條蟹腿就要說飽了,我當兵時一頓吞過八個饅頭呢),在吃的方面,遭受了許多尷尬和白眼。莫言恨屋及烏,遷怒到北京的吃食上。他給爸爸寫過一封信,直說北京的麵粉不好,大蔥不好,處處讓他不自在。唯有說到給老鄉包餃子的時候洋洋得意,怎麼調羊肉胡蘿蔔的餡,包出來怎麼白胖像小豬,還搗了老家來的紫皮蒜。就算北京人都背叛了我,餃子總不會背叛我的!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羊肉餃子丨豆果美食網網友Shinny要當小廚娘

後來莫言拿了諾獎,記者問他家裡怎麼慶祝,他說“包一頓餃子吧”。話裡多少有點得意的成分,當年那個吃餃子差點撐死的“餓癆鬼”,終於直起腰桿來了!

05

李劼人

/ 四川大廚,戰力非凡 /

大家可能對李劼人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要說文人裡的美食家,他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李劼人年輕時去法國留學。中國學生沒有不想念家鄉味的,他善做川菜,成了窮同學的“小當家”。

李劼人對於佐料香料絕不肯將就,有一次他做煙燻兔肉,要求用花生殼燻。未來的革命家李璜負責採買,不知道法文“花生”怎樣說,只好“畫影圖形”去找。

上世紀三十年代,李劼人受軍閥排擠失業,怎麼恰飯呢?他太太也有一手好廚藝,兩人一拍即合,開了一個川菜館,起名“小雅”。“小雅”的菜色有豆豉蔥燒魚、煙燻排骨(還是用花生殼燻)、加辣子面的滷牛肉等等,少用油,不放味精,佐料精心選配,一時生意火爆。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小雅招牌丨xuehua。us

李劼人在《四川時報》發表過43篇談中國飲食的文章,主題並不是做菜,而是中國的國情、思想、文化,願中國平民將來能夠吃飽,可謂語重心長。川菜廚子如川味,個性鮮明,思考著國家大事,但李劼人作為大廚的“職業素養”,仍然從字裡行間透出來。

比如說“不許吃豬吃牛”,明明是“宗教影響飲食文化”這個宏大話題,他卻把話鋒一轉,說起黃牛肉絲怎樣炒鹹菜,豬肚絲怎樣炒黃豆芽,鹹菜怎樣選取青菜的葉莖,豆芽怎樣摘掉兩頭……真把炒菜當成了他的老本行。

文學家的美食趣事:梁實秋執著碳水,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

據說宮保雞丁備受歡迎(圖文並不符)丨圖蟲創意

他還說到,有一次吃工作餐,大家都狼吞虎嚥,十分鐘完事,李劼人心裡頗有些不平:吃是人生一件大事,要懷著“享受的情緒”去領會它。吃飯像打仗,怎麼回事呢?

中國人將來不僅有飯吃,小孩子有牛奶喝,還要有閒心坐下來好好吃一餐飯,這才是川菜大廚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不知道以前他們吃的飯到底好不好吃,反正寫出來是讓人口水流滿地的

本文來自吃貨研究所

原標題:《北方人有多愛餃子?莫言拿了諾獎都要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