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對烹飪越是熱愛的人,就會越喜歡黃酒。

越是對調料深入研究的人,就會越“討厭”料酒。

黃酒是用糯米釀造的低度酒,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含有21種氨基酸。

往黃酒中加入30%~50%的調料水,就叫做“料酒”。新增的調料水越多,勾兌出來的料酒品質越差。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黃酒

其實,大部分的發明創造都是“被逼”出來的。黃酒的由來,也是這樣。

早在幾千年前的農耕時代,天降甘露、地出禮泉,年年五穀豐登。祖先們衣可暖身,食可果腹,而且還有剩餘,但簡陋的生存條件無法儲存多餘的糧食。餘糧都堆積在潮溼的山洞中,久而久之,穀物發黴發芽。發黴的穀物長時間浸泡在水裡,自然發酵成黃褐色的“酒”。

飲之,芬芳甘冽。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晉代江統曾在《酒誥》中寫道:“有飯不盡,委於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試想一下,在水資源都貧乏的古代,有一種自帶芳香的釀造酒問世,萬人空巷有點誇張,眾星拱月奉為至寶應該是實至名歸吧。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我們都被黃酒黑褐色的憨態外表欺騙了,

黃酒不只可以當做飲品,它含有的“功效”是其他調味品不能同時兼備的。

酒香、甘甜、鮮美、去腥、開胃,單單黃酒這一種調味品就有5種功效。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隨著古代釀造工藝的發展,黃酒的味道趨於溫潤醇厚,慢慢滲透到了北方,實力範圍遍佈全國。

傳統黃酒的釀造方法十分複雜,原材料選用糯米等穀物,要經過3到6個月的發酵過程。

發酵後的黃酒酒精含量在20%左右,屬於低度釀造酒。

新中國成立之後,黃酒經常以“調味品”的身份出現在餐桌上,但隨著人口增加,未成年人佔比增多,黃酒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

為滿足廣大家庭對烹飪用酒的需求,工廠研製出了一款低酒精度的烹飪酒。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料酒

相比於傳統方法,料酒在釀造的工藝上運用了“高科技手段”,採用自流供水、蒸汽加熱、紅外線消毒,大大降低了成本。

發酵時間也由原來的3~6個月縮短至15天。

只不過,味道上會大打折扣,因為使用工業手段發酵會導致酒體的醇香和甜味不足。再融合進八角、花椒、生薑等香料的調味水,酒的味道就更寡淡了。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黃酒搖身一變,從以前只能裝在罈子或者塑膠桶裡的“群居”,變成了精美玻璃瓶小包裝

“獨居”。

名字也從中規中矩的黃酒,改成略顯神秘的料酒。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不得不說,這一變,是成功的!

隨著某些品牌的上市銷售,再加上大量的廣告投入,料酒換來了日益火爆的人氣。

關鍵是產品爭氣,不用蔥薑蒜,加一點料酒,菜品立刻沒有腥味兒,深受大眾喜愛。

但是,料酒和黃酒相比,差遠了。

看一下配料表,就不難發現,料酒實際上就是“黃酒兌水”!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純粹的黃酒,也是可以去腥的,而且效果很好。想要更好地激發出黃酒的甘甜和芳香,要控制好火候。

我研究美食多年,總結了3個黃酒的最佳烹飪時機:

1、炒菜時,應選擇在出鍋前,鍋中溫度最高的時候沿鍋邊淋入黃酒,香味激發效果最好。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2、燉菜時,在加湯之前,食材都需要炒或者煎一下,食材炒到表面金黃的時候烹入黃酒最佳。

3、做魚時,黃酒的最佳用法不是入菜,而是醃製。魚肉用黃酒醃製10分鐘再進行烹飪,不僅可以減少腥味,還能在魚肉中吃到黃酒獨特的芳香。

越是對美食深入研究的人,越“討厭”料酒!

你喜歡料酒還是黃酒?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想學習更多美食知識,請關注“高興享廚記”。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贊、收藏!如果您有好的見解,不吝賜教。

抄襲、盜取、搬運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