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網紅”時代,這家老字號仍“不怕巷子深”?

守著地圖導航都找不到的“朱萬昌總店”,對網路有些發怵的陳老闆開始試著“觸網”。

難以想象,一間在浙江海寧當地頗有名氣的百年老字號,總店會如此難找。

搜尋手機上任何生活方式、餐飲類的App,都無法獲取“朱萬昌”的詳細地址,連一款常用的地圖導航也“失靈”了。唯一的一個關於朱萬昌的連結上,點評只有寥寥5條。記者只好循著當地人的指點,在一片居民區底層商鋪中,發現了朱萬昌的招牌,當真毫不顯眼,甚至會被人誤認為鎮上一家普通小超市。無論怎麼看,都呈現出疏於網路營銷的樣子。

可記者關注到朱萬昌這個在長三角算不得最響亮的浙江省老字號,就是因為這家店在拼多多上一組銷售資料: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增加近千名粉絲,銷量近7000件。相比一些“網紅產品”,資料乏善可陳,但在眾多傳統食品老字號中,已經是一次成功的突圍。

原以為這番業績背後,應該是掌門人陳國良日夜盯著手機、電腦螢幕的結果,但實際上,他大部分時間依舊專注著線下的生意。他早年買下了門店,一家人住在店鋪的樓上,這也是他自己經營的唯一門店。

和陳國良聊過一次天以後,記者決定改口,不再叫陳國良“陳總”,改叫“陳老闆”。因為這似乎和他呈現的經營狀態更貼切。這位50歲的傳統糕點老字號掌門人應得也很順。在海寧鹽官鎮這座不大的古鎮上,熟人和廠裡的員工甚至只在開玩笑時才喊他“陳老闆”。大部分時候,人們直接叫他“國良”。

陳老闆告訴我,其實有做地圖App的工作人員一連好幾年都在找他,詢問他是否願意交180元一年的資訊註冊登記費,就能把朱萬昌總店的地址錄入地圖系統,陳國良不肯:“喜歡吃的總歸會找來,不想來的告訴他地址在哪兒也沒用。”他覺得這也不是錢的事情,就是他不喜歡這種玩法。

大門口朱萬昌的招牌邊,掛著一塊“嘉興老字號”的銘牌。其實,2016年時朱萬昌已經被浙江省商務廳評為“浙江省老字號”,但陳國良沒有把銘牌掛出來。他說,掛一塊意思意思就好了。反正,鎮上來來往往就這些人。

一個恪守著傳統經營理念的傳統老字號掌門人,真能把網路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嗎?陳國良擺擺手——直到現在,他還不知道朱萬昌網上的生意,究竟是靠什麼火起來的,也不知道能好到幾時。

不思進取?

陳國良最津津樂道的,是早幾年小鎮菜場旁的那家老店:熙熙攘攘,生意好得不得了。

菜場老店看不到了。近100平方米的新店,陳列得滿滿當當,卻又不算整齊,各色傳統糕點只佔據了進門左邊的一面牆,右邊大概三分之二的空間,都擺放著各色婚慶糖果和禮盒包裝。

陳國良對這個陳設,頗為得意。這樣一來,婚慶酒席上的糖果和糕點就實現了捆綁銷售。他解釋:“做婚慶糖果批發以後,朱萬昌傳統糕點的生意也好了很多。原來店裡一年只能賣出1萬個左右的招牌商品大麻餅,現在靠婚慶糖果的搭售能賣出30萬個了。”

其實陳國良也不是沒試過“高大上”的開店模式。2012年,鹽官鎮上人氣最旺的旅遊古街區請陳國良去開店。為了應景,那家店自然也打造成了古色古香的風格。但是那條旅遊街,隨小鎮觀潮旅遊的人流,有明顯的淡旺季,生意不穩定。開店第一年,陳國良賺了,第二年小賠,第三年大賠。

“局面不妙了,趕緊撤回。”此後,陳國良對於門店的裝修更加不在意了。

如今,陳國良認可的朱萬昌直營店,只有十多年的老朋友衛明開的兩家。衛明在海寧市區一條特色古街上,開了6年朱萬昌,平時都到陳國良廠裡拿貨。陳國良對那家店的裝修風格、售賣產品種類、陳列都沒啥要求,唯獨一條:但凡顧客提出食品質量問題,不管是誰佔理,能退就退,能換就換。

海寧市區古街上的人氣,比鹽官鎮上旺很多,所以這家朱萬昌“分店”的生意,也比陳國良的總店好了不少。在總店年輕人難得一見,而市區分店裡不但有年輕顧客,他們還會提出各種“改良口味”的意見。

對於口味這件事,衛明和陳國良的答案几乎一致:改良了就不是原來的味道了,就比如用白砂糖做出來的糕點,就是會比木糖醇的香甜一些;另外,再加上新配方往往需要更貴的原材料費用,牽一髮而動全身。

也不是固守傳統“不思進取”。這些年來,陳國良試過不少新品,比如夏天吃的綠豆冰糕,還有蛋黃酥、抹茶酥,以及高血糖患者也能吃的木糖醇雲片糕等,但是銷量太小,回不了本。最終留下兩個創新品種,只有芝麻鍋巴和花生酥糖,依舊是靠近老配方的“微調”產品。

朱萬昌的廠房和總店一樣,低調得有些過頭。工廠在鎮上工業園一棟廠房的二樓,佔地1500平方米,一樓是一家刀片廠。負責工業園的工作人員曾詢問陳國良,要不要給廠房加一個門牌,被陳國良拒絕了。廠房裡,分類懸掛各類賬單、檔案,一組組頗有上世紀年代感的傢俱,以及奔走在廠房裡大多年過半百的工人,無一不顯示著,這是一家傳統企業。“其實都挺新的,辦公室和車間的隔斷用的都是鋁合金材料。”陳國良對新舊有不一樣的看法。

陳國良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保持門店和工廠裝修儘可能“野生簡單”,為了照顧更多本地中老年消費者的心理。“你信不信,只要我前腳把店面裝修得金碧輝煌,後腳就會有本地老人來問,你們是不是要漲價。”

如何發力?

按著多年來的節奏,朱萬昌的低調日子,過得挺愜意,但陳國良心底裡明白,一個他還沒完全認知清楚的巨大消費群體,正在透過網路湧來。

說起來,朱萬昌網店是老資格了。13年前,就有人主動找到陳國良,說是要在網上賣一賣朱萬昌的產品。不久以後,那位合作者找來了攝影師,把廠裡的產品都拍了照。後來陸續也有幾家淘寶店來和陳國良談合作,他們大多是以“土特產”冠名自己的網店,朱萬昌也只是其中一個品牌。陳國良和他們一直保持著簡單的供貨商和商家的關係。那幾年,網路訂單數量並不大。

2011年,有一個新的淘寶商家想專門做朱萬昌單品牌的網店,那位30歲出頭的小夥子很有想法,也不知道用了什麼法子,日銷售額搞上去了,一次促銷活動,一天就賣了60萬元的貨。但幾個月後,這家網店偃旗息鼓。因為促銷時訂單積壓太多,工廠根本來不及生產,逾期沒發貨不少買家要求賠償。後來,這位網路經銷商的愛人又開起了朱萬昌的天貓旗艦店,還聘請了12名客服。

陳國良對這種流程化的操作有些拿不準:“小食品原本就是小本買賣,做得這麼正規反倒不好。”這僅僅是他的直覺,陳國良對網路總有些發怵。比如,網路平臺的大促,一般要求商家給買家讓利,算上運費這些七七八八的成本,雖然銷售資料看上去漂亮,但實際利潤很微薄。“我們這是產量有限的手工糕點,比不得那些日產量很大的工業流水線產品。”陳國良說。

確實,朱萬昌的網店此後不溫不火。2018年該品牌網路銷售斷崖式下降,跌掉了將近90%的銷售量。但與此同時,陳國良線下生意卻越做越大,產品不斷入駐連鎖超市,銷售額以每年20%的增量上漲。

陳國良也比較淡定——在淘寶搜尋“朱萬昌”,會顯示出2家店鋪,分別顯示是6年和10年老店,店鋪關注人數分別是3萬多人和1000多人……有沒有想過在網上規範一下這些網店?“管它做什麼呢?”陳國良反問記者,他自有一套理論,“只有吃香的東西,才會有亂象,等到沒有人在網上打著朱萬昌的旗號賣東西了,這個牌子也就沒什麼花頭了。”

淡定歸淡定,可究竟該不該到新平臺上開網店,如何在網路上發力?陳國良思前想後,想不明白。

陳國良23歲的外甥孫思劍“推”了他一把。孫思劍看中了拼多多。此前,他幾位在海寧本地賣皮衣的朋友都入駐了,開店成本相對低,他又琢磨了下定位:平臺上有不少追求實惠低價的老年消費群體,而傳統糕點的定位,也恰好是這些老年人。他提出這個想法時,正好是去年夏天糕點銷售的淡季,傳統糕點銷售量只有旺季的五分之一,工人們大多閒著。

孫思劍為新的網店做了一些改變。他發現核桃軟糕是許多食品老字號都會做的產品,但椒鹽大桃片是自家特產,於是在設計銷售頁面時就把這款產品置頂。他還為網路訂單中的散稱糕點重新定製了包裝,這個新包裝的成本“不菲”,要6角。

平臺的運營成本看起來似乎不高,客服只有一個,就是孫思劍自己。平時都是小筆訂單,價格不高,也很少有人會在拍下訂單之前詢問什麼,一天下來,向客服諮詢的也只有幾個人。新網店的生意,起伏很大,剛起步時,每天銷售額只有幾十元到幾百元,偶爾趕上平臺促銷,能達到幾萬元——無論銷售量是好還是差,陳國良都琢磨不出其中的規律。現在,這家拼多多網店的利潤大概只佔總利潤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每天上午10時是朱萬昌食品廠發貨預備的時刻,發貨地包括海寧市內固定的連鎖超市。網路平臺上的收貨地址,大多是蘇浙滬地區。孫思劍在處理著印表機“吐”出來的網路訂單,單據從桌子上垂掛到了地上,他說每天上午至少要出30多單。與孫思劍隔著一個玻璃門,一位老工人在“大麻餅”紅底金色燙金配料表貼紙上,重重印下生產日期,按照平時大麻餅的預訂量,當日照例要敲30多下,“大麻餅”都是發給實體門店的。

兩頭數字都是30多。前段時間,陳國良才第一次在手機上安裝了購物軟體,他也不網購,就是為了“逛逛”。他似乎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搭起這個臺再說,以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何去何從?

前陣子,陳國良去過隔壁城市做傳統糕點的朋友那兒,見證了一家老字號糕點工廠的停業。看著糕點廠裡安安靜靜的機器,陳國良好幾天心裡不是滋味。幾位同行的朋友這兩年也都停止了生產,他們把廠房出租作為收入來源,竟然發現,這兩年租金收入竟然比原來經營老字號還要多。

前段時間,一位從中國臺灣來的年輕人,慕名拜訪他,年輕人的父親在臺北也經營著一家老字號糕點店,只賣手工麻薯。陳國良聽了很感慨:“我也想只賣某一種糕點,但是條件不允許,我的三個主打糕點,只要哪個不做了,廠子都經營不下去。”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個老字號不要在我的手裡消失。”最近,陳國良總是對有意接他班的外甥說起。曾經,海寧有家實力雄厚的連鎖超市,來跟他談過收購品牌的事。嘴上說著“不在乎”“隨便”,但陳國良把收購條件定得很嚴苛,說到底還是捨不得自己這片耕耘了幾十年的“田地”。

陳國良是在1996年接手這家老字號的,此前他一直是朱萬昌廠的會計。眼看著廠子效益不好,不忍心看著倒閉,陳國良接下了這個盤子。這家創立於1875年的老店一直以四時茶食聞名。陳國良剛接手時,海寧的老字號糕點還有好幾家。海寧人說起每種糕點,總能報出兩三個做得不錯的牌子,但是漸漸地,這些老店都沒了聲音,朱萬昌成了獨一家。

朱萬昌的生意也一度震盪。從2012年後,朱萬昌的糕點一直沒漲價,但是原材料價格一直在上漲。陳國良的解釋是:別人不漲,我們也不能漲價。大約從2007年到2015年,工廠除了自己生產,還一直在幫上海、杭州一些名氣大的糕點廠代加工,才能維持運轉。

陳國良的私家車,是一輛運貨麵包車,這輛車是十幾年前花了五六萬元買來的。買車最初的目的就是送貨,當時廠裡只有一位運貨司機,陳國良閒時也要幫忙送貨,到杭州、上海、嘉興各個鄉鎮“跑著討生活”。後來,其中一家供貨量很大的上海企業倒閉了,陳國良沒辦法,這才慢慢把生產重心往海寧轉移。更多印著“鹽官萬昌”的糕點被生產出來,陳國良跑本地超市談合作談入駐。他這才有底氣說:“我們不做代加工,就做自己的牌子。”

雖是老字號,但陳國良從來沒特意突出過“純手工製作”之類的概念,因為在他看來,多此一舉——有的產品,比如麻酥糖,壓根兒沒有機械加工裝置,只能是純手工製作;而云片糕已經有專門機器替代人工,但風味、口感不減損,“只要是想辦法做到原汁原味的,就可以了”。

現在,大部分朱萬昌糕點依舊還需要循著老法制作。廠裡還有七八位糕點師傅,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他們大多是廠里老一輩糕點師傅的徒弟,可現在都遇到了“收不到徒弟”的困局。在廠裡,工資最高的就是做麻酥糖的幾位師傅。整套麻酥糖的製作工藝學下來,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有年輕人來學,不出1個月就走了。等這批工人老了,廠裡的麻酥糖究竟誰來做?

“等做這些糕點的師傅都做不動了,吃這些糕點的人還會有嗎?”大多數時候,陳國良不敢去細想這個問題,只是寬慰自己:“每一代人,都要管好自己眼下的事情。”

這時,一聲網路訂單的語音提示傳來,這無疑是這位“傳統老店陳老闆”心頭一寬的時刻。

陳老闆的傳統“生意經”

不用掛“浙江省老字號”——掛一塊“嘉興老字號”意思意思,反正鎮上來來往往就這些人。

不用突出“純手工製作”概念,只要是想辦法做到原汁原味的,就可以了。

堅持門店和工廠裝修儘可能“野生簡單”,照顧本地中老年消費者的心理。

堅持但凡顧客提出食品質量問題,不管是誰佔理,能退就退,能換就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