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本文轉自:開屏新聞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歷史悠久的雲南美食——馬龍蕎絲,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傳入曲靖馬龍並馳名省內各州縣。馬龍蕎絲因其金黃的顏色而有“金條子”的美譽,這個從民間手工技藝中走來的“珍品”,至今仍然秉承著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成為遠近聞名的滇中美食。

馬龍蕎絲已列為曲靖非遺

馬龍蕎絲,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傳入馬龍並馳名省內各州縣。馬龍蕎絲在《馬龍風物》中也有記載:“縣產較別屬頗豐,人民多以之為蕎絲,亦滇中食品也。”清嘉慶年間,通泉鎮北門街李仕膺,革新技術,提高了質量和產量,到民國時期蕎絲生產普及到各家各戶。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蕎麥食品是馬龍的著名土特產,屬高原保健食品,在《本草綱目》中被稱為“五穀之王”,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蘆丁、葉綠素、氨基酸等多種元素,具有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美容養顏的功效。其中蕎絲是馬龍傳統食品。在吸取前人加工技術的基礎上,選用當地純苦蕎為原料,採用傳統獨特工藝精製而成,色澤金黃,半透明,油炸香酥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或用開水泡發,佐以蔥蒜、茴香、醃辣椒等調配各種菜餚,其味清香爽口,成為馬龍人宴請賓客、饋贈親友的佳品。

馬龍蕎絲製作技藝工序繁雜,要求技藝精湛,熟能生巧。一般製作季節: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製作蕎絲,這段時間氣候乾燥,光照充足,以便快速曬乾。蕎絲製作過程主要分為選蕎麥、洗蕎麥、曬蕎、磨面、打芡、煮麵、定型、切絲、晾曬、收幹蕎絲幾個步驟。該項技藝已被列為曲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準備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名錄。

傳統制作技藝繁瑣講究

馬龍蕎絲是曲靖餐桌或宴席上常見的一道油炸食品,酥脆香甜,是孩子們和老人的最愛,更是男人們最好的下酒菜。常見的蕎絲在烹飪後一般不容易透心,中間總有一部分是硬的。但馬龍蕎絲易熟易透心、酥脆香甜,這裡面到底有怎樣的奧妙呢?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春日午後,在暖暖的陽光下,來到馬龍通泉街道龍泉社群農戶柳柒娥家門口,只見一個個曬席上晾滿了一地的蕎絲,這些蕎絲在陽光照耀下像金子一樣光彩奪目。柳柒娥喜上眉梢地說:“你們來得正好,這幾天天氣晴好,沒下雨,正是曬蕎絲的好日子!”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在她家不足40平方米的小作坊,她的丈夫正準備用木柴添灶燒水煮蕎涼粉。柳柒娥說,馬龍蕎絲製作有10餘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得認真仔細,不得有半點馬虎,不然很難製作出有質量的蕎絲。從第一道工序“選蕎麥”開始,每年秋天苦蕎上市,她們就會到市場、或種植苦蕎的人家,精心選購大量成熟好無黴變的苦蕎儲備,以待十月至次年的二三月製作蕎絲使用。製作前,得用篩子、簸箕將苦蕎粗皮、沙土清除乾淨,不能有任何雜質,以免影響質量;第二道工序“洗蕎麥”,每次將選好的3公斤左右蕎麥倒入篩子,放入盛了清水的盆中,用雙手揉搓蕎麥,去除灰塵髒物,再將洗淨的蕎麥捧入簸箕,再倒進曬床上晾曬。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洗乾淨的蕎麥兩三天才會曬乾,用小鋼磨等裝置去殼,磨成蕎麵粉,隨後就是“打芡”和“蕎麵下鍋煮熟”。“這兩道工序是最關鍵的,就像下象棋,這兩顆‘棋子’走不好可以全盤皆輸。”“打芡”也叫攪拌蕎麥漿,得把事先準備好一個較大的盆等容器,根據每次用量,將一定蕎麵粉放入容器內,加入適量清泉水,將其攪拌均勻,蕎麵粉與清泉水混合濃度要合適才行。柳柒娥嫻熟地操作著,時而添灶火燒水,時而戴上手套攪拌蕎麥漿。待大鐵鍋裡的水燒開了,她就將“打芡”好的蕎麥漿一瓢瓢舀進鍋裡,然後用一根木棒不停地在煮漿的鍋裡順時針攪拌,直至把蕎麵粉在燒開的沸水中煮熟為止。“蕎麵粉攪拌不均勻,煮的蕎麵不是粘鍋糊了,就是煮出的蕎涼粉一半生一半熟,就會曬不出好的蕎絲。”。後面的工序就是“定型”和“切絲”。煮熟的蕎麵粉舀到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容器裡,經一夜冷卻後定型。定型好的蕎涼粉,用切刀、勒弓去粗取精,仍然不會斷層、斷鏈。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柳柒娥將竹子編織成的席子抱來鋪平在家門口擺放的高凳子上,然後將切成絲的蕎涼粉捧了放在曬席上,一層層剝了鋪平,再用竹筷子一條條分開。像她們說的,每條切成絲的蕎涼粉間隔要一定距離,這樣晾曬才不會造成蕎絲與蕎絲之間產生粘連。在陽光下,滿地曬得幹響的蕎絲,像收穫“金娃娃”一樣,一根根收了握在手裡,捆成一把一把放進籮筐裡,幸福甜蜜的笑容中,馬龍蕎絲最終制作完成。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增收致富的金色產業

在馬龍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蕎絲技藝傳承人汪芝華家小作坊,記者見識了手工製作蕎絲的絕活,還第一時間品嚐到了馬龍蕎絲的美味。汪芝華親自下廚,用香油炸了幾盤蕎絲熱情地端了上來,招呼大家品嚐味道。大家紛紛把一根根“金條子”送入嘴裡,咔嚓幾聲,大家對根根酥脆、蕎香四溢的蕎絲讚不絕口。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對於柳柒娥、汪芝華來說,幾代人堅持傳承著蕎絲的傳統手藝,依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幾十年如一日堅守馬龍蕎絲製作工藝,是工匠精神的發揚與傳承。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如今,在馬龍區通泉街道龍泉社群,蕎絲生產成規模化發展,以小作坊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蕎絲的就有20餘戶,像柳柒娥家一年就生產蕎絲7000多公斤,經濟收入10多萬元。目前,馬龍蕎絲不僅是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色產業,還逐步成為當地文旅產業的一部分,在當地美食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馬龍,探尋馬龍蕎絲的精髓。

雲吧|馬龍蕎絲:酥脆香甜的滇中美食“金條子”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蔣瓊波 通訊員 白付平 楊朝興 攝影報道

編審 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