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鄭州小吃

老鄭州賣早點的攤市多集中在大十字街一帶(東、西大街與南大街交叉口),隨著京漢、隴海鐵路在鄭交會,火車站一時間繁榮起來,各種小吃早點紛紛轉移到火車站附近的大同路、德化街周圍,後來又延伸到河北沿(老墳崗),河陽街(現二七廣場)。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鄭州小吃

每當東方露出一抹熹微的曙光,賣早點的攤販們早已出攤,迎接著熙熙攘攘的客人。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滾開的綠豆麵丸子、胡辣湯、豆沫、燒餅、焦油條……”,把鄭州的早點市場渲染得熱鬧非凡。早點小吃中最受百姓歡喜的是綠豆麵丸子、胡辣湯、羊肉湯、豆沫、豆腐腦、包子、燒餅、油條,被譽為早點中的“八大金剛”。

西哨門(西大街口)的馬家綠豆麵丸子,用綠豆麵配以白蘿蔔絲或黃豆芽和成稠麵糊狀,加上蔥末、食鹽、五香粉,用手擠成一個個核桃大小,放入油鍋炸至焦黃,既可幹吃,也可煮食。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鄭州小吃

舊時,農民進城打工或者趕會,往往帶上自家的黑蒸饃、窩窩頭或餅子,再買碗綠豆丸子湯,放上點醋、辣椒油、香菜,將饃泡入熱湯中,吃起來酸辣辣的,熱乎美味又實惠。買上一碗丸子湯,即使三番五次地要求添湯,老闆也會馬上給你添滿熱湯,再放點芫荽,點上幾滴香油,包你滿意。吃饃喝湯,既省錢又飽腹,也不耽誤時間,是最受歡迎的大眾小吃。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鄭州小吃

豆沫的做法是先將小米淘淨,放入水中泡透,用手指能捻成粉狀為宜。同焙制好的花椒、大茴香摻在一起,用水磨磨成米漿。另將豆腐經油炸後切成丁,菠菜洗淨切成段,黃豆泡透,芝麻炒熟備用。然後,鍋內添清水,放入黃豆瓣、鹽,待水沸豆瓣半熟時,將小米漿用清水和開,邊倒邊攪入鍋,而後放入泡好的粉條。鍋開後,改用小火慢煮,同時下入豆腐丁、菠菜。出鍋時撒點芝麻攪勻,即成好喝不貴、鹹香利口的豆沫了。

《回首記憶中的老鄭州》鄭州小吃

河南各地均有胡辣湯,配料是大同小異。素胡辣湯是清水煮開後,涮麵筋成穗,用洗面筋的面汁清水勾兌,掌握好稀稠度,然後加入胡椒等配料、制好的牛肉或羊肉調製而成。麵筋要用好,胡椒要用好,不能用辣椒替代胡椒,否則就沒有胡辣湯的味道,也無胡椒暖胃、開胃之功效了。

繁榮的小吃市場培育出許多鄭州小吃名店,如“馬家火燒”“周家丸子”“楊記水煎包”“劉大個子滷牛肉”“牛家硬麵饃”“趙記黃燜魚”等。特別是沙家的羊肉鮮湯、雙腸湯,喝得人鼻尖冒汗,痛快淋漓。在各種小吃中,有落戶鄭州的陝西泡饃、山西刀削麵、京都蒸餃、餛飩。湖北孝感人彭信豐在老墳崗的彭記興隆五香豆店,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就享譽鄭州,所做的五香豆,鹹中微甜,糯柔耐嚼,回味無窮。

老墳崗丁家的豆腐腦兒,掌櫃的嗓音也相當好,他站在攤前一吆喝:“嗨,熱豆腐腦兒啊,快來吧!”順著風老遠都能聽見。

到了二十世紀20年代,鄭州商埠逐漸形成,各地來鄭謀生的人增多,早點小吃又增添了不少新花樣。如鍋貼、煎包、炸菜角、雞蛋灌餅、蓮子稀飯、熱乾麵等各式各樣南方小吃。南方人喜歡早上喝豆漿,商販們一大早就將連夜做好的豆漿挑出來,擺上一張桌子,放幾條長板凳。人們買碗豆漿,放上白糖,配上油條,香鮮可口,後來老鄭州人也有了早點喝豆漿的習慣。

南菜市西口湖北黃家的八寶蓮子粥十分受歡迎,它是用江米、薏仁米熬成粥,現場加入蓮子、百合、葡萄乾、瓜條、杏仁、核桃仁、桂花瓜子仁和白糖,吃起來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遊走街頭賣小吃的也不少。平等街上住著一對孤老,每天早上炸些發麵麻糖(兩片面扭成麻花狀),又軟又香,提籃上街,無需叫賣,不一會兒就能賣完。

賣油茶的武陟縣人,肩背大鐵壺,鐵壺外包有厚厚的棉布罩保暖,從壺口倒出來熱騰騰的油茶,香味撲鼻,坐在家裡,老遠就聽到武陟口音的叫賣聲“油茶……油茶”。油茶是用黃面、豆麵、碎花生仁、芝麻加香油炒制而成。吃的時候要用勺子,若用筷子,吃著吃著湯就稀了。

街上有擔挑叫賣秘製紅梨的,買碗紅梨,再加點鍋底兒的湯汁,吃起來更甜。賣飴糖和賣切糕的也不少,從大的飴糖塊上,敲打下來碎塊,從大塊黃黏糕上切下小塊黏糕。這些甜食最受孩子們喜愛,聽到飴糖、切糕的叫賣聲,孩子們紛紛去向家長要錢買塊嚐嚐。

走街串巷賣小吃的要靠吆喝。有個賣炒涼粉的在巷子裡高聲唱著:“好吃不貴,價格老對,沒錢的管賒賬,保管來回。”幾分錢一盤涼粉,那會哪有賒賬的,叫賣是為了熱鬧,引人注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