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浙江人文地理|循著醬香,走進臨安大山,探尋龍門秘醬之“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段羅君 通訊員 葉泰瑜

臨安高虹鎮石門村的年輕人外出打拼,行囊裡一定會帶上幾瓶當地的土醬,嘗過的人讚不絕口、念念不忘。對在外的遊子而言,不僅是味蕾的滿足,更是身處一座陌生城市時一種難以替代的踏實感,是家鄉的味道。

這瓶來自臨安深山裡的龍門秘醬,歷經百年已傳承29代。秘醬製作“傳女不傳男”的規矩,又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近日循著醬香,走進大山,探尋龍門秘醬之“秘”。

浙江人文地理|循著醬香,走進臨安大山,探尋龍門秘醬之“秘”

1】龍門秘醬節開幕

現場開鍋熬秘醬

石門村坐落在安吉、餘杭、臨安三地交界處,最高海拔1000米。清乾隆年間的《臨安縣誌》有過記載:“石門,在青檀山路,右依岩石,左瞰深壑,旁有巨石對峙,號小石門。”開車從杭州市區出發,沿著臨安高虹鎮通往石門村唯一的通道——大魚線,一路盤山進村。

迎著徐徐的山風,眼睛並不寂寞,溪流淙淙,滿目翠綠。

轉眼便到了石門村,三面環山,一面向水,這裡,曾是明清時期杭徽古道上的山區歇腳點。

步行至石門老街,醬香四溢,隨著龍門秘醬節開幕,眾人尋著香味而來,原本靜謐的老街變得熙熙攘攘。

開缸起醬的傳統儀式後,現場開鍋熬製虎年第一鍋龍門秘醬。

熬醬人是一對婆媳,龍門秘醬二十八代傳承人盛明珠和二十九代傳承人求偉英。盛明珠製作秘醬的手藝是從她的婆婆手上傳承下來,如今,她又將手藝教給了媳婦求偉英。

筍乾、鮮牛肉粒、香菇丁、辣椒、蒜粒……求偉英將新鮮的食材依次倒入鍋中,盛明珠嫻熟地用鍋鏟不斷攪拌翻炒。

浙江人文地理|循著醬香,走進臨安大山,探尋龍門秘醬之“秘”

龍門秘醬在石門村人的味覺史上,已佔據了百年之久。醬存在的原因很簡單,以前山裡沒有冰箱,不加任何輔料直接炒熟的醬易儲存又不會壞,而且還下飯。石門村的男人上山勞作,有時一去便是數日,隨身攜帶生年糕和自家熬製的土醬。餓時生火將年糕烤熟,糯嘰嘰的年糕就著土醬的鮮香,足以驅散一天的疲憊。

2】採用800米海拔野生石筍

需當天採集烘烤揉出鮮味

趁著醬在鍋裡翻騰之際,徐玉文道出了“秘醬”的秘訣。

已經連續三年主持秘醬節的徐玉文,是臨安區傳統文化學會研究員。

一方土地養一缸醬,龍門秘醬的秘訣之一是食材,選取的都是當地最新鮮的“農家土味”。

臨安盛產筍,龍門秘醬熬製所用的筍,則是生長在海拔800米的野生石筍,屬石門當地特有,有竹的清香,一口下去甜嫩不澀。運下山的石筍,削蔸、去皮、剝殼,用旺火烘焙至半乾半溼時揉成筍團,揉出鮮汁。

熬醬用的石筍乾,需當天採、當天烤,方能鎖住這最鮮嫩的滋味。

口感上,石筍乾不能太鹹,容易還潮,太淡也不行,容易“出花”,從色澤上看,白中帶青最適合,最有嚼勁。

牛肉選用的是昌化小黃牛,體重不過兩百斤,村民自家山上種辣椒、大蒜,從菇農家訂收新鮮的香菇,並配以山泉水。

秘訣之二,便是手藝,每一環節都是手工細作。

將制醬的原材料大豆浸泡兩三天後,裹上面粉做成豆餅,中間用筷子戳一個孔,方便掛曬,便於空氣流通;蒸好的豆餅攤放在竹匾上,覆蓋上帶葉的醬柴(俗名黃金吊),作為醬曲,讓其自然發酵15天;再用涼開水和鹽在豆餅裡攪拌,待曬上49天后,菌的活力被陽光激發,散發出濃郁的醬香。

熬製的手法和火候也很關鍵。今年67歲的盛明珠,從20多歲便開始熬製龍門秘醬:“每種食材什麼時候下鍋,炒成什麼成色再放配料,這些都有講究。蒜泥和辣椒需爆炒,筍乾和牛肉得旺火燒,讓其出油……”

20分鐘後,熬至肉汁黏糊時,起鍋,香氣誘人。小時新聞記者現場嚐了一口,濃郁的鮮香刺激著味蕾,大山的滋味在舌尖翻滾,醬裡不僅有陽光的味道,還有時間的沉澱。

浙江人文地理|循著醬香,走進臨安大山,探尋龍門秘醬之“秘”

3】釀醬技藝代代相傳

為何只傳女不傳男

眾多美食背後都有一個傳說,為其增添幾分神奇的色彩,龍門秘醬也不例外。

據傳,當地曾有一財主,很是吝嗇,他給家中的廚娘定下規定,吃多少燒多少,絕不允許有多燒。

有一次,財主家的幾個小工臨時回家,廚娘多做了20個麥餅,因此被財主責罰,接下來的日子廚娘只能吃麥餅,直到吃完為止。為了不讓20個麥餅壞掉,廚娘便將其曬乾,不巧遇上了雷陣雨,淋溼的麥餅在晾曬的過程中發酵。廚娘加水攪合,又曬了幾天,麥餅成了糊狀,還散發著陣陣香味……便有了如今的龍門秘醬。

雖然傳說無據可考,但制醬的技藝祖祖輩輩傳承了下來,歷經百年生生不息,卻是真真實實的。

說起制醬的技藝,不得不提到一人——盛明珠的婆婆俞水鳳,石門村的“名人”,釀得一手好醬,每次做好秘醬,都會拿出來與村裡人分享。

從俞水鳳到盛明珠再到求偉英,是否也印證了龍門秘醬製作的一個規矩——傳女不傳男?

徐玉文聽聞,笑了笑:“確實有這一說法。但你知道嗎?讓人津津稱道的不僅僅是俞水鳳她們的手藝,還有好家風,婆媳和睦、團結守信,婆媳間在傳承製醬手藝的同時,也將好家風代代相傳,而且,優良家風也影響了村裡很多人。”

徐玉文的一番話,看似沒有解答記者的疑問,卻又道出了“傳女不傳男”背後的真諦。

浙江人文地理|循著醬香,走進臨安大山,探尋龍門秘醬之“秘”

4】百年醬香飄出大山

成為村民致富“秘方”

龍門秘醬原本藏於深山,鮮為人知。如今香味飄出深山,離不開一個人——龍門秘境“鄉村運營師”婁敏。

婁敏的童年是和外婆在龍門秘境景區度過的,大山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她美好的回憶:“把遺失的非遺傳統挖出來並傳承下去的龍門秘醬,如今成了龍門秘境村落景區的金牌產品,每年一屆秘醬節吸引了無數遊客趕赴現場,賞美景、品秘醬。”

龍門秘醬第二十九代傳人求偉英自從在第一屆秘醬大賽中獲獎後,她製作的秘醬就被擺到龍門秘境遊客服務中心裡,統一包裝,由景區代銷。據悉,目前龍門秘境景區有20多戶人家被納入“龍門秘醬”的制醬農戶,村民們熬製秘醬每年可以帶來五六萬元的收入。除了秘醬,村裡的石縫野茶、筍乾、蔬菜等一系列農產品也在婁敏的運營下,知名度和銷量劇增。

一缸秘醬,不僅傳承百年香,隨著醬香飄出龍門,更成了村民們的致富“秘”醬。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