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上真有濟公活佛嗎?喝酒吃肉為什麼也能成佛?

電視劇《濟公》中,那蓬頭垢面,歪嘴斜眼齟齒的濟癲僧,身穿短袖缺領的破僧衣,赤腳拖一雙穿孔的破布鞋,手執一把開叉的破蒲扇。他神通廣大,仗義助人,深獲人們喜愛。歷史上真有濟公活佛這樣一個人嗎?

歷史上真有濟公活佛嗎?喝酒吃肉為什麼也能成佛?

南宋時,有位名叫李心遠的人,出家後法名叫“道濟”,就是世稱的“濟公”。由於他不守戒律。所以又被稱為“濟癲僧。”據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濟公出生在浙江台州(今浙江臨海)。最初,他在杭州靈隱寺出家,以後移居淨慈寺。他性格粗放而耿直,經常到處遊逛。每到一地喜歡題詞作詩,意味深長。他生活落拓,寢食無定,一年四季都穿件破僧衣,別人施與他的錢財,都用來買酒喝了。他仗義助人,據說,有一年淨慈寺被大火燒燬,他獨自一人到嚴陵山(今浙江桐廬)一帶募化,使淨慈寺得以恢復舊觀。1209年他在杭州去世。由於濟公生前做了不少好事,後人便給他編造了許多神奇的故事。濟公成了平民百姓按照自己的理想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傳奇人物,成了民間智慧的化身,人們愛憎感情和美好意願的代言人。電視劇《濟公》就是根據他的傳說改編的。

歷史上真有濟公活佛嗎?喝酒吃肉為什麼也能成佛?

濟公飲酒吃肉,至少犯了佛門不殺生,不飲酒二戒。那麼,為什麼他還能成佛呢?這與南禪宗的思想,特別是南禪宗的支派洪州禪的思想有關。

這裡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說明南北禪宗的區別,佛教各派都把人的靈知,也就是成佛的根因比作摩尼珠,即智慧之珠。但具體解釋卻有區別。北宗認為靈知常為貪慾所迷惑,就象摩尼珠被灰塵所矇蔽一樣,因此成佛的途徑是應不斷拭去珠上的灰塵,使靈知逐步發明,漸次成佛,所以北宗所奉之祖神秀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沾塵埃。”南宗則認為珠體本身就是瑩淨圓明的,一切色相,都是虛妄。因此儘管身處萬物萬事之中,只要寶珠的一點圓明不泯,就不會迷惑。所以南宗六祖慧能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沾塵埃。”這種思想本身已包含了做任何事都可體現佛性的萌芽。

歷史上真有濟公活佛嗎?喝酒吃肉為什麼也能成佛?

但早期南宗這樣說有個前提,即首先要破除一切貪嗔煩惱,覺悟後仍要加以保養,就象十月懷胎,方能生下小孩,產後又要細心乳養一般。因而也就杜絕了犯戒的方便之門。所以他們集體群居,自耕而食,生活很嚴肅清苦。到中唐大曆貞元年間,南宗馬祖大師創立了洪州禪,他認為明珠永不可見,黑、白、青、黃,一切一切都是明珠,也就是說虛妄即是真性,只要頓悟了,就一切言行都是佛性的體現,可以任心而行,不必起心修善,也不必起心斷惡。於是為飲酒食肉提供了理論基礎。他的後學更進一步發揮,別說酒肉,甚至佛頭著糞、經卷當柴都屢見不鮮。他們把這種行為稱作“清中而混外”,在貞元時就出現了不少“濟公”式的瘋僧。

歷史上真有濟公活佛嗎?喝酒吃肉為什麼也能成佛?

譬如當時揚州有位廣陵大師,不僅飲酒食肉,衣著邋遢,而且狂性一發,就親自動手殺狗屠豬,聚眾鬥毆,經常醉臥道旁。有位老僧看不過,教誡他,廣陵大師回答說:“蒼蠅蚊子怎知鴻鵠之志。我輩是清中混外者,怎會與你那種拘泥小節,胸襟狹窄的人一樣行為!”晚唐以至宋代,瘋僧更多,如宋代開寶寺有個張和尚,好誦《法華經》,瘋瘋癲癲,放蕩不羈,既不吃齋,也不坐禪,被人稱作“張法華”。蘇州有一個禪僧,像瘋子,如吃活燒鯉魚,不等烹熟就生吞下去,人稱“瘋僧”。蘇州西園寺五百羅漢堂有其塑像,蘇州一帶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他的趣聞軼事,這些都可說是濟公的老前輩,但更多帶有莊子、阮籍式計程車大夫意味。濟公則更“深入群眾”,平民百姓賦予他更多的自己的道德觀念。由莊阮式的瘋僧到平民化的濟癲,頗值得民族學、社會學、文學工作者好好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