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80後懷舊系列:鍋邊糊

那日加班,眾人齊吃工作餐——肉麻(鹹飯),吃著吃著,大家聊到小時候吃過的家鄉小吃:紅團、白糕、拉瓜麻桶、高油(麥芽糖)、蔥油餅、油條、燒麥、鍋邊糊、糖敲……在眾多小吃中,有一些些是我小時候不曾見過吃過的,比如燒麥。而鍋邊糊是記憶裡最最好吃最最能勾起童年美好的家鄉小吃了。

鍋邊糊,仙遊話叫“拐耍”,凡是仙遊人,應該都吃過。鍋邊糊的製作工藝不難,磨了米漿在煮著湯的滾燙的鍋邊繞烙米漿,讓米漿受熱後成薄片狀,再用鍋鏟剷下備用或直接燴入已煮好的料湯裡,料湯所加入的食材各家不同,有青菜、青幹(小蝦米)、肉、海蠣、雞蛋、炸花生米等,但無論人們喜惡再不同,炸花生米是一定要加的,不加似乎不成以鍋邊糊

80後懷舊系列:鍋邊糊

鍋邊繞烙米槳

80後懷舊系列:鍋邊糊

小吃:鍋邊糊

小時候,磨米漿是小屁孩們最喜愛參與的家務活之一,村裡有公共的石磨,那種很大的石磨,大人夠得著,小孩得用小木凳墊腳才夠得著的大石磨。

石磨通常由兩塊平面的圓石做成,兩塊圓石堆疊在一起,再輔以一些零件,得以工作。

磨米漿,由一個人負責放米,把浸泡好的大米和著淘米水一勺一勺地加進上面那塊石磨的孔眼裡,同時由另一人負責推動磨石,繞圈運轉,醇白的米漿就會從兩塊磨石接合夾縫處流下,繼而順著磨槽流入器皿裡。

80後懷舊系列:鍋邊糊

石磨

小夥伴們經常搶著當“放米工”,對於小屁孩來說,把米一勺一勺舀進磨孔,不僅考驗你眼疾手快,檢驗你本領大。最重要的是磨了米漿,再不多久就能吃到米白醇香的鍋邊糊,更增添了參與進去的熱情。

現在,不說石磨已難尋見,連鍋都不是當年的鍋了,各家各戶不是天然氣灶就是電磁爐灶,鍋也從幾十元的鐵鍋變成上百數千的養生鍋,高檔節能環保的養生鍋具已沒辦法再將米漿烙成鍋邊,所以,家裡自制鍋邊已不能實現,唯有上街買現成的鍋邊。可惜,不知是原料加了什麼新增劑,還是嘴變刁了,總吃不出兒時的味道。

去年,黨校街開了一家鍋邊糊,招牌上寫著“手工磨鍋邊糊”,作為鍋邊糊資深愛好者,我直奔店裡點了一碗,可惜,還是今日不同舊時了,味道差強人意,因為太愛,我還是吃了個精光! 那以後,只要想念鍋邊糊,我就會去吃上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