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

漢朝末年,政局黑暗,貪官汙吏橫行,廣大百姓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漢靈帝建寧(168年-172 年)、熹平(172年-178年)之際,大瘟疫又頻繁爆發,四處流行;缺吃少穿,又缺衣少藥的百姓紛紛斃命於疫病之中,絕家滅戶的慘境時有發生。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

瘟疫肆虐,太平道趁機而起

就在瘟疫肆虐之機,太平道的首領張角“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一些病情不甚嚴重的病人,經過太平道的道師救治,紛紛痊癒了;而那些已經病人膏肓的人,道師們也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即“得病或日淺 而愈者,則雲此人通道,其或不愈者,則為不通道”,這種神乎其神的解釋,更使得太平道的神奇和神秘感倍增。

在死亡線上掙扎而又求助無門的百姓,看到太平道非常靈驗的治病助貧功能,立即被撥動了心絃,民眾皆“神而信之”。這種遍及各地的轟動效果,使首領張角備受鼓舞,積極尋求拓展布道之機。光和年間(178年-184年),大瘟疫再次接連不斷地在東漢帝國境內流行開來,為張角之流透過送醫佈道擴大勢力提供了良機。“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

治病助貧,太平道不斷壯大

在“八使”的動員和組織,“青、徐、幽、冀、 荊、揚、袞、豫八州之人,莫不響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八州之人云合響應,投奔者多得阻塞道路,其聲威與氣勢是何等壯大!”張角趁勢又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16字口號,幾年之內,數十萬百姓便聚集在太平道內。

太平道治病助貧的實際功能不僅有力地吸引了廣大民眾,而且對組織、號召起義具有極強的掩護性。當時,廣大百姓貧困交加,又時刻面臨瘟疫的威脅,各級統治者無力助其擺脫困境,正在焦頭爛額之際,太平道卻出面救治百姓,使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千百萬貧民因獲得安慰,避免他們為了最後的生存鋌而走險。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

大亂之前的穩定,反而使東漢統治者放鬆了警惕

黃巾起義前的十多年,儘管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但各種反抗活動反而大為減少,這種反常的“沉寂”,不得不說與太平道的活動有直接關係,因此不少地方的地方官對太平道持寬容態度,對其公開流傳並不阻攔,甚至還大力支援。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太平道己有“眾徒數十萬”,並按軍事編制“置三十六方”,大者數萬,小者也有數千人。

面臨八州之民紛紛投奔太平道,“郡縣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但並不是東漢統治集團內部所有人都對太平道的迅猛發展麻木不仁、不聞不問,也有許多有識之士敏銳的意識到了潛在危險。衛尉劉寬、司空張濟、司徒楊賜、侍御史劉陶等人先後上書朝廷,指出太平道有謀反跡象,奏請未雨綢繆,提前捕殺張角等人,瓦解太平道。可是這些有關太平道的“上奏”,並沒引起朝廷應有的警覺。以漢靈帝為首的統治集團高層渴望天下太平無事,加上十餘年來果然天下太平,使其滋生了“寧可信其無,不願信其有”的消極心理。也正是在這一心理支配下,東漢王朝眼睜睜看著太平道不受限制的迅速發展壯大,直至最後組織了規模空前的農民大起義。

黃巾起義爆發前,漢朝境內十餘年無事,竟與張角的太平道流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