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冷戰序幕。冷戰格局的形成有多個歷史淵源,它並非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戰後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對立的“兩極格局”,這就直接推動了兩大陣營在多方面的對抗,即冷戰序幕的拉開。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據資料記載,從1945年開始,蘇英美法四國就圍繞如何處理戰敗國的問題,先後召開七次會議展開爭論。儘管四國在波茨坦會議上確立了“大國分治”的勢力範圍,但美蘇兩國仍在非軍事化、民主化及賠款問題上存在諸多分歧。二戰結束後,為遏制蘇聯,實現稱霸世界的目標,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推行“冷戰”政策,其內容包括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三大支柱。三大政策的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開始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對蘇聯進行打壓、攻擊。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針對美國發動的“冷戰”,斯大林政府並未屈服,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據悉,其基本指導思想還是與美國一致,即透過雅爾塔體系主導東歐事務,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明確兩個“陣營”的概念,併成立與美國相對應的政治軍事組織。自此,美蘇兩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爭霸對抗。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中,美蘇進行了多次的政治軍事較量,其角逐態勢遍佈全球。這一時期的美蘇爭霸並不只是軍事集團的爭鋒,儘管美國在前期優勢明顯,但鼎盛時期的蘇聯也不甘其後,它曾一度壓倒美國,令其不得不暫避鋒芒。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政府上臺後,提出著名的“艾森豪威爾主義”,其政策也基本延續杜魯門時期的對蘇主張。在肯尼迪時期,美國對蘇政策又有了一些新變化:提出“和平戰略”,力圖在實力方面壓倒蘇聯,確保美國在爭霸程序中的主動地位。不過,隨著西方陣營的越發強勢,赫魯曉夫政府也積極與美國尋求合作,以維持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而1959年進行的戴維營會談,也正式表明美國承認了美蘇同是超級大國的事實,所謂“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正是這個道理。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當然,美國佔優勢的爭霸格局並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由於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其力量已經上升到足以與美國爭霸的態勢,從這時起,美蘇爭霸才真正展開。整個七十年代,蘇聯基本上對美國呈壓倒性態勢,不過到了冷戰後期,隨著蘇聯經濟發展的“停滯”,蘇聯的攻勢也逐漸疲軟,這具體表現在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陷入泥潭,根本無力再進行軍備競賽。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事實上,等到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以後,美國面臨的國內外艱難局面就被放大了,而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更是將美國帶入了泥潭。正因為如此,尼克松一上臺就宣佈從越南撤軍,以“談判”和“夥伴關係”維持美國地位。他希望同蘇聯搞緩和,並建立一個廣泛的協議網路來套住蘇聯。在這一時期,勃列日涅夫也利用美國深陷越戰的不利局面,發展經濟、軍事實力,同時也加強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在勃列日涅夫的精心經驗下,蘇聯實力直逼美國,逐步在美蘇爭霸中佔據主導地位。

20世紀後期美蘇爭霸:爭鋒相對無時無刻

80年代是美蘇關係從激烈對抗走向迅速緩和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蘇聯攻勢減弱,經濟、軍事實力也大為下滑,而美國也從守勢轉為攻勢,在多個領域重拾霸位,使蘇聯被迫調整對外政策。事實上,1983年“星球大戰”計劃的提出,嚴重拖垮了蘇聯的經濟,而美國則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發展科技,吃上了科技時代的紅利。與此對應的是,蘇聯國內因為“老人政治”和經濟發展停滯,出現了各種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剛上臺的戈爾巴喬夫就在國內提出“政治改革”,對外則積極與美國尋求對話,試圖結束蘇聯社會的停滯狀況,謀求國家的新發展。

由此可見,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系列政策的提出,實際上也是蘇聯向美國“求和”的宣言。自此,美蘇關係進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