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對於楊修,羅貫中用“極聰慧”三個字來形容。想當年曹操和他同時猜謎,楊修當場就猜出謎底,而曹操走了三十餘里地才想出答案,因此曹操也不由地感慨:“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如此聰慧之人,也是非常符合曹操唯才是用的政策,因此楊修很早就被其看中,從小小的郎中開始做起,最終成為了丞相主簿,也就是幫助曹操處理內外事宜的總管,成為了曹操身邊的紅人。

然而楊修雖然才華過人,不過他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參與奪嫡的鬥爭,孤注一擲站在了曹植的身邊為其推波助瀾。

最後曹植因孤傲而失敗,而他也因此被曹操羅列了一個“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後被殺死。

其實意思是說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有反心,故而誅之。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楊彪的悔恨

楊修被殺誰最難過?肯定是至親之人,尤其是他的父親楊彪,更是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別看楊彪位列三公,可他卻是個正統的儒學家,依靠博學的儒家思想,從漢靈帝時期一直到三國爭霸時期都是屹立不倒。

因此在他的眼中,曹操這個主張法家學派之人,自然是入不了他的法眼,政治理想也存在許多分歧。

奈何此人已經掌控了皇帝,掌控了局勢,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忍氣吞聲。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楊修在其父親的教導下,也和父親一樣,對曹操的政治理論頗有微詞。

但為了家族的發展,他還是透過舉孝廉的方式走入了仕途之路。

雖然楊彪也曾擔心過兒子的安危,但認為自己位列三公,保護兒子肯定沒有什麼問題。

可楊彪想不到的是,曹操連孔子的後人都敢殺,何況是他的兒子。

因此他才非常地懊惱,當初不該讓兒子參加仕途。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曹操的慰問

可悔恨有什麼用,如今兒子慘死,楊彪也只能茶飯不思,日夜思念,不覺間日漸消瘦,連曹操都看了出來。

可恨的曹操卻明知故問,在一次退朝之後故意詢問他為何如此消瘦?只要楊彪的回答稍有差錯,恐怕性命難保。

其實這句話看似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問候,其實暗藏洶湧,是在有意試探或者是有意激怒楊彪,如果楊彪的回答過於激烈,甚至出現辱罵,那麼他就可以藉機除掉這個政治對手。

此時的楊彪雖然滿腔憤怒,但好在多年的為官經驗告訴他,此時萬不可意氣用事。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於是楊彪就回懟了一句話:

“愧無金日磾先見之明,尤懷老牛舔犢之愛。”

這裡就涉及匈奴政治家金日磾殺子典故。

說當時金日磾有個兒子仗著皇帝的信任頗為跋扈,有一次金日磾入宮時撞見了兒子正在公然調戲宮人,於是盛怒之下將兒子殺死,免得日後釀下大禍。

隨後金日磾就得到了皇帝獎賞,說他大義滅親,是國之棟樑。

而楊彪在這裡卻羞愧自己沒有金日磾的遠見,還在想念自己的兒子。

此話一出,不僅是周圍的文武百官,就連曹操都不免動容,甚至有些內疚。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

或許楊彪怎麼都想不到,他這句自保的話,竟然成為了千古名句,被後人傳頌。可是事有兩面,雖然這句話被奉為經典,卻經常被後人拿來掩飾子孫出現的問題。

最為著名的就是清朝的德妃,也就是雍正的母親。

雍正剛登基,老十四就大鬧父親靈堂,雖然德妃明知兒子做錯了,還是用楊彪的這句話來進行掩飾。

我們看,這句話在楊彪的口中是一句至理名言,可以體現出自己對於兒子的思念,以及對曹操的痛恨。

曹操殺了楊修後,問其父楊彪為何消瘦,楊彪回懟一句卻成千古名句

但如果在不同的人口中說出,卻又是一種意思。

因此清朝之後,這句話也就逐漸被棄用,以至於如今的我們對這句話很是陌生。

當然,陌生歸陌生,當我們瞭解了這句話的出處和本意之後,還是能被楊彪的機智和才能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