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代皇帝名字​大​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避諱?朝廷有什麼規定?

前言: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和文官集團對抗了一輩子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駕崩,享年31歲。由於武宗並無子嗣,最終其母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之後,遵《祖訓》“兄終弟及”之文,派人前往湖廣安陸迎請興世子朱厚熜進京即位。

朱厚熜之父興獻王朱祐杬,是朱厚照之父明孝宗朱祐樘的同父異母弟弟,因此興世子和明武宗之間是堂兄弟關係。行文至此,相信有不少人會有疑問,為何朱厚熜不用避朱厚照的諱呢?舉個例子,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其弟宋太宗趙匡義改名趙光義。又比如清世宗胤禛即位之後,把弟弟們名字中的“胤”字都改為了“允”字。

那麼在明朝,臣子們在什麼情況下需要避諱,什麼情況下無需避諱?有沒有具體的標準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明代皇帝名字​大​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避諱?朝廷有什麼規定?

明武宗畫像

在明朝該如何避諱?

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具有強烈處女座情節的皇帝,對各種禮儀制度都有著細緻的規定,避諱自然也不例外。老朱本名朱重八,做了義軍大統領之後當然不能再用這種你土的掉渣的名字。於是乎朱八八搖身一變成為了朱元璋,還有了字:國瑞。

明初的一些開國功臣,比如宋國公馮勝、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禎,原來的名字分別是馮國勝、吳國興、吳國寶。他們之所以改名,就是因為朱元璋有了“國瑞”這個字。但是馮勝之兄馮國用沒有改名,想來他去世的那年: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老朱還沒有字。

根據筆者的猜想,朱元璋在開國初年強調避諱,應該還是為了加強個人威望。但是隨著政權逐漸穩固,對於避諱的要求就開始慢慢放鬆。比如日後明宣宗宣德年間,行在禮部就指出洪武年間有“二名不偏諱”的規定,意思就是隻要不把皇帝陛下的名字連用,就算避諱了。

壬子,行在禮部奏:“洪武中降表箋式於天下:中有御名依右二名不偏右之例。今各處錄進或以他字代之,不成文理。請與翰林計議更改,使天下遵守。”從之。—《明宣宗實錄卷十九》

明代皇帝名字​大​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避諱?朝廷有什麼規定?

朱元璋劇照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皇明祖訓》面世,朱元璋給後世子孫都規定了字輩。比如皇太子朱標那一脈是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那一脈是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換句話說,後世子孫名字中間那個字已經固定了,最後一個字根據“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原則來起就行。所以上文中明武宗名字是朱厚照,興世子後來的明世宗名字是朱厚熜,二人之間無需避諱。

不過有一點非常奇怪,太子一脈已經有了字輩,皇太孫偏偏起名為“朱允炆”,自己犯自己的諱。同時老爹朱標的諡號是“懿文”,朱允炆登基以後偏偏要把年號定為“建文”。對此明神宗萬曆朝舉人沈德符就在其所著的重要史料筆記《萬曆野獲編》之中提出了質疑。

古來帝王避諱甚嚴,如唐玄宗諱隆基,則劉知幾改名;宋欽宗諱桓,則並嫌名丸字避之,科場韻腳用“丸”字者皆黜落;高宗諱構,則並勾字諱之,至改“句龍氏”為“緱氏”,蓋同音宜避,亦臣子至情宜然。唯本朝則此禁稍寬,然有極異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諡號矣,何以少帝仍名允炆?蓋當時已改尊稱為興宗康皇帝,猶為有說;而建文年號音同御名,舉朝稱之凡四年,何以不少諱也?—《萬曆野獲編·列朝避諱》

等到燕王朱棣靖難篡位之後,避諱更是寬鬆。據說朱老四隻是把“無棣縣”給改了名字,原因麼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甚至於筆者查了《實錄》之後,發現早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時候無棣縣就已經被分成了海豐縣和慶雲縣,可能朱老四壓根就不知道這個縣名。《詩經》中還有一首《棠棣》,大家口口相傳,也沒人想著要去給它改個名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進士陸容在其所著的《菽園雜記》中就對此現象嘖嘖稱奇:

“如文皇御諱,詩文中多犯之”

。朱棣之後的幾代大明皇帝,如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名字中都是一些常用的字,也沒人想著要去避諱。

明代皇帝名字​大​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避諱?朝廷有什麼規定?

朱棣劇照

明代避諱逸事

能不能殺豬?

大明皇帝姓“朱”,那麼和“朱”同音的“豬”字,在明朝該如何避諱?比如屠戶殺豬,會不會被認為對當朝皇帝不敬?在古代牛因為有勞動價值,向來被嚴禁食用。羊飼養起來又不方便,普羅大眾只有拿豬肉來打打牙祭。

對於大多數明朝皇帝來說,民間要殺豬吃豬肉,說明老百姓日子好多,自然不會去禁止。而且百姓們也很有智慧,把殺豬稱為“殺萬里哼”或者“殺哼哼”,和朝廷之間也就皆大歡喜了。但是在明武宗正德朝,曾經短暫禁止養豬殺豬,這又是為何?

根據《萬曆野獲編》的記載,武宗下達“禁豬令”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老生常談的“朱”、“豬”同音,要避諱。其二就是他本人出生於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當年是辛亥豬年。

又據《實錄》記載,當時的“禁豬令”非常嚴厲,有膽敢養豬殺豬之人,要發

“極邊衛分永遠充軍”

。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知曉此事之後特地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武宗雖然將其留中不報,畢竟還是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接著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三月,太常寺上奏請求將祭祀祖先所用的“豬牛羊”改為“牛羊”,理由是民間已經沒有豬了。

會清明節復請所用,內批謂:“陵寢祭牲已有定製,豈可擅更?禮部其亟議之。”乃言豕為祀典必用之物,今以民間不敢畜豕,無從收買,故為此不得已之說。宜仍令廣求,無拘大小以供急用。且乞降旨即弛其禁,惟聖駕所過稍為迴避。內批仍用豕。—《明武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最終這次持續了三個月的“禁豬令”正式宣告結束。武宗為何如此“任性”,上述的兩個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近年來有研究指出武宗和番僧走得近,“禁豬令”的出現可能還有某些不可為外人道的原因。

明代皇帝名字​大​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避諱?朝廷有什麼規定?

明武宗劇照

親王需要避諱

不過明朝有一點很奇怪,皇帝這裡寬鬆,親王卻需要避諱。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九月,禮部官員向英宗朱祁鎮上了一個題本,說到山西布政司在本年鄉試時出了一道詩經題,裡面有

“維周之楨”

四個字,未曾避諱。

丙申,禮部奏山西布政司正統十二年鄉試小錄所出詩經題,內維周之楨,其楨字犯楚昭王諱,不曾迴避。考試官學錄郭明鬱,教諭吳驥,同考試官知縣黃子嘉,提調官左布政使石璞,左參政朱鑑,監試官按察使林文秩,僉事黃文政俱應問罪。上宥之,但令巡按監察御史取各官罪狀。考試及同考官俱罰俸一月,提調監試官紀錄還職。仍移文申諭,戒毋再犯。—《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八》

楚昭王朱楨,是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去世於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距正統十二年已經足足23年,可是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的“維周之楨”依然犯了諱,主考官還是受到了罰俸的出發。可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的《棠棣》卻沒有犯諱,奇不奇怪?

明代皇帝名字​大​多都很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避諱?朝廷有什麼規定?

朱權與朱棣劇照

那麼朱楨的例子是孤證嗎?還真不是。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明世宗朱厚熜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各級官員今後不用再避諱“權”字,這又是什麼緣故?

甲戌,命自今章勿避“權”字。以寧獻王諱權,孫宸濠謀反,國除故也。—《明世宗實錄卷十》

寧獻王朱權,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棣靖難的合夥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權的玄孫、時任寧王朱宸濠在封國南昌起兵造反,也想來一場奉天靖難。不過這場叛亂很快就被明代歷史中的傳奇人物王陽明平定,朱宸濠被俘賜死,寧國除封。寧國都沒有了,自然也不需要為寧獻王來避諱了。

結語:

相對於其他王朝連同音都要避諱,明朝在這一方面真是史無前例的寬鬆。回到本文開頭,由於有《皇明祖訓》中字輩的規定,明武宗只要是朱棣那一支的同輩都是“厚”字輩,根本無需避諱。至於民間老百姓,只要你不叫王厚照、李厚照,管你是叫王厚某還是李某照,都沒有人來管你。這種氛圍和唐太祖叫李虎,老虎就成了大蟲,以及康熙帝叫玄燁,李玄霸就成了李元霸相比,真是反差極其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