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世民“不借才於異代”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右僕射封德彝說:“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來命卿舉賢,未嘗有所推薦。天下事重,卿宜分朕憂勞,卿既不言,朕將安寄?”意思是,治理天下政務繁重,你不舉薦人才,我把任務交給誰呢?封德彝回奏道:“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李世民“不借才於異代”

辯解說不是自己不盡力,而是沒有發現特別優秀的人才。對於這種推卸責任的託辭,太宗十分生氣,就對他說:“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於當時,不借才於異代。豈得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後為政乎?且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意為,古人治理國家都是取當世之才,哪有到幾百年前去借用人才的道理呢?你不盡力薦才已屬失職,怎麼能誣說我大唐天下沒有人才呢?一番話把封德彝批得無地自容。這裡李世民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一世之才足夠一世之用”,取當世之才而治天下。太宗的觀點恰恰反襯出有的朝代人才凋零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世民“不借才於異代”

從人才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在人才“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顯人才比例越大、潛人才比例越小,人才就顯得越多;顯人才比例越小、潛人才比例越大,人才就顯得越少。也可以說,潛人才轉化為顯人才的數量越多,那麼人才就會顯得越多,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也就越高。只有領導者能夠更多地發現潛人才,更多地把潛人才轉化為顯人才,人才才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不需要去別的單位借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於異代”

所以,從外單位招納人才是本事,把本單位已有的人變成人才也是本事,而且是更大的本事。然而,在現實工作中一些領導者卻看不到這一點,認為不是自己領導水平不行,而是無才可用、無米為炊,犯了與封德彝類似的錯誤。“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時期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發現人才的眼睛。如果無識才之眼,即使人才再多甚至近在眼前也會錯過。因此,領導者應練就發現“千里馬”的慧眼,特別要善於發現和挖掘身邊現有的人才,避免對人才視而不見、見而不舉的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