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該如何理解?

關羽在曹操孫權的夾擊下丟了三分之一荊州,地奪身死,劉備集團上下震動,無時不思復仇,只是孫曹合力,擅自進攻無異自取敗亡,劉備待到曹操死後,曹丕代漢,進行了系列試探性外交後,舉大兵伐吳,兵出荊州,被陸遜火燒連營,逃回永安,兵敗又值驚嚇,更兼年事已高,病倒在永安,不久自知歲命將盡,便召丞相諸葛亮等來前來交代後事。

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該如何理解?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曹丕逼漢獻帝讓位,居中原之地,佔據先手優勢,蜀漢處於西境,地薄民少,形勢本來不如,加上伐吳大敗,元氣大傷,劉備在永安時,漢嘉太守黃元就已舉兵作亂,南邊各地都有異動跡象,在這時候,內憂外患,可謂危急存亡之秋,所以劉備的後事安排比較細緻,最終還向諸葛亮說出這一句爭議千載的話來。

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該如何理解?

劉備讓諸葛亮總攬軍國大事,託孤所說的“君可自取”,究竟是讓諸葛亮自己當蜀漢的皇帝,還是另有用意。從劉禪當上皇帝,諸葛亮即進位武鄉侯、益州牧,開府治事的舉動,給予臣子最高的權力。這也證明諸葛亮有“自取”的實力。但從上下文與時代背景來看,劉備讓諸葛亮自取的用意,是讓他在幾位兒子中別擇賢能的為君,並非如《三國演義》說的可為益州之主,從史書看,諸葛亮的反應也只是“涕泣”,沒有大驚的表現。再從《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陳壽提到一句“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可見陳壽也認為是託孤而不是讓國。

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該如何理解?

雖然如此,讓臣子有“自取”誰當皇帝的權力,也是絕大的信任,這與劉備諸葛亮二人的風雲際會有關,正是肝膽相照,彼此知心,才能說出這樣全盤託付的話來。正如陳壽所說“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劉備讓諸葛亮有廢立的權力,一來信任,二來也是形勢所迫,沒有給他最高的權力,難以壓住劉備死後,益州內亂,孫曹外窺的大亂局面。再者,蜀漢的存在是因為曹丕篡漢,為免漢祚之墜,劉備才在益州繼位,國號仍是“漢”,繼承劉氏天下,如果讓諸葛亮當皇帝,名份上就說不過去,何況,讓誰繼皇位,絕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是皇帝說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