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乾隆剛立魏瓔珞之子為太子,轉頭卻去天壇許願:讓太子早點夭折吧

自西周以來,我國的歷代君主在選擇繼承人往往承襲“立嫡以長”的原則。雖然這種僵化的繼承製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蘊含著一股穩定的力量,用以減少皇子們為皇位而產生的爭鬥。但到了清朝,由於愛新覺羅一族崛起於邊疆,繼位體制與內地迥然不同,因此逐漸產生了“任賢”的繼位原則。

但隨著清朝統治者的不斷漢化,深受儒家學說浸淫的滿洲君主們逐漸意識到,欲定國本,還是立嫡長子更好,畢竟“穩定壓倒一切”。因此從康熙皇帝開始,便一直想立嫡長子為皇帝。康熙皇帝繼位後,曾立皇后赫舍裡之子——胤礽為太子。但是倆父子經過漫長的磨合,卻矛盾重重,最終胤礽被兩立兩廢,康熙不得不立庶出的第四子——胤禛為皇帝。

雍正繼位後,確定了秘密立儲的原則,而乾隆帝弘曆成為這一制度的第一個受益者。乾隆繼位後,雖然不斷說“秘密立儲”制是“鑑古宜今”“神明化裁”的英明決策。但在暗地裡,乾隆卻一直想立嫡長子為太子。

乾隆剛立魏瓔珞之子為太子,轉頭卻去天壇許願:讓太子早點夭折吧

眾所周知,乾隆與髮妻——孝賢皇后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因為乾隆一直髮誓,要將他倆的兒子立為皇太子。但是可惜的是,嫡出的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相繼早夭,而深受打擊的孝賢皇后也淚盡而亡。就此乾隆立嫡子的夢想就此化為泡影。

太子為國本,國不可一日無儲君。為了選擇繼承人,乾隆皇帝可謂是煞費苦心。最終,乾隆將希望寄託於皇十五子——永琰身上,而永琰的兒子正是我們所熟悉的令妃——魏佳氏,在熱播劇《延禧攻略》中,她的名字叫魏瓔珞。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十九日,乾隆秘密立儲,將親筆諭旨藏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出於秘密起見,乾隆僅將此訊息告知了幾個軍機大學士。由於大臣們確實守口如瓶,因此永琰被立為皇太子的訊息,很少有人知曉。。然而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乾隆對永琰這個兒子,似乎說不上什麼寵愛。永琰剛剛被立為儲君後,乾隆帝竟然向上天詛咒這個剛滿十二歲的太子。

乾隆剛立魏瓔珞之子為太子,轉頭卻去天壇許願:讓太子早點夭折吧

當年,乾隆皇帝在天壇登臨祭壇,焚香禮天,他以儲君之名默告:

所定之子若賢,能承大清基業,則祈昊蒼眷佑,俾得有成;若其人弗克負荷,則速奪其算,毋誤國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選擇。

簡單翻譯來就是,太子若賢能,希望上天能保佑他長大成人;若不能承擔大清的基業,就請上天讓他速速夭折,別耽誤了國家大事。誠然,國運非常重用,繼承人也非常重要,但如此詛咒自己的兒子,未免也太過惡毒了。若干年後,乾隆對嘉慶皇帝揭示了當年的禱言,對此嘉慶是否會感到不寒而慄呢?

正所謂自古帝王皆無情,與皇權相比,父子親情什麼都不是。自古以來,父子相殘的故事便不斷髮生。太子,是天下第二尊貴的“職業”。但同時也是,天下最危險的職業。作為太子,既不能太無能,也不能太有能力。若太無能,皇帝會認為太子不能擔負天下的重擔;若太有能力,又容易架空自己,威脅自己的第一生命以及第二生命(權力)。

乾隆剛立魏瓔珞之子為太子,轉頭卻去天壇許願:讓太子早點夭折吧

自乾隆繼位以來,便向上天立下一個約定,那就是在其在位60年之後禪讓皇位,以示自己對皇祖考——康熙的尊重。作為一個空前絕後的獨裁者,當乾隆想到太子永琰有朝一日會從自己手中接過皇位,自然會感到如同切膚一般的劇痛。在向上天禱告時,乾隆以江山社稷為掩飾,不經意間顯示了自己對永琰的敵視。說是擔心大清江山,還不如說是害怕永琰奪走了自己的權力。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對永琰非常苛刻,甚至連英國使節都看得出來。就如馬戛爾尼所說:“皇帝對自己兒子的愛護還比不上對和珅的寵。”在和珅和乾隆的聯合威逼之下,未來的嘉慶皇帝過著相當痛苦的日子,時刻都有可能被廢黜。不過好在永琰低調做人,贏得了乾隆皇帝的讚許,最終等到了乾隆禪讓的那一天。

但在當天,有趣的事情卻發生了。按照慣例,85歲的老皇帝應該將刻有“皇帝之寶”的玉璽交給嘉慶。但在交接途中,乾隆的手牢牢握著玉璽,停在了半空。一時間,大家面面相覷。這執掌天下的權柄,乾隆哪捨得授予別人啊!但是最終,乾隆還是在一片萬歲聲中,將玉璽交給了嘉慶帝。從此,大清帝國的年號由“乾隆”,變成了“嘉慶”,群臣們懸著的心,終於可以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