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大明朝,總共經歷十六任皇帝,在這期間,留給後世人們是數不盡地茶餘談資。

比如: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這是成祖年間的。

說改組內閣制度、開辦內書堂,確立太監政治地位,這是宣宗年間的。

說土木堡之變,寵信太監王振,奪位之變,這是英宗代宗年間的。

說寵信奶媽(萬貴妃),增設西廠,這是憲宗年間的。

說開豹房、寵信太監劉謹,這是武宗年間的。

說二十五年不上朝躲著偷偷煉丹,這是世宗年間的。

說二十八年不上朝還鬧出宮廷三大案,這是神宗年間的。

說只愛木匠不愛皇位,又寵信太監魏忠賢的,這是熹宗年間的。

說,十七年兢兢業業,到頭來換來一場空的,這是思宗年間的。

這些大事兒,後世對它們的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說明朝皇帝專寵太監,有人說明朝皇帝喜歡翹班搞副業,甚至有人還說明朝皇帝就沒有正經的皇帝。

後世這些說法,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要說有真憑實據的都沒幾個,大多都是人云亦云。

當然啦,真憑實據這東西我也沒有,不過我倒是自己琢磨了一套看法,一套以利益為出發點,透過邏輯思維來拉扯、分析其中事件的一套看法。

下面我就給大夥說說,這大明朝的太監們,是什麼樣一個存在。

明朝的太監,跟之前那些封建王朝的太監們一個樣,都是身體殘缺,主職業是入宮為皇帝和後宮妃子們服務的一類人。

但是明朝的太監,在宣宗皇帝朱瞻基的手上,生生地給拔高了地位。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內庭十二監中的司禮監。

司禮監位於內宮十二監之首,在內宮太監當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並且能進這個部門的,基本上都是需要識文斷字的,不識字?邊兒玩去。

司禮監讓大夥熟知的就是其中的兩個“扛把子”職位,叫做掌印太監和稟筆太監。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掌印太監

是負責蓋章的。但是不是普通的章,掌印太監蓋出來的章,在當時都已經生效變成有效政令頒佈出去了的,反過來說呢,沒這個掌印太監的章,這個政令就等同於廢紙一張。

稟筆太監

幹嘛的呢?專門幫助皇帝批閱奏本的,也就是大明的專屬名詞,叫做“批紅”。

相當於幫助皇帝批改內閣交上來的作業,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乍一看,嘿,這倆職位大得很啊,一個蓋章,一個批紅,這不就是妥妥的權力在手嘛。

要這麼說,也對,這倆職位確確實實讓太監們雄起了一把,過足了當官的癮。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那這個權力誰給的呢?毫無疑問就是皇帝本人,甚至可以查到源頭,就是宣宗朱瞻基本人。

是朱瞻基,開辦了內書堂教會太監們讀書寫字,是朱瞻基,改組了內庭十二監,把太監的地位在無形之中地又拔高了。

但是,朱瞻基為什麼這麼做呢?

按理來說,他一個皇帝,有臣子不用,為何非得去折騰這幫太監幹嘛呢?難道那些官員不是讀書出身的?那些官員的學識就比不上才讀書的太監?

從字面上分析,可以理解為朱瞻基變懶了,他把自己手中蓋章和批紅的權力分給了太監們,讓他們代為執行。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完全不對。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朱瞻基絕不是為了偷懶而這樣做。

第一、政治方面。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朱瞻基前期的生平。

他是洪武三十一年生,那一年,他曾祖父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傳位給他的堂叔建文帝朱允炆。

而他的爺爺朱棣不服,聯合在洪武朝被打壓得很慘的勳貴們開啟了浩浩蕩蕩地造反之路。

這叫靖難之役。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好在成功了,朱棣登上了皇位,但是當時朱棣也頭疼怎麼處理那些前朝舊臣,因為他是造反上位的,不是正統,說穿了武力鎮壓並不能代表別人就能心服口服。

於是朱瞻基他爹朱高熾就閃亮登場了,朱高熾從靖難功臣和勳貴這以序列分離了出來,以太子之位行監國之權足足二十來年的時間,把朝堂上的文臣們給收服了。

這樣一來,朱棣的目的就達到了,他既想兵不血刃地收服文臣,又不想勳貴勢力一家獨大,所以才有了文臣和勳貴各自鬥法的這種局面。

這種情況在古代政治上就叫做平衡,意思是指在朝堂上必須有兩個不同的聲音存在,皇帝坐鎮中間,拉一派打一派,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政治目的。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比較可惜的是,這種平衡的局面,隨著朱棣和朱高熾的接連去世而被打破。

下一個登基稱帝的就是朱瞻基。他當時面對什麼樣的情況呢?

就是他叔叔漢王領導的勳貴們意圖造反,而他本人又沒有他爹和他爺爺那樣的政治手腕去完全收服文臣,所以只能選擇自己親自平叛。

好在平叛是成功了,但是局勢卻沒有得到緩解,朱瞻基自身還是岌岌可危。

在這個時候,朱瞻基就只能去依靠文臣,來鬥倒那些領兵作戰的勳貴們了。

為此,朱瞻基甚至不惜代價去拔高文臣的地位,他改組了內閣,把一部分決策權下放到了內閣手中。

而文臣們作為回報,自然也就盡心盡力地剷除勳貴的勢力。

這也就是後來朱瞻基時期嚴查軍隊貪汙腐敗的由來。

但是,勳貴們被鬥倒之後呢?朝堂上又出現了文臣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也不是朱瞻基希望看到的,這等於又是威脅到了他皇權的存在。

索性,朱瞻基乾脆就把太監們抬出來,讓那些太監們讀書識字,再把蓋章和批紅的權力分給太監們,讓他們去跟文臣集團鬥。

第二、制度方面。

在明朝,全國各地的奏章進入京城到有效發回各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奏章進內閣,由閣臣們先行批閱,將批覆意見寫在一張小紙上再貼在奏章上,送到皇帝那裡進行最終裁決,這就叫做

票擬

2、等到皇帝看了或者是稟筆太監看了之後,用紅筆寫上最終意見,發到司禮監,這個過程叫做

批紅

3、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收到所有奏章之後,對批覆了的奏章蓋印發回,對沒有批覆的奏章實行留中不發,這叫

蓋印生效

這種制度,有效地把決策權分離了開來,任何一方都沒有機會能夠獨大起來,內閣雖然可以票擬但是沒有批紅和蓋印這就是無效。

反過來,皇帝或者太監想要實行什麼措施,沒有內閣票擬也是扯淡。

在整個明朝,或許只有張居正的內閣時期可以做到一家獨大,因為他既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同時又是掌印太監和稟筆太監馮保的政治盟友,並且內宮太后也全力支援他。

朱瞻基的那些事兒:內閣和司禮監崛起的起源之路。

但這終究是個例,除了張居正,明朝自朱瞻基開始沒有任何一個時期能夠做到一家獨大,連那個大權閹魏忠賢都不行。

這種三權分立的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其中任何一方獨霸朝綱的可能。

就這樣,明朝的內閣和司禮監的壯大,就是這位傳奇皇帝朱瞻基一手造成的。

朱瞻基雖然夾雜著一些私慾在裡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用制度來衡量標準的操作,在當時確實是罕見之舉、驚世之舉。

這種制度也很好地避免了因為皇帝個人能力的原因而導致拖累整個朝堂的存在。

這也就有了後續那個二十五年和二十八年不上班依然活得瀟灑的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

內閣把皇權分離了一部分,太監們又把皇權分離了一部分。

對於一個勤政的皇帝來說,他會把批紅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就是三權分立的一個狀態,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一起促進社會發展。

對於一個懶惰的皇帝來說,他會把批紅權都放下去,坐看太監和內閣鬥智鬥勇。

這種情況後世人們通常說的,黨爭。

但是太監和內閣斗真的屬於黨爭嗎?下期大軍會講到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和東林黨的那些事兒。

我是大軍,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