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于禁是曹操時代五子良將中地位最高的將領,跟隨曹操三十多年,卻因為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俘虜而投降,導致晚節不保,雖然孫權在偷襲荊州後稱臣曹魏,將於禁歸還,但迎接于禁的卻是曹丕的一面安撫,一面羞辱的手段,最終導致于禁鬱鬱而終。

當於禁由孫權送還曹魏時,曹操已經去世,接班是曹丕,曹丕身為大魏朝開國皇帝,在接見於禁時,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被俘虜之後再次重用的事安慰于禁,曹丕還封于禁為安遠將軍,還想派于禁出使吳國,但在出使吳國前,曹丕讓于禁拜見曹操的陵墓,並讓人在曹操陵墓的堂前畫上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視死不降的圖,為何曹丕對於前朝重臣實行兩面派的做法?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曹丕

雖然很是懷疑曹丕是不是真的在曹操的陵墓中畫畫,要知道這可不是孝順的行為,但是不能以常理來推斷曹丕的行為,因為曹丕就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人,更的時候,他是任性而為的,比如曹丕參加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葬禮時,知道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於是曹丕命令葬禮上的人全部學驢叫,於是王粲的葬禮在一片驢叫聲中結束。

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偏偏是曹丕幹出來的事,這就叫任性而為,通俗地說叫由著性子來做事,畢竟曹丕已經是皇帝了,被曹操壓抑了很多年,現在沒了管制,當然要任性一些,這也是曹丕性格中一個面。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于禁

還有一件事,顯示出曹丕的小心眼,就是同族的曹洪不肯借錢給曹丕,曹操在時,曹丕不敢拿曹洪怎麼樣,曹操去世之後,曹丕成為政權接班人,於是開始迫害曹洪,把曹洪打入監獄,還準備殺曹洪,要不是曹丕的母親卞夫人攔著,曹洪還真活不成,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曹丕性格中小心眼的一面,你不借錢給我,我就要你的命。

于禁被孫權送還曹魏時,曹丕已經稱帝,孫權也向曹丕臣服,于禁的身份是對於曹丕來說,是前朝降將,一個新即位皇帝對著一個前朝降將,本來就沒有什麼好感,曹丕之所以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有三個原因: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

一、

于禁的身份有一個非常敏感的標籤,就是降將,

他是為了保命而投降過關羽的人,這樣的人在曹操或者曹丕這樣的統治者心目中來說,就是打擊的物件,畢竟身為皇帝,最不希望的就是手下人的背叛投降,最希望的就是手下大臣的忠心,所以曹丕對於禁的定位就是打壓。

二、

殺雞駭猴。

雖然曹丕列舉了春秋時期的荀林父、孟明視為例,讓于禁寬心,安撫于禁,這是曹丕公開的一面,顯示皇帝對手下大臣的寬容,當然這個寬容也就是看看而已,不見得曹丕真的寬容了于禁,但至少表面上如此,另一面曹丕私下裡對於禁進行羞辱,就是為了打壓于禁,殺雞駭猴。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曹丕與司馬懿

曹丕為什麼要殺雞駭猴?其實道理很簡單,曹丕是皇帝,他當然希望手下所有大臣像龐德一樣死戰不降,忠君愛國,而不是像于禁一樣打了敗仗就投降,如果都像于禁一樣 投降,那曹丕會有誰來效忠呢?

三、曹丕任性而為。

可以理解為曹丕就想這麼做,就像他在王粲葬禮上學驢叫和曹丕不借錢就要他的命一樣任性,曹丕就想這麼做,他是皇帝,沒有任何事不可以做,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于禁與曹丕有仇,但于禁這樣的舊臣在曹丕手中實在是沒有利用的價值,既然沒有利用的價值,曹丕也就隨便處理了,也只有曹丕才會想到這樣的方法來羞辱于禁。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于禁

曹丕這種兩面派手法很像是司馬懿教他的,因為司馬懿就是這樣的處事風格,一面安撫,一面欺騙,比如司馬懿平孟達,一面寫信安撫孟達寬心,一面急行軍突襲孟達,這就是兩面派手法,而曹操不是這樣的風格,如果於禁被送回曹操還在世的話,應該不會處罰于禁,而是讓于禁罷官回鄉,因為曹操這個人非常直接,即使是殺人也不會遮著藏著。

曹丕就不同,他既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劉備在手下黃權投降後,不怪罪黃權的家人,在糜芳投降後,不怪罪糜竺,曹丕就沒有這個心胸,所以曹丕用了兩面派手法來羞辱于禁,就是任性而為,想這麼幹,你管不著的意思。

曹丕為何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還在曹操陵墓畫于禁投降圖

曹丕

于禁的投降錯就錯在三國已經定型了,他還在投降,如果是早期的亂世混戰的時候,隨便怎麼投降都沒有關係,比如呂布被殺後張遼投靠曹操,官渡袁紹大敗後張郃投降曹操,因為三國前期天下未定,人才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再加上彼此的絕對忠誠還沒有形成,投降很隨便,也沒有人會指責。

但是到了東漢晚期,三國初期時,天下已經三分,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彼此對立的政權,講究的是國家穩定和忠君愛國,這個時候于禁的投降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也是非常諱忌的,這也註定了于禁的結局是被羞辱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