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泉州,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解讀華夏千年歷史。今天要講述是在宋元時期,遠東地區第一大港——泉州。

一說到港口,那中國人就滔滔不絕,簡直是如數家珍。就目前來說,我們中國知名港那就多了去了,由北至南,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寧波、廣州、香港,等這些港口,那都是聞名世界、享譽海外!可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所提到的港口,它們所處的省份是不是漏了一個?從北到南,遼寧、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甚至是香港,我都提到過,唯獨福建,我一絲沒提到。

是我對福建有意見嗎?怎麼可能?咱雖沒去過福建,但對其嚮往已久。

昔宋代詩人張守人張全真曾在他的《毗陵集》說過:“憶昔甌越險遠之地,今為東南全盛之都。”

這個甌越指的就是現在的福建。宋代的甌越那可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北宋末年,由於靖康之難,金兵南下,為逃避戰亂,一大片北方移民南下,定居在江南,由此商品經濟、海外貿易兩開花。福建因此成為了四方商人匯聚之地。

而福建的繁榮,更離不開它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

泉州,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泉州

泉州,又稱“刺桐城”,位於福建省的南部、晉江的下游,水陸交通便利,是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條件逐漸成為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可是滄海桑田,世事多變。曾經的遠東第一大港,如今卻在眾多沿海城市裡,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三線小城市,這不得不令人唏噓!

這是發生了什麼?與他並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對外貿易港口的亞歷山大港,現在依然還是一如從前。

幾百年前的泉州,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座曾經聞名於世的東方第一大港,又是怎樣由盛轉衰的?

地理上變得沒優勢

港口是什麼?用百度百科上的詞義上講:

它是具有水路聯運裝置以及條件供船舶安全進出和停泊的運輸樞紐,是水陸交通的集結點和樞紐,工農業產品和外貿進出口物資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裝卸貨物、上下旅客、補充給養的場所。

簡單來說,就是海上貨物的中轉站。既然是貨物中轉站,那肯定少不了貨物集散,只有源源不斷的貨物,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錢,而泉州大部分貨物都來自於外國,也就是阿拉伯人,不過後來阿拉伯人不來做生意了,這個後面會講。這等於是說,泉州主要依賴於進口,一旦中斷了進口,等於命脈也沒了。

泉州可不像上海和廣州:上海可是坐擁長江流域整個腹地,從西至東,都可以透過水路運輸,因此它才從一個松江小城發展到現在的大都市;廣州也是如此,擁有珠江這片流域,等於是可以雲貴廣西三地貨物,都聚集到廣州來,然後銷往海外,所以出口貿易十分發達;可反觀泉州,就一條晉江,流域面積不大,而且只流經安溪南安等地,這些是什麼地方?根本就是山區,哪會有多少貨物可以聚集到泉州。

泉州,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晉江流域

剛才說了流域,其實就是腹地。接下來就說談建港口的天然條件:港口的淤積程度。在宋元時期,那時候佛泉州港可是繁榮興盛,來自阿拉伯等地區的貨船完全可以一直開到九日山腳,甚至是洛陽江口,可如今你去看看,第九碼頭也只能通通小船了,更別說洛陽江口全是灘塗了,這咋停船?那淤泥咋會變得越來越多呢?原來啊,南方本來就是經歷戰亂比較少,人口量就急劇上升,以及人為的破壞,這導致晉江沿岸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上游沒了綠化,自然下游地區淤積就開始加大。據統計,晉江呢含沙量可是閩江的2。6倍,為福建全省第一。你說咋整?這樣的條件停船都不容易了,還想繼續發展,天方夜譚。

所以啊,泉州真的是成也晉江,敗也晉江。

戰亂頻繁發生

泉州在宋元時期興盛,其原因和政府離不開關係。自從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單靠土地稅收,就很難撐得起南宋的,所以當朝就瞄向了海洋。而恰巧同時代的阿拉伯帝國正處於繁榮時期,正所謂

“有錢不賺是愣子”

,兩國一拍即合。既然朝廷都同意做海外生意,而且北方陷入金人之手,只剩下東南沿海的港口了,所以我泉州人也要分一杯羹。於是大量的阿拉伯商人來到泉州投資熱烈歡迎阿拉伯帝國來的商人來此投資,甚至有一部分還在泉州定居,所生的後代也依然從事這個行當。而這間接導致了後來的禍端發生。

泉州,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剛剛我們說到阿拉伯人也定居在泉州,並且也生下他們的後代。而這些阿拉伯後代勢力在壯大同時,雖然又進一步推動泉州的發展,但是泉州畢竟是中國人,中國人的地盤,因此產生了民族矛盾,特別是在元末時期,更加激化。

所以就爆發了

“亦思巴奚之亂”

。怎麼回事呢?在當時元末,紅巾軍起義搞得元朝焦頭爛額,趁此機會,在泉州領取官職的波斯人,於是發動兵變奪取了泉州政權。除此之外,那些在泉州經商的阿拉伯商人也趁機與福建沿海地區的漢族豪強地主們爭奪土地。

雖然亦思巴奚之亂被剿滅,但是造成的破壞是在所難免的,泉州的地位岌岌可危。一個發生叛亂戰爭,還有誰會願意過來做生意,更可況那些百姓了。

另外昔日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在宋末年間,殺死了南宋宗室數千人,沾滿了漢人的鮮血。他降元后,在泉州當了土皇帝,掌控了僅元一代泉州所有的貿易。元亡後,本來就對元人深惡痛絕的朱元璋,看到曾是是元人的“劊子手”的蒲氏,那叫一個厭惡。當即就將蒲氏打為賤籍,還把蒲壽庚拉出來鞭屍。

政策上不支援

我們通常說,一個城市的發展,地理環境是基礎,那麼政策就是發展的必要前提了。港口也不例外。

明朝推翻元朝統治,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坐上了帝位,將政治中心遷到了北京。這也就是泉州的地位已經不再重要。

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市舶司被取消。雖然後來又恢復了,但是我們也清楚,想回到以前那種地位,是不可能滴。而且還對泉州有了很多限制,海外貿易只做一個國家,那就是琉球王國,一個彈丸小國,你說有能有多大利益?

雖然只有一個國家貿易,做不了多大,但能夠達到溫飽,還是可以的。但後來萬萬沒有想到,琉球王國它漸漸不跟泉州“交往”了,反而對福州親睞有加。啥原因呢?

泉州,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琉球王國

人都是先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的。琉球王國去福建一般都是在九月份,回琉球的話,則是第二年的四月份。這裡面就涉及到了氣候問題。在琉球國一來一回這段時間這去福州是順風順水的,順流;而去泉州,是要逆流,換成你,你選擇去哪兒?久而久之,最後連吃飯的“傢伙”——市舶司都被明朝給遷到福州了,喪失了官辦海港的泉州,還有啥前途可言?

再加上私商的興起。富貴險中求,私商走私這類貿易,那可是利潤豐厚,誰都想撈一把。而私商畢竟是私商,見不得光,進行交易那隻能不見人煙的小港口進行。你說你一個人兵家重地的泉州,哪個私商敢在軍隊面前動土?所以海上私商再多,也輪不到泉州了。靠著官府救濟,只能喝湯了!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中曾這樣記載泉州港的:“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

泉州,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

可隨著時代的變遷,廈門、廣州等海港的崛起,更是加了一把火,有了取代者,泉州在統治者眼裡,就沒有什麼商業價值了,因此泉州就此淪落了“小城市”。

參考資料:

[意]《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著,梁生智譯

《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王銘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