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康熙為何最後選擇了“天下第一閒人”?

1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三日,皇長子胤褆向父皇密報:太子胤礽趁著夜色,走近您的布城(帷幔),向內窺探。

康熙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威脅者,是他的儲君。

此時的康熙帝,正在回京途中。他正為皇十八子胤衸病逝在自己的懷裡,傷痛不已。胤礽對親弟病危幼殤異常冷漠,也讓康熙帝感到了極大的悲憤。

這讓康熙帝想到了一年前,心腹詞臣、工部尚書王鴻緒在蘇州調查太子強買平民子女的密摺:“有從中窺探至尊動靜者。”(《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一冊)

帳殿夜警,康熙帝引起了高度重視。

康熙為何最後選擇了“天下第一閒人”?

《雍正王朝》康熙與胤礽劇照

他自五年前,以“結黨議論國事”的罪名將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逮捕拘禁,活活餓死後,就對太子產生了警覺。作為太子集團的核心人物,索額圖有可能圖謀不軌,力挺胤礽對康熙取而代之。

所以,胤褆的告密,讓康熙感到他扶持了三十三年的儲君,應該對他將索額圖幽禁致死“蓄忿於心,近復有逼近幔城,裂縫窺伺,中懷叵測之狀”。(《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四)

盛怒之下,康熙宣佈決意廢儲。

然而,讓康熙更加痛苦的是,胤褆在得到康熙明確表態並無立他為儲的資訊後,改擁老八胤禩,並告訴康熙:如果要誅殺胤礽,他可以代父行萬難之事。

儲位之爭無兄弟。

帝王心術無父子。

索額圖事發後,康熙每每外巡,不再命太子監國,而是帶著他和胤褆同行。康熙既不廢黜胤礽,又要胤褆制衡他。

胤褆的冷血,讓康熙更加惶恐。

康熙不想立即廢黜胤礽了,但是,他幾番向諸王、貝勒、滿漢文武大臣們釋放後悔的資訊,甚至造出了“近日有皇太子事,夢中見太皇太后顏色不殊,但隔遠默坐,與平時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云云。

然而,以和碩康親王椿泰為首的滿漢大臣,並未體會到康熙的苦心,更惱怒於胤礽“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不得人心。

康熙不願意兌現廢儲。

一、他是在康熙十四年初立兩歲(一週歲)的胤礽為太子的,時為平藩大戰全面打響之際,國家情勢危急。康熙學習漢人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得到了漢人官員和士大夫的支援,從而合力平定三藩。康熙在位超長待機,他甚至有準備提前交權,將政事交付胤礽,自己選擇一方水土佳處,欣賞胤礽的大作為,“以獲優遊養性”(《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二、胤礽為康熙首任皇后赫舍里氏用命換來的難產兒,由康熙親自撫養宮中,教以讀書騎射,使之成為諸皇子中的佼佼者,就連西洋來到傳教士白晉也誇“他那英俊端正的儀表在北京宮廷裡同年齡的皇族中是最完美無缺的”。胤礽既是康熙對髮妻的情感所繫,又是自己教育成果的體現。

三、胤礽窺伺事發後,康熙很快發現皇長子胤褆與皇八子胤禩蠢蠢欲動。他在肯定胤褆護駕有功的同時,表明並無立胤褆為皇太子之意。從而警示其他庶出皇子不得妄動!遍覽史書的康熙,不想本朝出現儲位之爭。後來出現“九子奪嫡”,讓他身心疲憊,日漸衰頹。

四、康熙自許文治武功,開疆拓土,卻不想因為選擇接班人之事,在自己臉上抹黑。只可惜他金口玉言,得到了反太子的滿朝文武的聯合呼應,而最後不得不派人告祭天地、太廟、社稷,正式廢儲。他在第一次廢儲後,很快找到了胤礽被人陷害、鬼魅纏身的理由,搬出了孝莊太后與赫舍裡皇后託夢,要復立胤礽。

康熙廢儲,情非得已,他一再力保胤礽,既有公心,又為私情。

當他決意復儲,又想借力滿朝文武大臣重新推舉胤礽,再次出任皇太子時,情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大家聯合抵制康熙的復儲計劃。

康熙倚重的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武英殿大學士馬齊以及揆敘、王鴻緒等,半公開地聯名諸大臣,一直推舉此前很得康熙重用的皇八子胤禩。

就在前幾天,康熙還在說大家公推的,他一定遵從。但當胤禩以絕對優勢勝出時,康熙立馬食言,而且近乎刻薄地汙損自己的兒子:“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他就是要復立胤礽為太子。對他的再次不理智,其親舅舅兼雙重岳父(佟國維的兩個女兒分別為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原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狂潑冷水:“皇上治事精明,天下人無不知曉,斷無錯誤之處。此事於聖躬關係甚大。若度日後若易於措置,祈速賜睿斷;若日後難於措置,亦祈速賜睿斷。總之,將原定主意熟慮施行為是。”(《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六)

忠言逆耳。

康熙狂罵:“你既是國舅,又是大臣。皇太子此前染上瘋病,我為國家計,將他拘執。後來發現他為人鎮魘,現已調治痊癒,又怎麼不能釋放。你‘倡造大言,驚駭眾心’,是什麼居心?”

康熙帝冷麵無情,佟國維請罪求死。

康熙強勢復儲,急需支持者,於是想到了武英殿大學士李光地。

此前,康熙曾單獨找李光地談話。李光地揣摩聖意,套了一番養心的大道理,變著話說:“只要廢太子痊癒,就可以復立為新太子。”

可是到了廷議時,李光地不發一言。他不想激發眾怒。

李光地圓滑,康熙逼他再次發言。李光地說:“前皇上問臣,廢皇太子病如何醫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調治,天下之福,臣未嘗以此告諸臣。”(《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徐徐調治”是人情,而“天下之福”為國事。

病癒不復儲,遑論“天下之福”。

話舉輕若重,為康熙僵持的復儲破局。

第二天早朝,康熙說胤礽已經調治痊癒。大臣們經歷了康熙前日的打壓,該罵的罵了,該關的關了,於是順著李光地遞過去的竿子,大肆拍康熙的馬屁:

“皇上灼見廢皇太子病源,治療已痊,誠國家之福,天下之福也。伏祈皇上即賜乾斷,頒示諭旨。”

一出廢立鬧劇,康熙自導自演,逼著大臣們說並無不同心。

李光地也被康熙狠狠地表揚了一句:“知朕亦無過光地者。”(《清史稿·李光地傳》)

2

康熙諸子爭儲,暗結親信,各成一黨。最激烈的交鋒,當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兩個月前,外巡迴京途中的康熙,收到皇長子胤褆的密報:皇太子胤礽趁著夜色,偷偷走近父皇的幔城,手中拿著刀,而且割開了布幔,朝內窺探。

康熙正為心愛的皇十八子胤衸突發疾病,死在了他的懷裡而痛心,可謂老來喪子,五內俱焚。這時,他又聽到此前對親弟病危漠不關心的老二胤礽,欲圖謀不軌,更是悲憤不已,心火怒燒。

他聯想到近五年來,胤礽自他虐殺了太子集團的核心成員、領侍衛內大臣、原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之後,性情大變,頻頻以“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清史稿·允礽傳》)的醜聞,變相向他叫板。

康熙不知道胤礽外強中乾,胤礽知道自己的鉅變,對兄弟之死的冷漠,會引起父皇的惱羞成怒,故而向窺探康熙的情緒。

胤礽不想失去儲位,但“帳殿夜警”卻把他推向了懸崖邊緣。

康熙帝認為自己的皇權,甚至是人身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立即召集隨行的諸王、大臣、侍衛等,歷數胤礽的種種惡跡:“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朕加以責讓,忿然發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縫竊視。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允礽欲為復仇。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允礽傳》)

康熙決定要廢儲了,諸皇子蠢蠢欲動。

但是,從康熙宣佈廢儲計劃時,“且諭且泣,至於仆地”的情形來看,他是傷痛欲絕的,他是捨不得廢黜嫡長子胤礽,故而哀鳴“包容二十年矣”。

尤其是康熙怒火平息,清醒之後,他更不想廢儲,反而積極為胤礽開脫,稱他為狂疾所致、鬼魅所憑,矇蔽了原本善良的本性。

然而,大臣們不理會康熙的苦心。胤礽已經很不得人心。

廢黜胤礽,不得不為之。康熙更加傷痛,而國舅兼國丈,原領侍衛內大臣兼議政大臣佟國維建議,要選出新太子,以正國本。

康熙也想繼續做王公大臣們的工作,透過他們再度推出胤礽復立。所以,他興高采烈地說:“眾意誰屬,朕即從之。”(《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票選結果出來了,皇八子胤禩以絕對優勢勝出。

康熙為何最後選擇了“天下第一閒人”?

康熙像

胤禩的支持者最多。其中除了有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 和皇十四子胤禎的鼎力支援,還有國丈兼國舅佟國維、大學士馬齊。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及康熙身邊的要員揆敘、王鴻緒等,半公開為胤禩拉票。就連後來成為擁戴雍正即位的第一功臣隆科多,也被後來發現當時還是一等侍衛的他,也是胤禩的支持者。

事與願違,康熙咆哮朝堂,不但不兌現諾言,還拿主管內務府的胤禩查抄廢太子乳公(因凌普之妻為太子奶媽)、原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案一事說話,責罵胤禩:“凌普貪婪鉅富,所籍未盡,允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譽允禩,必殺無赦。”(《清史稿·允禩傳》)因而將胤禩拘禁幽所,革除貝勒。

康熙決計力排眾議地復立胤礽,故而對最具人氣的胤禩早已設防,所謂張明德相面以及後來的斃鷹事件等,都是康熙無情地棒殺能力超群、眾望所歸的胤禩的幾個由頭。

由於康熙堅定不移地攔路,胤禩機遇不得,卻給了既巴結胤礽、又友好胤禩的“天下第一閒人”胤禛一個天大的機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皇四子胤禛應詔入承大統,成為後來著名的雍正皇帝。

老八胤禩被委任總理王大臣,晉升和碩廉親王。

雍正極力拉攏胤禩,但很快又對他及他的支持者、同情者展開了瘋狂的打擊。

從雍正擴大化打擊胤禩集團的人員來看,辦事周全、才幹傑出和平易近人的胤禩,贏得了王公大臣的支援和擁戴。

康熙諸子中,老九胤禟、老十胤 、老十四胤禎,都是他的主要追隨者。即便後來他扶持康熙所屬意的胤禎,他還是主心骨。

康熙皇帝身邊六大領侍衛內大臣,有鄂倫岱(領班)、阿靈阿(及其子阿爾松阿)、滿都護(康熙親弟常寧之子,兼議政大臣、正白旗三旗都統)都支援他,內閣三位滿洲大學士有馬齊(首席)、蕭永藻也是他的擁蠆。

另外,宗人府宗令、簡親王雅爾江阿及滿洲都統蘇努(太祖長子褚英的曾孫)、阿布蘭等,以及清初七大鐵帽子王(此時沒有睿親王世系)、功臣勳戚的後世繼承人,都是胤禩的鐵粉。

就連已去世的康熙二兄、裕親王福全,康熙舅舅、一等公佟國維,也曾力挺胤禩對皇太子胤礽取而代之。

然而,胤禩最終還是落選皇位繼承人。

電視劇《雍正王朝》,是安排康熙帝看中了老四胤禛的鐵面無私,認為他具有匡正朝綱、整治吏治的能力,所以,夥同所謂的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威逼步軍統領隆科多力挺胤禛。

而在事實上,康熙是否屬意老四,且不好說。畢竟,康熙命胤禎出任撫遠大將軍,有暗定儲君的計劃。但是,康熙因受寒引發心腦血管病突發而猝死,來不及公開指定接班人。

老八的失敗,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他曾是大家共議的儲位候選人,且以絕對優勢勝出,差點將康熙的復儲計劃挫敗。他的聲望,讓曾對他很倚重的康熙帝,感到了實質性的威脅。所以,康熙說他不懂事、很奸詐,且母家出身微賤,不予考慮。

二、胤禛標榜天下第一閒人,既支援康熙復立胤礽,又同胤禩來往密切,建造別墅都比鄰而居,其實他伺機而動,利用胤禩遭受康熙打壓而以機巧手段,贏得康熙的欣賞,而與胤禩保持了距離。

雍正皇帝的徹底勝利,也背棄了康熙曾對諸王、大臣的保護令:“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託之人,與爾等做主,令爾等永享太平。”這句話,出現在雍正帝的《清世宗實錄》卷一中,對雍正即位後的翻覆不啻於一個開篇的諷刺。

3

聰明一世的康熙,最後究竟要傳位給誰,是老四胤禛,還是老十四胤禎?

這是康熙朝留下的一樁公案。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禎,也有很多巧合:一個娘生的;都很傑出;齒序相差一個十進位制;名字讀音相同,結構形似。

經歷康熙四十八年第一次公開的奪嫡大戰後,老十四為老八胤禩抱打不平險被康熙誅殺後,胤禎的仗義贏得了近乎寡情的父親格外垂青,讓他一個貝子享受到了獨一份的和碩親王的政治待遇。而老四因為支援太子復儲,被康熙直接封為和碩雍親王。

而且,他們的親孃德妃老了,五十左右,還被康熙破格給了一個繼續侍寢的恩典。

於是,種種猜測來了!

讓人猜測的疑點是:

一、康熙五十七年,以胤禎為大將軍王統兵西征,似乎欲崇其功,欲授其作為暗定儲君的撫軍之權。

二、康熙遺詔上,是傳位十四子,而被篡改為傳位於四子。“十”與“於”,似乎很好篡改,在“十”上加一橫一勾則成。

三、胤禛即位後,雖然沒有使胤禎死於非命,但也對其折磨施展了最嚴厲、最冷酷、最寡情的手段。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還安排雍正霸佔著胤禎所愛的女人喬引娣,兩人產生了情感。

康熙為何最後選擇了“天下第一閒人”?

雍正帝

許多人積極推翻康熙傳位老十四一說,拿出了最有力的證明,就是所謂的康熙遺詔,上面清楚地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所謂康熙遺詔,無論是漢文字,還是滿漢文字,都是繼位者胤禛成為雍正皇帝后,在先帝於康熙五十六年頒發的《面諭》基礎上增刪、修改、潤飾而成,不足為信。

雍正以康熙遺詔頒示天下時,當事人康熙已經駕崩,新的皇帝大權在握,也是勝券在握,可以決定一切。

孰是孰非,我談幾點意見:

一、雍正所修的《聖祖實錄》提及康熙病危,宣讀遺詔時,他不在場,在場的是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 等。雍正的支持者、皇十三子胤祥也在場。

倘若是捏造,難免會招致這些奪位的政敵留下日記手札之類,揭發胤禛即位不合法。這不但會招致胤禩一黨的極力渲染,也會受到鐵粉胤祥的情感不滿。

即便康熙臨終前,胤禛已同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建立了攻守同盟,有可能玩清版“燭影搖紅”,那都是後人的猜測。

二、雍正即位後,曾命最大的競爭對手胤禩領銜總理事務大臣,爵封和碩廉親王,一度是雍正理政的主要幫手。

對於胤禩的辦事能力,雍正曾說:“允禩為人聰敏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清世宗實錄》卷三十),“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清世宗實錄》卷三十一),甚至給與了與自己能力相當的高度評價。

若雍正得位不正,胤禩集團必然會不合作。只要胤禩突然發難,雍正也會招致群臣激憤、天下撻伐。雖然若干年後,胤禩被雍正嚴懲,死於非命,其被貶的黨羽大肆渲染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十大罪狀,但胤禩始終未言雍正篡位。

康熙為何最後選擇了“天下第一閒人”?

三、雖然漢文字“十”與“於”篡改不難,但是指定接班人的遺詔,事關江山社稷,康熙自然不會草率完成,而是鄭重其事。

即便如此,那麼連一個“皇”字都省了嗎?最起碼也該是“傳位”或“傳位於”皇十四子或皇四子。

況且,“於”應是使用異體字“於”,同時備有滿漢文字,如此一來,篡改就難了,必然會留下蛛絲馬跡。清朝已發生過太祖、太宗二朝沒有指定接班人,而導致宮廷爭鬥不休、皇家骨肉相殘的悲劇,甚至爆出了太宗原系奪立的謠言,晚年一直在思考如何立儲而痛苦怠政的康熙,自然不會再次遺禍後世。

四、倘若康熙要立老十四胤禎,為何臨終前不召他回京城,而是讓他遠在千里之外。

撫遠大將軍胤禎手握數十萬大軍,在西北前線。而雍親王胤禛被奉命處理部分政務,代表康熙祭祀天地社稷,少不了贏得大臣們的支援。這樣的局面,如果擇儲不慎,必然會釀成國家大規模的內戰。

對於康熙為何要在最後緊急關頭,將一度極為欣賞的胤禎調離京城,調至西北,後來雍正給出的答案是:胤禎矇昧無知,支援胤禩,康熙不想他參與奪嫡之爭,使之遠離是非。

五、康熙晚年因為諸子奪嫡而身心疲憊,日益怠政,導致吏治廢弛,故而需要一個熟悉政務、謹慎理事的成熟政治家重整山河、整頓吏治,而不是一個性格豪爽而衝動莽撞的衝鋒陷陣式人物——胤禎。

所以,一向堅持制度化辦事的胤禛,也就成為了他最後的選擇。

雍正為了標榜自己奪位合法合理,將康熙遺言“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大肆渲染,既崇隆康熙偉大的個性,也標榜自己是康熙最理想的接班人。

此文選自向敬之新書《清史不忍細讀》,華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