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僧格林沁強悍無比,為何與英法聯軍作戰,他會敗得那麼徹底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和英法聯軍之間的一場激烈大戰。在這場大戰中,由當時清朝最強悍將軍僧格林沁率領的3萬清朝精銳騎步兵,與英法聯軍的8千人作戰。但戰爭的結果卻是清軍損失了1200人以上,英法聯軍只死5人,傷幾十人。

僧格林沁強悍無比,為何與英法聯軍作戰,他會敗得那麼徹底

這場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雙方傷亡的資料懸殊這麼大呢?

其實整場戰鬥,僧格林沁的佈局並沒有問題。當時,由於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後,清廷與英法聯軍談判失敗,英法聯軍決定從天津出發,北上攻打北京城。

僧格林沁擔任的是阻擊英法聯軍入京的任務。他先是親率7千騎兵、一萬步兵駐紮在張家灣一帶,形成第一波阻擊。接著,又派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4千騎兵駐守在八里橋一帶,形成第二波阻擊。為了防止英法聯軍從其它道路進攻北京,僧格林沁在各個路口都安插部署了兵力。馬駒橋東南駐紮了1千騎兵,以防備英法聯軍繞道。通州駐紮了4千綠營兵,由直隸提督成保統領。齊化門以東至定福莊一帶,又駐紮了5千人,由副都統勝保帶兵。總之,僧格林沁在各條線上都進行了防禦安排,以期做到萬無一失。

既然各條戰線上都有防禦安排,為什麼僧格林沁最終還會慘敗呢?是因為僧格林沁的軍隊不勇敢嗎?

關於僧格林沁的部隊在這場戰鬥中是否勇敢的問題,我們來聽聽敵人是怎麼說的。

法軍軍官吉拉爾在《法蘭西和中國》中描述道:“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軍……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覆地衝殺……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保爾·瓦蘭在《徵華記》中說:“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

德里松伯爵在他的《翻譯官手記》中說:“敵人已經兩次被打退,卻還沒有認輸,正準備橫下一條心來爭奪通道……死神一刻也沒有歇手,卻並沒有嚇倒這些不靈活,卻勇敢的鬥士,他們寸步不退。”

僧格林沁強悍無比,為何與英法聯軍作戰,他會敗得那麼徹底

不用再做過多地引用了,只需看看這些材料,就可以明白,僧格林沁的軍隊有多麼的英勇不屈了!

那麼,既然僧格林沁的戰術佈局得當,清軍又那麼的英勇無畏,為什麼這場戰鬥,打得那麼窩囊,敗得那麼慘呢?

道理很簡單。這場戰鬥,被稱為兩個時代之間的戰鬥,是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的一場跨時代錯位對決。

僧格林沁的軍隊,是當時最厲害的冷兵器軍隊,尤其作為蒙古悍將,他配備了最先進的騎兵隊伍。如果這支部隊只是在冷兵器時代作戰,那麼,僧格林沁的軍隊將是戰無不勝的。僧格林沁的祖先成吉思汗,曾率領蒙古騎兵橫掃天下,當時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與他爭鋒。僧格林沁所擁有的騎兵,也具有這個特點。

但是,當僧格林沁指揮著這支騎兵部隊衝向英法聯軍的時候,英法聯軍立刻用火箭炮以及榴霰彈向僧格林沁的騎兵發動攻擊。這些威力巨大、聲響巨大的炮彈在騎兵部隊裡四處開花,瞬間就讓騎兵的戰馬驚慌失措,互相沖撞,四散奔逃。

僧格林沁的騎兵敗退後,連續重整旗鼓,組織了好幾次衝擊。但每次都非常窩囊地敗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之下。

僧格林沁強悍無比,為何與英法聯軍作戰,他會敗得那麼徹底

僧格林沁的步兵也遭遇了同樣的窘境。他們也有火器,但是裝置極為簡陋,主要靠手中的大刀長矛。但是,大刀長矛所打的,只能是肉搏戰。而步兵不管怎麼衝鋒,都無法靠攏敵人,和他們展開肉搏。

也就是說,在這裡,勇氣和無畏沒有任何用處。僧格林沁的軍隊表現得越勇敢,衝殺的次數越多,他們也就敗得越厲害。

儘管僧格林沁組織了梯級防守,但是,張家灣的阻擊很快就慘敗,不得不退守到八里橋。同樣的,八里橋也沒能形成有效的防禦,僧格林沁在損失了上千人後,英法聯軍很快就打過去了。

這場戰爭結束,法國將領孟託班回國後,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封孟託班為“八里橋伯爵”,還提議給他年金五萬法郎的獎勵。但是當時法國很多國會議員反對,他們說,這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而已,不值得這麼大張旗鼓。

確實,冷兵器和熱兵器作戰,還不可笑嗎?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有識之士也認識到這一點,開始掀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高潮。

(參考資料:《法蘭西和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徵華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