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曆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曆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1]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 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李世民、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尉遲恭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七位。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屬礦石,吞服雲母礦石粉,挖池壙建樓臺,用白色花紋的絲織物予以裝飾,學著演奏清商樂曲自我娛樂,不跟外人交往,達十六年之久。死後陪葬昭陵。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侯君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功勳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張公謹,玄武門之變後出任代州都督,封定遠郡公。貞觀三年(629年),張公謹擔任行軍副總管,隨李靖征討東突厥。次年,東突厥平定,張公謹進封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位。

劉師立。羅藝叛亂,下詔劉師立任檢校右武候大將軍,又任命為檢校岐州都督。先後在邊疆打敗党項和吐谷渾。改任始州刺史,貞觀十四年(640年)去世。

公孫武達,屢次征討突厥,一直擔任長安城的保衛工作,活到李治永徽年間方才去世,善終。

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兵臨城下,他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死去,沒有享受到後來的凌煙閣待遇和各種封賞,死得太早了。

杜君綽玄武門之變後一直擔任玄武門和各大皇宮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高宗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

鄭仁泰,玄武門之變後實封二百戶,曾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治期間與薛仁貴徵討鐵勒失利,不久病死。

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跟著李勣征討突厥,李治時期擔任長安城守衛,後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第。

李世民僅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這樣的下場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