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重壓之下,軍民皆苦,淺談崇禎年間陝西爆發大規模起義的原因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一直是人們對抗政府暴政的最後出路,在各個王朝的後期都會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加速這些王朝的覆滅。但是在中國歷史早期,農民起義由於先天的侷限性,無論是自身實力的不足還是政治理想的欠缺,都讓他們不能成為真正推翻舊王朝的人。

重壓之下,軍民皆苦,淺談崇禎年間陝西爆發大規模起義的原因

被義軍攻破京城之後,明思宗自縊而死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下陝西人民的悲慘生活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經濟發展還算不錯,但是相比於另一個商業高峰兩宋,明朝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在明朝年間,政府對於地主階級採取了討好的態度,大地主們都有減免稅賦的權力,因此國家的稅收全部壓到了農民的頭上。而且由於明朝末年明政府面臨著北方後金政權的強大壓力,軍需費用一直在上升,因此百姓要繳納的稅賦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許多地方的百姓的生活都已經難以為繼了。

重壓之下,軍民皆苦,淺談崇禎年間陝西爆發大規模起義的原因

骨瘦如柴的饑民們

而陝西省在這些省份中尤其突出,首先陝西的地理條件不比中國南方水草豐茂的省份,農業產量本來就比較低。在明朝萬曆末年,就已經有了‘’命運低,得三西‘’的說法,而陝西正是三西之一。

而且在明朝末年,本來就土地貧瘠的陝西更是連續遭遇了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在《陝西通志》中記載著從萬曆四年一直到崇禎元年,在這段時間裡陝西省先後遭遇了雪災,旱災,洪水,地震,冰雹等災害。

這些自然災害讓陝西的農民們幾乎顆粒無收。雖然明朝的皇帝們會針對災情做出減免稅賦的決定,但是當時明朝的吏治已經十分黑暗了,底層的小吏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貪官。他們在國家減免稅賦的年份依然徵收田賦,讓百姓們苦不堪言。

在這段時間中,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就是天啟七年在陝西發生的大規模旱災。在陝北出現了‘’連年大旱,赤地千里‘’的景象。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幾乎無法生存下去的農民紛紛離開家鄉外出乞討,成為了流民,他們將陝西境內的樹皮都吃光了,甚至吃起了土塊。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農民為了尋求一條生路,只得‘’相聚為盜‘’。這些饑民中身體還相對強健的一部分人聯合起來,做起了劫道以及搶劫地主的勾當。當時陝西人民的悲慘生活,在《陝西通志》中有如下記載:

‘’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唯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

但即使出現了這樣的狀況,陝西地區的地方官員們卻依然不肯減輕農民身上承擔的稅賦,對於這些盜賊他們也主張進行武力鎮壓,這無疑會加深流民與官府之間的矛盾。在這些流民剛剛相聚為盜的時候,他們的對立面還不是政府,雖然這也是一種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形式,但是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

明末陝西饑民組成流寇打家劫舍,搶奪地主錢財

可明朝政府一旦出兵鎮壓,那麼事情的性質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這些小規模的盜賊團體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一定會積極地與政府官兵作戰。這樣一來,他們的對立面就變成了明朝枕骨,並且為了尋求自保,這些小規模的起義團體很有可能聯合起來,成為規模更大的起義軍,就很容易進一步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了。

明朝末年陝西人民相聚為盜的現象為之後在這裡出現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提供了基礎,而明朝政府的錯誤決策則加速了這一轉變過程。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盜賊團伙的出現是因為早連年天災的影響之下,陝西地區的人民已經生活不下去了,才走上了這樣的道路。他們不想著保障人民的生存,反而想憑藉武力暴力鎮壓,這樣的錯誤只會加速明王朝的滅亡。

陝西駐守士兵的艱苦生活及其選擇

在明朝末年,陝西省境內雖然出現了不少流寇以及盜賊團伙,但是他們的組成大多是當地的饑民或者逃亡至此的流民。這些人沒有良好的裝備,也沒有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因此並不能與明軍正面抗衡。這些起義軍之所以在崇禎元年的時候具有了打敗明軍的實力,與陝西當地的駐防士兵的加入是分不開的。

這些駐守陝西計程車兵之所以會加入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主要是在上級軍官的剋扣之下,他們的生活也已經失去了保障。在明朝末年,最主要的威脅顯然是來自遼東地區的後金政權。因此明朝政府也將大量的軍費調撥到了山海關一代。但是陝西由於和蒙古接壤,也是明朝重要的邊防地區,在這裡設定的延綏,固原等邊鎮,也駐紮著大量的軍隊。但那時的明朝政府已經沒有足夠的財政收入來養活這些邊軍了,因此這些軍鎮士兵的額餉經常拖欠不發。

重壓之下,軍民皆苦,淺談崇禎年間陝西爆發大規模起義的原因

明軍士兵

即使朝廷真的發下了一些軍餉,也在官員們的層層盤剝之下所剩無幾。當時的京官在發放軍餉的時候都要例行抽走一部分,到了崇禎年間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三成。而在餉銀來到軍隊之後,這些僅剩的銀兩還有一大部分都要流入到軍官的口袋裡,真正的底層士兵能領到的數額是十分有限的,為了生存下去,這些士兵甚至將自己的裝備都賣掉了。此事在《崇禎長編》中有如下記載:

‘’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則鬻子出妻;始猶沿街乞食,今則離伍潛逃;始猶沙中偶語,今則公然噪喊矣。‘’

而且陝西地區的自然條件又十分惡劣,即使士兵們想透過屯田等方式來自己進行生產,也因為頻繁發生的天災而不得不停止。這些士兵們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時,他們就紛紛逃離了軍營,加入了饑民們的起義隊伍。

重壓之下,軍民皆苦,淺談崇禎年間陝西爆發大規模起義的原因

明末起義軍領袖王嘉胤塑像

崇禎元年的時候,已經有許多陝西士兵加入了義軍,但是舉兵的王嘉胤就是定邊營的逃卒。這些士兵憑藉著出色的戰鬥技巧以及豐富的戰鬥經驗迅速成為了義軍的骨幹力量。而且這些士兵還將原本鬆散的起義軍整合了起來,讓他們真正有了與朝廷一絕高下的資本,這也是崇禎元年陝西地區農民起義集中爆發的重要原因。

官府的鎮壓與義軍的不斷補充

在崇禎元年陝西省內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後,明朝政府迅速做出了反應,派遣了大量官軍進入陝西地區平定起義。明軍在開始的階段取得了不錯的戰果,農民起義軍早期的幾名領袖都在戰鬥中身亡,起義形勢也低落了不少。

但是明朝政府在鎮壓起義的同時依然沒有照顧到陝西百姓的生活,在他們平定義軍的日子裡,陝西省的農業生產依然沒有得到恢復,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民成為新的饑民,這些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只能選擇加入義軍,因此義軍在崇禎年間雖然戰死不少,但是整體的規模依舊維持在了相對可觀的程度。

而且為了節省朝廷的開支,在崇禎二年的時候,明朝政府又做出了裁驛遞的決定。鑑於當時國家在驛站上的開銷太大,給事中劉懋懇請崇禎皇帝裁撤驛站小吏,崇禎皇帝也答應了的他的請求。但是陝西地區作為邊防重鎮,自然有著大量的驛站和驛卒,這次裁員對於陝西地區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許多事業的驛站夫卒找不到活計,只得加入了起義隊伍,讓陝西的農民軍隊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而後面推翻明朝統治,打進北京的李自成,就是驛卒的一員。此事在《平寇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魏蘇驛困也,而燕、趙、秦、晉,輪蹄孔道,遊手之民,執鞭逐馬走,多仰食驛糈,至是益無賴。又歲儉,無所得食,遂群聚為寇。‘’

可以說在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了節省開支的一系列措施雖然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他並沒有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態。這些政策對於人民的損害也是十分巨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民加入了義軍的隊伍,最終形成了對於明朝政府的壓制,可以說崇禎後期的操作是在自掘墳墓。

闖王李自成就曾經是明朝驛站的工作人員

結語

中國歷史上陝西一直是中央政府十分關注的地區,也因此很少在這裡發生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民風剽悍的廣西等省份不同,這裡的人民並沒有積極發動農民起義的傳統。而之所以在明朝末年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會出現在陝西,主要是因為當時陝西省莫名遭遇連年的天災,農業減產嚴重。而明朝政府有沒有減免這裡的稅賦,導致農民們只能走上起義的道路。

但這也只是為農民起義提供了基礎,明朝政府腐朽的政治才是導致起義大規模爆發的根本原因。對於軍費的剋扣與貪汙讓這裡的邊軍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他們甚至只能靠賣妻賣子來維持生計。於是出現了大量的逃兵,而這些具有軍事技能的人才進入農民起義軍之後才讓義軍具備了一定的軍事實力。而且崇禎為了省錢做出的一系列操作都加劇了陝西地區的人民矛盾,本來隸屬於政府的驛卒們反而成為了義軍的核心力量。因此陝西地區人民在明朝末年遭到的殘酷剝削以及其帶來的悲慘生活才是這片土地上爆發起義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明史》

2《崇禎長編》

3《陝西通志》

4《平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