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更高明?一場理財之爭高下立現

司馬光、王安石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兩人圍繞“王安石變法”的爭辯與交鋒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許多人認為,北宋滅亡正是源自“王安石變法”的緣故,但究竟是王安石推行變法導致亡國,還是司馬光阻撓變法導致亡國,在這個問題上卻存在很大爭議。今天我們不對“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展開討論,而是來說說司馬光和王安石在變法開啟前夕的一場關於理財之爭的辯論,看看兩人究竟誰更高明。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更高明?一場理財之爭高下立現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朝代,沒有之一。然而盛世之下的大宋王朝卻存在著一個隱憂,那就是賺得多,花得更多,朝廷財政收支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到了宋神宗即位後,解決這一問題已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宋神宗早就聽人說司馬光學識淵博,於是便找他詢問解決之道。司馬光提出三點:官人、信賞、必罰。大體意思就是說,國家不是收入不夠,而是支出太多,當下應該全面核查全國各項支出,然後開源節流,入不敷出的問題馬上就能得到解決。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更高明?一場理財之爭高下立現

聽了司馬光的話,宋神宗大喜,當即表示要任命他來主持這件事。可沒想到,司馬光卻對宋神宗說:“官家,臣沒空。”原來,司馬光正忙著在編著一部關於歷朝歷代興衰得失的史書,以後皇帝透過此書指導就會知道如何治理天下了。因此他無論如何都要先完成這項神聖的使命,至於財政改革這種小事,交給其他人就可以了。

司馬光拒絕了工作邀請,宋神宗只好重新開始物色人選。在大臣的建議下,宋神宗找來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王安石。君臣二人就如何革除積弊等話題展開一番探討後,宋神宗馬上就意識到王安石才是他真正能委以重任的人,王安石就這樣走上了歷史舞臺。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更高明?一場理財之爭高下立現

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原本是好友,但兩人在如何為國理財這一觀點上卻產生了嚴重分歧,於是北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辯論就此展開。

王安石提出:“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不是錢不夠用,而是你們不懂理財。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很容易理解,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幾乎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北宋時期,能有理財意識的人還是極少數,司馬光就首先跳出來反對王安石的理財之說。

司馬光說:“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如此則百姓窮困,流離為盜,豈國家之利耶?”你所謂的理財說白了就是從百姓手裡搜刮,如此一來則民窮財盡,百姓被迫落草為寇,這對國家怎麼會有好處?

王安石回答:“此非善理財者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司馬光反駁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於加賦。”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更高明?一場理財之爭高下立現

司馬光的說法有道理嗎?其實他是站在零和博弈的角度上來看問題,他認為天下的錢就這麼多,不是在百姓手裡就是在朝廷手裡,你王安石要為朝廷增收,那就只能從百姓手裡掠奪,這種方式的危害甚至超過了直接增加稅賦。然而,對金融學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在不增收的情況下,透過理財完全可以實現增利的目標,也就是王安石所說的“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司馬光和王安石雖然都是為國獻策,但兩人的思想並不處在一個維度,自然就無法達成共識。

司馬光和王安石誰更高明?從綜合來說,兩人各有各的長處,比如司馬光在歷史方面的見解肯定超過王安石。但如果以執政能力作為考量,王安石顯然比司馬光更勝一籌。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