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馮道是五代十國時期著名的權臣,外號“官場不倒翁”。他出身寒門,以一介書生的身份“歷四朝,相十二君”,活成了古代官場史上的一個奇蹟。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三國演義》裡面,呂布因為時常背叛舊主、投靠新主而被稱為“三姓家奴”,如果僅僅以此為標準,那麼馮道簡直不知道該算是幾姓家奴了。

因為馮道早年效力於燕王劉守光,後來又先後投效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在此期間,他一共歷經了十二位君主。

因此宋代文壇領袖

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

紛紛在自己的著述中罵他“貪戀”、“勢利”,乃是一名“奸臣”。

雖然聲名狼藉,但是馮道曾有一首詩名曰《天道》,卻火了千年!

《天道》賞析

《天道》——五代·馮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這首詩的意思非常淺顯,大概是說:一個人是貧窮還是顯達,全靠命運的安排。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又何必要唉聲嘆氣呢?

只管憑良心去做人、做事情,不必問將來會得到什麼。

等待冬天過去,冰雪自會消融;來看春天到了,野草就會獲得新生。請你仔細領悟其中的道理,這是天地自然執行的規律,它早已經將一切解釋得非常明白。

這首詩未知創作時間及背景,詩中講的道理並無什麼新鮮感。不過,

民間時常引用這首詩的頷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來做醒世良言。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那麼,為什麼這一句這樣受歡迎呢?其實這是

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觀,揭示了生命之旅中唯一的真相——個人在命運面前,往往是無能為力的。

《論語·顏淵》中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一個人不管自身如何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最後的成敗,都是未知數,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什麼都不幹。

為了爭取命運的主動權,我們只能先“但盡人事”,最後才“各憑天命”。

努力了,沒有成功,也許是沒趕上天時、地利、人和。

既然是這樣,你為什麼要唉聲嘆氣呢?自怨自艾除了讓我們的精神萎靡,健康受損,並沒有什麼好處。

但是你應當知道,“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

天道迴圈如同冬去春來,人間的事情,和天體執行的規律是一樣的,它總是會沿著一定的軌道和方向去發展。

比如古人常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指王朝的更迭。古人又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就是指一個人生命中的窮通顯達了。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可見,

馮道這首詩的內容,完全屬於“心靈雞湯”的範疇。

網上有人以為這首詩揭示了一定的哲學道理,就覺得它與馮道“奸臣”的身份不相符,進而為此長吁短嘆,其實大可不必。

其實,

馮道能夠成為五代十國的“官場不倒翁”,恰恰是因為他本身擁有詩中那種達觀的思想境界。

所以他才能順應“天道”,成為“十朝元老”,亂世重臣。

另外,

至於馮道是不是“奸臣”,這個問題還得看是在宋初以後,還是宋初以前提出。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經過大一統的盛唐時代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

根據歐陽修《新五代史》的說法,在這一段黑暗的歷史裡面:“為國長者不過十餘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視其上易君代國,如更戍長無異。”

意思就是說,當時的王朝,存續時間長的也不過十餘年,存續時間短的更是隻有一兩年。老百姓看待“城頭變幻大王旗”,只等同於軍隊換了一個領頭的。

在那個時代,爭奪天下靠的是武力,讀書人不受重視。不過

馮道卻能以讀書人的身份,穩坐十朝元老的位置,官爵沒有下過宰相、公、卿。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但是按照正史的記載,馮道之所以能上位,靠的並非是一味溜鬚拍馬,媚上逢迎。相反,他在正史裡面是一位救護百姓、端正士風的好官。

因為馮道曾經在契丹人攻入汴梁,準備殺戮漢人的時候,巧妙地用語言化解了漢人遭遇的這場危機,減少了異族對漢人的殺戮。

在個人生活裡面,馮道的品德也是無可挑剔的。

在宋初以前,人人都說他是一個好官,是值得學習和模仿的物件。但是宋初以後,他卻成了一名“奸臣”。

這當中其實是因為宋初以後,統治階級透過努力,讓“忠君唯一”的思想徹底浸透進了儒家文化。在

宋初以前,中國儒家認為,臣子應當忠於的第一個物件是“天道”,而不是“君”。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與學生的對話。學生問孔子,春秋時期的管仲,原來是公子糾手下。公子糾死了,管仲為什麼不殉節,反而改事齊桓公,這種行為是否不符合“仁”?

孔子對學生說:齊桓公能九合諸侯靠的正是管仲,這就是他的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齊桓公有了管仲才能讓天下統一,讓後代一直受惠。否則我們現在都“披髮左衽”,成為蠻族。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從孔子和學生的這一段對話中,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儒家認為,一個臣子首先應該忠於“道”,而不是後世所謂的“君”。

《論語·先進》則說得更加明確:“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對於皇帝而言,自然是一姓一江山;但對於大臣而言,誰當皇帝根本不重要。

只要給了他當臣子的機會,他就該遵循“天道”,為了天下的正義而努力。那麼,

一朝天子一朝臣,臣子只能效忠於一朝皇帝的思想,又是哪裡來的呢?答案是墨家、法家的思想。

“忠臣”一詞最早出現於《墨子》,後來由法家的韓非子專門對“忠臣”進行了定義。但是在宋初以前,“忠臣必須事一主”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滲透進儒家。

自從宋太宗趙光義上臺後,歷史上對“事二主”的臣子,才有了“非忠”的看法。宋初的王溥,本來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宰相,可是他後來又當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

按理說,王溥算是擁護趙匡胤登上帝位的功臣,應該會得到好的評價。可是宋太宗趙光義評價他的時候,說他什麼都好,“唯欠世宗一死爾”。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在宋初,儒家首位批評馮道的人,其實是范仲淹。章太炎先生認為,

正是范仲淹“首斥馮道之貪戀”,才影響了後世對於“忠臣”的評價標準。

司馬光認為馮道是“奸臣”、歐陽修罵馮道“不知廉恥”,這些其實都是受到了范仲淹這種看法的影響。

結語

《天道》這首詩很淺,但是講的道理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一個人一輩子,到底是富貴還是貧賤,最終取得的成就是高是低,除了靠自己努力以外,剩下的部分還是要講一點命數的。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即使你很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人活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執著於“成就”呢?

放慢腳步,把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再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喘息。說不定哪天時來運轉,你就會獲得你想要的“成就”。

最重要的是,你要學會順應“天道”執行的規律。馮道懂得這個道理,知道王朝更迭是不可避免的。換了皇帝,假如這個皇帝不得人心,遲早還是會被別人換掉。

司馬光眼中的奸臣,歐陽修口中不知廉恥的人,寫下一首詩火了千年

幸虧馮道生得比較早,儒家的臣子觀念,還沒被法家的“忠君”思想浸染,所以他才能“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再加上

馮道個人的運數,的確也是很好,與皇帝諫爭,都沒被殺頭,於是最後活成了“十朝元老”、“長樂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