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作為中國封建統治延續兩千多年的的句號,清朝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存在,統治者自草原而來,有著與生俱來像雄鷹一樣的野心和遠見。

草原上之主努爾哈赤騎著鐵騎,率領八旗子弟而來,氣勢磅礴的踏碎山河,改寫了漢人統治了一朝又一朝的歷史,甚至翻身將漢人打入塵埃。

當努爾哈赤入主中原,隨其征戰的眾多八旗子弟緊隨其後,遷入中原地區。

富貴蝕人心,安逸斷其志

早期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四處征戰的八旗子弟,

不是特指滿族子弟,而是一個特定的群體

他們挑選草原上和軍內能騎善射、善於征戰的子弟兵,組成騎兵隊,再從騎兵中不斷的鬥爭,採用優勝劣汰的方法,組建更精銳的軍隊,甚至還有裝備火器的重灌軍隊,這些優秀的軍隊統稱八旗軍。

這些八旗子弟又分滿八旗和漢八旗,軍隊的戰鬥力極其彪悍,幾乎戰無不勝。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隨著清朝的建立,這些勞苦功高的八旗子弟與皇室親近,在諸多方面備受優待,尤其是子孫後代,享受著先輩的福廕,

能優先普通基層享受優先權。

最典型的是滿族的旗下人,有著和統治階級一樣的血統,不勞作每月也能領取朝廷發放的月錢。

在清朝年間,有一句很有名的俗話“百姓不分滿漢,只問旗民”。憑藉八旗子弟的名聲,旗下人在參軍、從政等各方面,都比普通百姓更輕鬆一點。

當普通的百姓為參軍積極鍛鍊應對考核的時候,旗下子弟輕輕鬆鬆憑藉福廕就能做軍中的參領、佐領;當寒門士子挑燈苦讀的時候,旗下子弟依託家族人脈輕易就入仕參政……

長年累積的差距,不僅導致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備受優待的旗下子弟也愈發不思進取。

更甚者,旗下人有些在軍中擔任要職的參將,連馬都不會騎,更不提彎弓射箭,有些文臣連基本的四書五經都沒學完。更多靠領著朝廷發放月錢過活的旗下人,經常遊手好閒,不事生產。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隨著家族人口的增多,有思想覺悟的旗下人開始摸索新的出路,有人去學手藝養家餬口,有人找人脈尋求商路。令人諷刺的是,求取上進的人反倒被遊手好閒的旗下人嘲諷,覺得他們的行為是自降身價、沒有出息……

直至乾隆年間,官僚機構的人員臃腫、八旗子弟軍事演練質量跳崖式的下降、京城附近旗民矛盾的不斷激化,都讓統治者倍感糟心。

於是當政者靈光一閃,決定外遷一批旗下子弟。

不能回爐重造,只好回鄉改造

滿族未入關之前,並不是叫滿族或者滿洲人,而是和其統管的其他少數民族統稱為

女真部

。女真部是居住在長白山的北邊以及黑龍江南岸的烏蘇里江、鴨綠江流域的遊牧民族。族人多以放養牛羊馬、遊獵為生,長年逐草而居,

使得族內的男女老幼都能騎善射

。入關後才改稱為滿族。

滿人執政後,重整朝綱,中原的廣大地區農業和經濟都迅速恢復發展。其後的康乾盛世,江南地區更是繁花似錦,經濟發達。

相對的,隨著滿族地區人員的遷出,他們的故地愈發荒廢。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乾隆皇帝煞費苦心地選中了

黑龍江地區,計劃將一大批旗下子弟遷回故土

,也結合了多方面的考慮。

旗下子弟在榮華富貴中,慢慢磨滅了血性,變得驕奢淫逸,祖祖輩輩馬上討生活的本領都丟了。

旗民的差別待遇,加劇了滿漢的階級分化,不利於政權的穩定。其他繁華地區各方勢力已經分割完了,新遷過去的旗下子弟肯定會大吃苦頭。又不能發配去偏遠地區,會拉低滿族的顏面。

而作為滿族鄉土的黑龍江地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面子上過得去,又是滿族的地盤,回到故地後的子弟受故鄉文化的薰陶,或許會抹掉這些旗下子弟的驕奢之氣,重拾雄風並開發故鄉。

懷著這些政治目的,經過多方貴族勢力的較量,角逐失敗的三千滿族旗下子弟,就這樣被“發配”回到滿族的發源地——黑龍江拉林。

而某些滿族貴族為了拍皇帝馬屁、刷眾人好感,將自己旁支子弟送去湊人數,其中就有朝中重臣和珅和索額圖的族人。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時過境遷,“雄鷹”泯滅於眾

重歸故里的旗下子弟兵,被生活困苦所擾,同時受邊境外族騷擾,不得不開始

戰時做兵、閒時化農

的生活。這些子弟兵結合拉林的情況,沿用京都的設兵制度和八旗的編制,

建立了八旗下的三個旗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十四旗屯”。

現在的拉林,昔日的旗下子弟已經不會說純正滿語了,他們的口音沒被東北話同化,反倒一直帶有京腔。很多的子弟儘管都變成了普通的農民,仍吃不了勞作的苦,勉強夠溫飽,就絕不做太過粗重的農活。

幸好東北的黑土地足夠肥沃,能容下他們的輕耕慢做。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到滅亡,曾經的旗下貴族子弟沒有了超然的地位,最終真正地變成了“旗民一家”。曾經承載乾隆希翼的三千旗下子弟,並未如他所願的重新化作雄鷹,經過繁榮洗禮的子弟,在拉林貧苦地區多年的磨礪,仍保留著他們矜貴特性。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歲月變遷,傳統難忘

或許是被遣返回鄉的教訓太深刻,這些旗下子弟雖然已經與時俱進的不再騎射,泯然於眾,

但仍不忘祖宗留下的其他傳統,這也是從另一方面傳承了民族特色,向世人展示了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滿族習俗中,最具特色的傳統是

嚴禁穿戴狗皮帽子等狗皮製品

,更是不歡迎戴狗皮帽子的外族人進自己家門。

滿族人也不吃狗肉,死掉的狗也不能亂扔,要把它埋起來

關於愛護狗的習俗,這點其實很好理解的。畢竟作為遊牧民族,打獵的時候,狗和鷹都能起輔助作用,與打獵相關的動物,更多被提到的就是

獵鷹、獵狗

。蘇軾的《密州出獵》就提到過“左牽黃,右擎蒼”,還有“兔死狗烹”。狗比鷹更易馴養,成本也低,普通的滿族平民也能養狗,而鷹更多的是被貴族圈養。

關於滿族不吃狗肉的傳統,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當年努爾哈赤在草原迷路,是隨帶的獵犬將他從茫茫草原帶回部落的,他認為狗能幫助人,通人性,便提出要善待狗。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滿族和漢族的習俗,有很多明顯的差別。

漢族以北方為尊,上位者或者長輩都“坐北朝南”,而滿族是以西為貴。

祖宗的牌位和人像都是放在西邊炕上,連喪葬時,逝者也是頭朝西停放。漢族和滿族都很重視子女的生育,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漢族女子有孕,是不允許摘取花草和水果的,認為被孕婦摘取過,往後會不開花不結果;而滿族則是不允許去馬棚,也不許牽馬,是為了避諱馬不生小崽子。

提到拉林旗下子弟保留的傳統,不得不提

滿族的新年春節,既融合了漢族的習俗,又帶有自己的特色。

拉林子弟後代的春節,眾人自發的組織表演,走屯串村的表演歌舞,俗稱“走事兒”,還要進行傳統中最隆重的祭祀禮。

滿族的祭祀禮,

不僅要準備祭祀用的食物,還會將西邊炕上祖宗的祖位架擺好,放上先祖的“老影”,後輩要依次跪聽祭文。

說來也實屬遺憾,當年遷回拉林的八旗下的三千子弟,現在只剩和珅族中的“老影”是真品,其他七旗的“老影”早已經失傳,現如今用的只是贗品。

當初,被乾隆遷回黑龍江的八旗弟子,至今仍保留先祖部分傳統

清朝已經滅亡了兩百多年,當年名聲顯赫的八旗子弟早已四散飄零,清朝赫赫有名的大臣和珅後代,也在黑龍江的拉林種田為生,而傳統文化的傳承,連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