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送神”民俗緣由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為抗鄭成功,派平南王尚可喜、總督李棲鳳視察沿海各地,自潮州直至與福建接壤的汾水關一帶,被劃為不準人居的遷界地區。潮屬沿海6縣居民全部遷入內地,一切田園、廬舍概行拆毀,並於潮州六縣沿海增築墩臺84個,設立椿欄,嚴禁居民出入。至康熙5年(1666年),澄海縣建制撤銷,全部併入海陽縣,對敢於越界者,一律殺無赦。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澄海詩人佘元暉曾賦詩云:“萬灶煙深餘廢井,千山月冷照孤松。哀鴻遍地歸何日,只索吞聲說舊蹤。”記述了遷界事件中人民離鄉背井之悲慘情景。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臨走時,家家戶戶崇拜諸神,閤家跪地稟報“從此無能奉敬”了。故此,千家萬戶都備辦禮品“三牲”,香燭紙錢為諸神餞行,稱為“送神”。

清康熙7年(1668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巡視海界後,即“繪圖上疏”請展復。康熙8年(1669年),朝廷派員巡察批覆恢復澄海縣建制,原縣地域復歸,讓人民歸鄉,人民歡天喜地,感恩慶幸。因此,潮澄饒一帶沿海人民便自然而然地敬奉朝拜諸神,及歲後逢臘月就“送神、拜平安”這個習俗,世代相沿至今。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廣東人常說:“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這裡的“多”,除了次數多,也許還有一個神靈多的意思。潮汕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地區,原先居住在此處的多是海民和山民,面對的自然環境不同,需要能夠提供特定保護的神靈也自然不同。海民和山民的遷徙又把各自的神靈帶到其他地方。

潮汕文化研究者歐懷琳曾經提過潮汕人的“拜神經濟學”。畢竟,求神是很虛無縹緲的事,多求一個神就多一份保障,多拜一個神多一份保佑,就等於多了一份保險,而且支出的祭品是不會因此而增加的,不過是多叩一個頭,多點一支香而已,是很划得來的,只要能換來平安、發財,又何樂而不為呢?再加上人拜我拜的從眾心理,多神崇拜就出現了。

年尾潮汕忙“送神”,背後原來有段古!

從潮汕人對多種神明的一致對待、一齊祭拜,可以看出潮汕人那種強烈的保險意識、僥倖心理,甚至有點滑頭。連拜神也精明,那麼做生意也就足夠精明瞭,最後形成潮商也就不在話下。

潮陽區銅盂鎮自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