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文:枯木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在北宋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少名臣、詩人、大家都有親屬關係,或祖孫或父子或叔侄或兄弟等等,雖然其他朝代也有,不過以宋代居多,大大超過其他朝代。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

,蘇洵、蘇軾、蘇轍

父子三人就佔了三個指標,

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

一門祖孫三宰輔,文臣“三孔”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

,“臨川三王”

王安石、王安國、王雱

叔侄三人,婉約派代表“二晏”

晏殊、晏幾道

父子,文學家“二宋”

宋庠、宋祁

兄弟,理學“二程”

程顥、程頤

兄弟,父子狀元

梁灝、梁固

等等,不勝列舉。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北宋會出現如此有趣現象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經歷五代動亂,北宋相對社會穩定,物阜民豐,因而人才輩出;再加上宋代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而當時文人都尊師重教,尤其是重視家庭教育和經驗傳承,因而教育得法,往往一家能夠有幾人脫穎而出。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恩蔭制度

,使得官員子弟可以直接恩蔭進入官場,或者不需要經過層層遴選競爭直接參加科舉,因而比一般家庭起點要高得多。

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其他朝代為何不像宋代那樣盛極一時呢?我們就來談談恩蔭制的來歷以及各朝代的變遷。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恩蔭,又稱作門蔭、任子、蔭子、恩補、蔭補等,作為選舉制度的一種

,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官僚享有的一項特權化制度化的制度,有的學者認為恩蔭制度起始於漢代的“任子制”,然而,筆者認為,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和世襲制的變相沿襲。

早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授予血緣親屬或功臣予以爵位稱號和封地(國),建立公侯伯子男爵封爵制度(到戰國時期完善),也就是封建制

,各分封地公卿、大夫、士的爵位、官職、封邑也是父子相承,並且基本上都是世襲制,子孫世代罔替,權力一代代延續。這樣使得貴族階層固定下來,其他人要想躋身於貴族階層,或者貴族階層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就寄希望於天子或者諸侯君主的“恩賜”分封,或者採取暴力掠奪,這也是為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仍的原因所在。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到了秦代,一統六國,秦始皇為了消除以前的諸侯特權,進而獲得中央集權統治,於是撤銷封建世襲制(除了皇帝世襲),全國建立郡縣制

,實行“二十等爵”制。最高的徹侯有封地,不過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沒想到因為窮兵黷武,大肆營建宮殿和陵寢,國力虧空,再加上取消封建制引起六國貴族後代反彈,因而很快就被被漢朝取代。

漢朝建立政權後

,劉邦吸取了前代經驗教訓,雖然延續了秦代“二十等爵制”,進行了分封,安撫了功臣,不過玩了一個花招,那就是第一非劉氏不得封王,再依次分封“功狗功人”,使得大權掌握在劉氏手中;再一個就是封地和官員任用分開,分封的諸侯王只是稱號和部分稅收,卻沒有實際行政權力。這樣的好處使得諸侯勢力永遠不如中央,還經常受到封地官員的監視。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西漢的爵位延續秦代二十等爵制

,最高為

徹侯

,其次為

關內侯

,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不世襲。漢代的侯爵可以世襲,不過由於漢代中後期嚴苛的法律,失去侯位非常常見,很少有保留三代的。

而當時為了籠絡官員,讓其拼死效忠,除了規定侯爵可以世襲外,還規定

“任子制”

,據

《漢官儀》

所載:

“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

意思是,兩千石以上官員(其實就是侯爵),只要任滿三年,即可以舉薦自己的侄子一人為郎官。這就是後來恩蔭制的最初雛形。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漢武帝時期,為了避諱,改徹侯為“列侯”或“通侯”

,鑑於“七國之亂”的教訓,並且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在主父偃的建議下實行

“推恩令”

,使得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東漢延續西漢分封制度,不過由於侯爵越來越多,因而到

東漢末年逐漸開始虛封制度

,即關內侯與其他爵位一樣,僅是爵位名稱,並沒有封邑,只有少量租稅或無。

到了魏晉時期,司馬氏於鹹熙元年(264)重新設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

,每級封爵都有封疆裡數和戶邑數,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有封邑和俸祿。到了東晉南北朝,封爵制比較混亂,南北皆不相同,不過此時封爵和封地(邑)關係已經不大,並且有

“分食制”

“虛封制”

兩種侯爵,區別在於食不食租稅,不過都是可以世襲的。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個最大改變就是,誕生了“九品中正制”,使得封爵制和選官制脫離開來。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采取的選官制度,官員的選取根據三方面進行評定,即“家世、行狀、定品”,將人才分為九等,然後根據定品高低予以任免。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使得門閥制度得以建立。

由於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評定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造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

的現象。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恩蔭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雙重恩惠下

,世家子弟除了恩蔭可以直接入仕,而且還可以透過選官制被提拔任職。因而當時門閥士族往往把持朝廷,門生故舊佔據官衙,門閥大家掌控了朝廷勢力,甚至在東晉“衣冠南渡”時,有了

“王與馬,共天下”

的赫赫權勢,可以說是恩蔭制的一個高峰。只不過,由於魏晉南北朝朝代更迭,戰亂頻仍,並且門閥士族只是少數幾個大家族,因而能夠湧現出來的人才雖然也不少,不過畢竟有限,相比宋代稍稍不如。

到了隋唐時期,為了打擊門閥士族的勢力,開創了科舉制度,從而使得寒門有機會進入權力階層。

唐代也延續了恩蔭制和五等封爵制,

《唐會要》

中記載:

“三品以上大官可蔭及曾孫,五品以上蔭孫,被蔭之孫品階降蔭子一等,曾孫又降孫一等。”

不過唐代恩蔭並不是獲得官職,而是稱號,只有級別和待遇,沒有具體職務,少數恩蔭子孫可以在吏部排隊,待有實際空缺才予以補官;其他需要和可普通舉子一樣參加科舉,方能任職。而封爵制定爵制九等,可以世襲,不過沒有封邑沒有官職,只有俸祿和榮譽稱號。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然而,由於唐代科舉制度的興隆,以及國力的昌盛,再加上唐代人才濟濟,星光熠熠,並且唐代只能恩蔭嫡子制並且還要降等,數量上也有著嚴苛的限制,使得恩蔭制和封爵制顯得數量有限,雖然也湧現了不少世代為官、父子宰相等現象,不過和宋代一比,就顯得相形見絀。

宋代立國出自趙匡胤掌握兵權“黃袍加身”

,到了建立宋朝,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便“杯酒釋兵權”,聰明的解決了武將實權在握的現象。同時為了避免出現前代世襲封爵的權力坐大,便

取消了爵位世襲制

,除了少數趙氏子孫得以世襲封公外,其他皆無世襲罔替的例子,大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除了削弱武將的權力,另一個措施就是重用文人

,宋代對待文人非常寬容和優待,從開國之初的“不殺政策”,到官員有錯貶謫也能再予以重任來看,宋代確實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歡的朝代。然而,作為一個延續千年的世襲封爵制,被取消後如何讓這些官員死心塌地的為宋朝服務呢?

於是宋朝便在恩蔭制上做文章,不但延續了以往的恩蔭制,而且加以推廣,從而使得官員感恩戴德,以蔭封為榮。

《宋史·志第一百十二·選舉五》

記載:

“太祖初定任子之法,臺省六品、諸司五品,登朝嘗歷兩任,然後得請。”

,意思是宋太祖時期只要“臺省”達到六品以上“諸司”五品以上,連任兩屆後,便可以獲得恩蔭親屬。到了宋太宗時期,更是放寬了恩蔭範圍,諸如可以追封父祖妻子,還可以遍及子弟、親族、門生等,如

《宋史·列傳第十七·曹彬傳》

記載:

“曹彬鹹平二年,被疾。六月薨,年六十九。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諡武惠;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餘人。”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到了宋真宗時期,更是氾濫,恩蔭名目繁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宋真宗趙恆定承天節、南郊奏蔭子弟恩例,大開恩蔭之門。統計北宋恩蔭的機會大致有四種:

1、聖節蔭補

,每年逢皇帝誕辰一次;

2、大禮蔭補

,每三年逢郊祀時一次;

3、致仕蔭補

,官員告老退休時一次;

4、遺表蔭補

,官員去世時上遺表一次。

北宋的恩蔭制規定,三公、宰相之子,可以恩蔭充任中央六部各寺丞;使相、參知政事、樞密使、宣徽使之子,恩蔭可以擔任太祝或奉禮郎;掌握中樞的宰輔大臣,可以恩蔭門客、門生等,每次可多達十人。如

《慶元條法事類》

卷二

《蔭補薦舉格》

載:

“僅逢朝廷大禮典,宰相可門蔭十人,執政官可門蔭八人。”

如此一來,使得權貴子弟得以不透過科舉可以順利進入仕途,雖然籠絡了官員,可是卻使得社會不公平進一步拉大。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宋代的恩蔭制度的擴大,使得出現了眾多的父子、兄弟、祖孫三代為官或者執掌權柄的現象,雖然湧現了開篇眾多名人大家。可是從全國來看,

第一是促使了結黨營私,官官相護,造成黨爭的加劇;其二是造成官員素質下降

,使得一大批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混入官場,從而使得有才之士被排擠在外,從而使得社會不公平進一步拉大,社會對立情緒加劇。如

《續資治通鑑》

記載:

“伏睹文武以郊禋,誕節補任子弟官者,多年在幼稚,坐食廩糧。閱筆有窮經潦倒之士,下官沉滯之人,常增浩嘆。”

宋代的恩蔭制,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使得官員冗雜,務虛多過務實,頻繁於黨爭和派系排擠,以至於尸位素餐,內鬥不斷,官員大多隻會粉飾太平,拍馬溜鬚,結果一旦外敵入侵,猶如散沙,一派塗地,造成國破家亡,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受辱而死,恩蔭制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由於宋代恩蔭制的泛濫造成的惡劣後果,以至於後來朝代雖然也延續了恩蔭制,不過規定非常嚴格。諸如

元明時期規定

,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廕生。

清朝

文職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監讀書,稱恩蔭。不過,再也沒有宋代那樣大範圍恩蔭子弟了,這也是為何宋代頻繁出現兄弟父子為官,而其他朝代相對較少的原因所在。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製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2020/12/7榆木齋

參考資料:

《漢官儀》

《史記》

《唐會要》

《宋史》

《慶元條法事類》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