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二十七、立嗣問題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由魏公晉升為魏王。

奇怪的是,曹操稱王,卻沒有立太子。

這在當時多少是有點不正常的,劉備、孫權都是稱王的同時冊立太子——

《後主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

《吳主傳》記載,(建安二十五年)十一月,(曹丕)策命(孫)權曰:今封君為吳王……(孫權)立(孫)登為王太子。

曹操沒有確定接班人,因他在曹丕和曹植兩人之間猶豫不決。

其實,無論是曹丕還是曹植,都不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選。

曹操最中意的,是環夫人給他生的小兒子曹衝(史載曹操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這裡主要介紹最出名的衝、昂、丕、彰、植、熊六人)。

中國人最早知道的兩個三國人物,一個是讓梨的孔融,另一個是稱象的曹衝。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衝字倉舒,出生於建安元年(196),小曹丕九歲,小曹植四歲。

曹衝稱象的故事喻戶曉,曹衝不但聰慧,還有仁愛之心。

有一次,曹操的馬鞍被老鼠咬破了,庫管員嚇壞了,曹操一向刑罰嚴峻,這麼大的失誤難逃一死,庫管員決定主動請罪,準備把自己捆著去見曹操。

曹衝得知這件事,派人對他說,你先別急,三天後再去。

曹衝用刀戳破自己的衣服,看上去像老鼠咬破的一樣,又去找曹操,故意做出一副憂愁的表情。

曹操好奇的問他怎麼了,曹衝解釋,我的衣服被老鼠咬破了,聽老話說這種事不吉利,我擔心自己活不久。

曹操笑著安慰他,那些都是封建迷信,不要當回事。

三天後,庫管員把自己綁著去請罪。曹操笑笑說,前幾天我兒子的衣服都被老鼠咬了,何況系在柱子上的馬鞍呢!

當然,曹操也就沒有再追究這件事。

曹操對曹衝寄予厚望,曾多次對群臣表示,想要傳位給他(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

可惜曹操命不好,曹衝十三歲的時突然得了疾病,怎麼都看不好,曹操放下繁重的軍務,終日為他祈禱,仍然沒能留住他。

唯一有可能治好曹衝病的名醫華佗,前不久被曹操殺了,曹操對此事後悔不已(及後愛子倉舒病因,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華佗之死”是三國著名公案,《三國志》是這樣說的——

曹操因患頭風,專門請華佗給他治療,華佗告訴曹操“頭風這種病,短期內很難治癒”,曹操便留他長期為自己治療。

曹操這個做法等於讓華佗當自己的私人醫生,真要這麼做,好歹也該讓華佗接家人來鄴城居住,再給予豐厚的物質待遇。

華佗當然不願受人奴役,謊稱家裡來信說有急事,需回家一趟,曹操同意了。華佗回老家後久久不歸,曹操發了很多信件催他,又差華佗老家的官員去請,華佗解釋說,妻子生病了需要照顧。曹操派人去核實情況,並對使者說,如果華佗說的是真的,就發給他家糧食,並放寬假期;如果是假的,便押送回來。

曹操最終發現華佗說謊,便將華佗押送許昌監獄。荀彧為華佗求情,但曹操不許。華佗經不起嚴刑拷打,死在獄中。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而《演義》中說,華佗提出為曹操開顱治療,曹操懷疑他想為關羽報仇,可能也害怕開顱的痛苦和風險,遂將華佗下獄拷問,不久華佗死於獄中。這故事於史無載,應是作者杜撰。

見曹操終日苦悶,走不出痛失愛子的陰霾,曹丕前去寬慰。

曹操意味深長的對曹丕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稱帝后也曾對人說,如果曹衝還活著,就輪不到我了(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汝曹“是你們的意思,很顯然,曹操所說的幸運不止曹丕一人,還有他的其他兄弟,包括曹植。

曹丕比其他兄弟有個優勢,就是他是長子。

嚴格來說,曹丕也不是曹操的長子,他還有個哥哥曹昂,是曹操的妾劉氏所生。

曹昂出生後不久,劉氏就去世了,曹昂改由曹操的正室丁氏撫養。

丁氏雖是正室,卻一直沒有為曹操生孩子,這在“母憑子貴””的古代社會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她特別珍惜這個孩子,對他視若己出。

這對曹昂也是件好事,自古“立嫡不立庶”,有了丁氏撫養,曹昂也就由“庶出”變成了“嫡出”,具備了法理上的繼承權。

一轉眼到了建安二年(197),曹昂已長大成人,如果不是曹操私納張繡之嬸,逼得張繡反水,那場該死的宛城之戰就不會發生,曹昂也不會死在亂軍之中。

曹昂死後,丁夫人痛不欲生,她恨曹操沒保護好兒子,決然搬回孃家居住。

丁夫人自然有資格發這個脾氣,曹昂是她親手帶大的。曹操自知理虧,親自到丁夫人家登門道歉,想接她回家,但丁夫人軟硬不吃,堅決要與曹操斷絕關係。

曹操一氣之下,與丁夫人分道揚鑣,回去後將歌姬出身的妾卞氏扶了正。

卞氏雖然出身低微,身體卻很爭氣,一口氣為曹操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個兒子。

卞氏的扶正,意味著這四個孩子都有法理上的繼承權。

老四曹熊從小就體弱多病,生了一個兒子曹炳就撒手人寰了,去世時不到二十歲,曹炳身體更差,五歲即夭折了。

老二曹彰的特長是勇武,他從小就善於射箭、駕車,臂力驚人,徒手能與猛獸格鬥。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全面發展,一面督促他學習《詩經》《尚書》,一面批評他說,騎馬擊劍只能對付一個人,有什麼好練的,好好讀書學習聖賢之道才是正事。

曹彰卻說,大丈夫當效仿衛青、霍去病,率領十萬之眾在沙漠縱橫馳騁,驅逐戎狄,為國家建功立業,讀書能有什麼作為?

後來曹操曾問兒子們的志向,只有曹彰回答“想當將軍”。

曹操又問他當將軍幹嘛?曹彰說,披堅甲,握利器,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曹操大笑,也沒有再強求他讀書。

衛青、霍去病都是名將,曹彰的志向不能說沒出息,但也因為這個,曹操只能把他當將軍培養使用,而不是接班人了。

帶兵打仗固然能積累資歷和威望,但作為大魏未來的統治者,文化水平顯然是比軍事能力更強的考量因素,統御百官,治理國家,不讀書怎麼行?

好吧,就算你只想當將軍,別的書不讀,兵法總要讀的吧?

曹操不僅能征善戰,也酷愛讀書,經史典籍無不涉獵,曾註解《孫子兵法》,又寫了十餘萬字的兵書,諸將征伐都以他的兵書為行動指南(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

曹熊體弱多病,曹彰只武不文,兩兄弟早早退出了立嗣之爭。

這樣一來,競技場上只剩下曹丕和曹植了。

曹操喜歡曹衝的主要是因為他的聰慧,在這一點上,曹植跟曹衝很有些相似之處。

曹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廣泛涉獵,又會寫文章,寫得又快又好,曹操當面考問,也能應答如流。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操有一次看了曹植寫的文章,疑惑的問,你請人代寫的吧?

曹植不慌不忙的回答,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當面考試就能知真假,何必請人代作呢。

一百多年後,東晉有個人叫謝靈運,對自己的文才頗為自負,有一次喝醉酒對朋友說,魏晉以來,天下之才共有一石(即十鬥),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佔一鬥,其餘一斗為天下文人共有。

謝靈運表面是吹自己,實際是在吹曹植:你們都是土丘,我是高山,但曹子建是天上的白雲。

其實曹丕的文才也不錯,他是七言詩的開山鼻祖,有“燕歌行”等代表作,但曹植的光芒過於耀眼,更得曹操的喜愛。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東征孫權,令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當年我擔任頓丘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

曹操說這話是有深意的,雖然沒有說那麼明白,但含蓄的表示了他對曹植寄予厚望。

曹操出發後,曹植自然把這句話放了出去,曹操這句話意味著什麼,許多人心知肚明,包括曹丕。

三年前(211),曹丕也守過鄴城,曹操可沒對他說過類似的話。

曹植受寵,前途無量,身邊輔佐的人也越來越多,包括楊修,還有丁儀、丁廙(yi四聲)兄弟,及孔桂、楊俊、賈逵等。

這期間,曹操猶豫未定,多次都想立曹植為太子(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這是曹植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刻。

然而,這一切美好,都被他的豬隊友們斷送了。

二十八、小人丁儀

西曹掾(丞相府人事處長)丁儀是曹操的老鄉,他父親黃門侍郎(皇帝近侍)丁衝與曹操關係很好。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操早聽說過丁儀的才華,丁衝去世後,曹操想把女兒嫁給丁儀。

曹丕不喜歡丁儀,偷偷對曹操說丁儀的一隻眼有疾,這樣的人當咱家的女婿有失體統。

曹操沒見過丁儀,見曹丕說得這麼真誠,也就把女兒嫁給了別人。

後來有一次,曹操終於見到了丁儀,為他的風度氣質所折服,又見丁儀只是一隻眼小些,不算什麼眼疾,跟曹丕說的完全兩碼事。

曹操越想越後悔,甚至覺得,兩隻眼都瞎也沒什麼,別說僅是一隻眼小些,這樣的人就應該當我的女婿,連連感慨“吾兒誤我”(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

不單曹操後悔,丁儀也很生氣,本來要當駙馬的,結果被曹丕給攪黃了。

為了報復曹丕,丁儀決定帶著弟弟丁廙(yi四聲)站到曹植這邊,幫曹植打贏立儲之爭。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就立嗣問題,分別給賈詡、崔琰、邢顒和丁儀、丁廙兄弟等人寫信徵求意見。

其他人支援誰先不談,崔琰這人腦回路清奇,竟用不封口的信回覆曹操說(唯琰露板答曰),我聽說《春秋》把立長子作為美德,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我堅決支援曹丕,至死不改。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崔琰這封公開信讓曹操很不高興,支援曹丕就支援曹丕,這種事怎麼能公開談呢?

在曹操看來,大魏國的團結穩定永遠是第一位的,這件事只能私下調研,後臺操作,不好拿到桌面上說,即使拿定了主意,也要待時機成熟再公佈,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朝臣站隊、兄弟相殘。

而崔琰回信不封口,等於把這件事擺到桌面上談,這樣一來朝臣們肯定會以為曹操很快就要定接班人了,紛紛把正事扔到一邊,開始各處串聯,拉幫結派,互相打擊,這不是挑事是什麼?

還有一件事讓曹操感到奇怪,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曹植上位明顯對崔琰更有利,但崔琰卻提出立曹丕,這讓曹操很疑惑。

曹操可能覺得,崔琰公開表示支援曹丕,只是為了邀一個大公無私、高風亮節的清名。

這件事以後,曹操不怎麼信任崔琰了。

三年後,曹操晉升魏王,許多人趁這個機會上表祝賀,有個叫楊訓的官員也上了一篇,把曹操一頓吹噓,措辭十分肉麻,引起眾人的嘲諷。由於楊訓是崔琰舉薦的,因此有人提出要追究崔琰的責任。

楊訓為此悶悶不樂,崔琰跟寫信寬慰他說,你上的表我已經看過了,還可以嘛,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再等一等,大家總是會改變看法的(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楊訓是個馬虎人,讀完信後隨手就把信扔了,這封信後來被人撿到,立即向曹操舉報。

帶著疑惑,曹操在燈下打開了崔琰的信:

事佳耳?什麼事?

自是稱魏王的事,佳則佳矣,為什麼用個“耳”字?

“耳”可不是什麼好詞,一個人生了個女兒,很不開心,會對人說“生女耳”,表示遺憾的意思。你用“耳”字,難道說我稱王讓你很遺憾?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好傢伙,想變天?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在楊訓看來是激勵,但也可以理解成“盼著早點變天”的意思。

此時正值曹操剛當魏王的敏感時期,輿論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曹操的猜疑。

曹操把信一扔,立即下令逮捕崔琰。

有人說文言文就這點不好,含含糊糊,歧義眾多,其實重點不在這,如果有人存心要害你,就算是白話文一樣能找到問題,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崔琰出事,就是有人要害他。

曹操一開始只罰崔琰做苦工,也不用住監獄,而是回家居住。過了幾天,曹操派人去監視崔琰的表現。派去的人回來說,崔琰的家裡賓客滿門,崔琰翹著鬍子直視賓客,好像在怨恨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

“發怒翹鬍子”“怒髮衝冠”只屬於誇張的文學修飾,事實上是不可能的,誰也沒見過一個人發怒時鬍子能翹起來,崔琰的鬍子翹著,自是連日做苦工,無暇修整的結果。至於“若有所瞋”則更是主觀臆斷,這要能成為罪名,天底下就沒有守法之人了,只要我願意,看誰都能“若有所嗔”。有本事就告訴曹操崔琰說了哪些犯忌的話,拿“虯鬚”和“若有所瞋”說事,明顯是找不到證據,又偏要害人。

而曹操的關注點在“門若市人”上,一個犯了罪的人,理應無人問津才對;這麼多人支援他,難道是我錯了?

於是小事變成了大事,曹操下令將崔琰下獄。

曹操以為崔琰會在獄中自殺謝罪,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崔琰在獄中該吃吃,該喝喝,還長胖了。

曹操無奈,只好派人到獄中對崔琰說,難道一定要我親自動手嗎?

崔琰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一天,因他性情剛直,為小人忌恨,但他看重氣節,不屑於解釋,也不會為了求生向權力低頭,當他明白曹操意思後,便在獄中自殺了。

崔琰是曹魏政壇的重量級人物,他的死是一條重磅新聞,朝野議論紛紛,有一個人尤其不滿。

他就是曾建議曹操“奉天子”的功臣毛玠,與崔琰共同負責官員的選舉任命,只提拔道德品行良好且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學無術、道德敗壞的人都得不到任用,翫忽職守、貪汙腐敗的官員一律撤職查辦,毛玠廉潔奉公,崔琰剛正不阿,在他倆的示範引領下,魏國官場的風氣一片肅然。

跟崔琰一樣,毛玠在立嗣問題上也傾向於立曹丕,他曾秘密向曹操進諫說,袁紹在立嗣問題上嫡庶不分(不立嫡長子袁譚而立庶出的小兒子袁尚),導致國家覆滅。我聽說您最近寵愛臨淄侯曹植,這應該是不可靠的傳聞吧?

一次宴會,毛玠起身上廁所的時候,曹操指著他的背影對左右說,真個正直之士。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好人,也被告發者盯上了。

告發者對曹操說,毛玠出門看見有的罪犯臉上被紋了字,妻子兒女被沒收成為官奴,說了一句,“老天不下雨,正是這個原因吧(使天不雨者蓋此也)”?

剛殺完崔琰的曹操多少有點心虛的,但魏王的權威不容挑戰,誰敢在這個節骨眼替崔琰出頭,誰就跟崔琰一個下場。

一不做,二不休,曹操又下令逮捕毛玠下獄。

已經殺了一個無辜的崔琰,還要殺毛玠就太說不過去了,除了毛玠上書自辯外,侍中桓階、和洽等官員紛紛向曹操進諫。

桓階請曹操提供毛玠獲罪的依據,曹操解釋道,毛玠到處誹謗我,還為崔琰叫冤,這是不顧君臣大義的行為,這還不該抓嗎?

和洽說,毛玠對大王的忠心有目共睹;如果舉報者掌握了確鑿的證據,請將他交司法部門公開審理,如果真的有罪,該斬首就斬首;但如果是舉報者誣陷,那我們應該追究舉報者的責任。

公開審理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證據不足放人,曹操只好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免掉了毛玠的官職,再放他出獄。

毛玠出獄後不久就病死了。聽到毛玠的死訊,曹操賜給棺木、祭器、錢和絹帛,又給他兒子毛機封了官,當然,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安撫群臣的情緒。

下面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害死崔琰、毛玠的是誰?

告密者只是小卒子而已,崔、毛二人之死,我們看得到一隻無形的手在推波助瀾,那麼這隻幕後黑手是誰?

翻翻史書就找到答案了。

《三國志﹒魏書﹒徐奕傳》裡說,“曹操是至明之人,

崔琰、

徐奕,也都是一時清正賢明之人,以忠誠信義在魏國得到重用,

而丁儀離間他們,

導致徐奕被罷官、

崔琰被賜死

”(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

《三國志﹒魏書﹒何夔傳》裡說,“當時丁儀兄弟受寵,丁儀與何夔不合,尚書傅巽對何夔說,你和丁儀的矛盾已經很深了,

你的朋友毛玠都被丁儀害死了

,你何不讓讓呢?何夔回答說,品德敗壞害的是他自己,怎麼害得了別人?再說懷奸佞之心在聖朝做事,又能做多久?”(時丁儀兄弟方進寵,儀與夔不合。尚書傅巽謂夔曰:“儀不相好已甚,子友毛玠,玠等儀已害之矣。子宜少下之!”夔曰:“為不義適足害其身,焉能害人?且懷奸佞之心,立於明朝,其得久乎)

崔琰、毛玠的死,都是丁儀的傑作。

丁儀為報復曹丕,故意指使人陷害支援曹丕的崔琰、毛玠,雖然成功了,但給曹植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

丁儀為報一己私仇,連連構陷忠良,被朝臣們視為“奸佞”,這樣一個宵小之徒站在曹植身邊,你讓大家怎麼看曹植?將來如果曹植上位,丁儀豈不是更加變本加厲?

經過這些事,曹操也看清了丁儀的真面目,他慶幸沒把女兒嫁給丁儀,甚至還會思考一個問題——曹植是怎麼跟這樣的人玩到一起的?

二十九、小兒楊德祖

楊修出身於四大士族的弘農楊氏,家世極其顯赫,二袁的祖上四世三公,而楊修祖上四世都當過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等於是加強版四世三公。

楊修從小就才華橫溢,在士族中頗有名氣,擊鼓罵曹的禰衡常對人說,天下人除了孔融和楊修外,其他的都不值一提(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禰衡沒想到的是,他和孔融、楊修三人都是同樣的命運,不免一嘆。

楊修後來被曹操任用為丞相府主簿,也就是辦公室主任,這個崗位的特點就是訊息靈通,楊修工作得力,也讓曹操很滿意(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受小說影響,楊修給人的感覺是個文士,並不受曹操重用,這是錯誤的。

《三國演義》裡,益州別駕(副省長)張松聽說了楊修擔任“相府主簿”,驚訝的問“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於廟堂,輔佐天子,乃區區作相府門下一吏乎?”,而楊修的反應是“滿面羞慚”。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張松沒有資格嘲諷,楊修也沒有必要“羞慚”,“相府主簿”絕不是什麼“小吏”,而是位高權重的要職。

主簿是正級官員的佐吏,通常掌管文書、典冊以及機要事務,上自三公,下至州郡官員皆有主簿。

曹操名為丞相,實際上是國家的一把手,能夠擔任曹操的主簿,也就是大管家,地位和權力遠遠要高出張松這種地方官,更不是天子身邊那些有名無實的官員可比的。

擔任曹操主簿的,除了楊修外,還有司馬懿、蔣濟、賈逵等人,個個都是曹魏重臣,也能看出“相府主簿”這一職務的分量。

因為楊修的家世和才華,史書上說“自魏太子以下,並爭與交好”,也就是說曹丕以下的人都爭著跟楊修交朋友,尤其是曹植,多次給楊修寫信表達傾慕之情。

楊修比曹植大十六歲,他很早就聽說了這個才高八斗的神童,有了文學這個話題,兩個人也就走到了一起。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楊修雖然不像丁儀愛打小報告,卻喜歡揣摩領導的心思,他不但知道曹植和曹丕在爭嗣子之位,還知道曹操寵愛曹植,幾次想要立他。楊修有意幫曹植上位,以後論起來也是從龍之功。

怎麼幫呢?

曹操經常考問兒子們軍國大事,但兄弟倆年齡和閱歷都十分有限,每次曹操問,哥倆都支支吾吾的。

楊修得知情形,利用擔任主簿訊息靈通之便,梳理了十幾個重點問題及對策(答教十餘條)送給曹植。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植得到“答教十餘條”後熟背於心,曹操每次考問,曹植都能對答如流,讓曹操非常滿意;而曹丕滿面羞慚,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楊修提供的秘笈是供曹植參考的,但曹植心眼兒實,回回考滿分,一次兩次也就罷了,可每次答得又快又好,這不能不令曹操產生疑惑了。

一個從未帶兵打仗,又沒有擔任過重要職務的年輕人,對軍國大事何以熟悉到這種程度?

曹操私下命人調查曹植最近的交往情況。

曹植和楊修交往正大光明,這本來沒問題,問題是他倆都沒有“保密”這個概念,結果曹操很快便得知了“答教十餘條”的事。

原來如此!

楊修利用職務之便,洩露軍國機密,這讓曹操異常惱火,後來楊修被殺,罪名之一就是“漏洩言教”。

最讓曹操惱怒的,還不是楊修洩露軍國機密,而是他竟敢幹預接班人的事。

一個人有才華是好事,但應該用在工作上,領導家的事是你能干預的嗎?假如將來曹植上位,你是不是還要干預國政?再往後,是不是還要給你加九錫再封個王?

人與人交往最忌諱的就是沒有邊界感,與上級相處更是如此,老闆可以拍著你的肩膀稱兄弟,不代表你可以真拿自己不當外人。賈詡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算得上是言聽計從,但賈詡始終與曹操家族保持適當的距離,比如他明明幫曹丕上位,卻不在“太子四友”之列;曹操問他立嗣的事,他選擇閉口不言,直到曹操追問,才委婉表態。

而楊修的毛病就在於完全不懂“邊界感”為何物,在他看來,曹家的事就是他楊家的事,沒有不管的道理。

這件事對曹植也帶來不小的影響,本想在曹操面前露臉,結果卻給曹操留下了“弄虛作假”的壞印象。

有一次,曹操為了考驗曹丕和曹植的決策力,讓他們分別出鄴城的一個門辦一件事。

辦什麼事並不重要,但曹操私下囑咐兩個守城官,不許放任何人出門,曹操要看兩兄弟如何應對。

曹丕風風火火的就去了,結果在城門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的回來了。

曹植還未動身,楊修跑來對他說,大王已經跟守城官交代過,不許放任何人出去。

曹植驚問,那該怎麼辦?

楊修告訴他,公子奉王命辦差,如果有人阻攔,直接殺掉就行了。

於是曹植殺了守城官出門,辦完事風風光光向曹操覆命。

聽說了曹植出城的經過,曹操大為讚賞,認為曹植有魄力,堪當大任。

但很快曹操得知,這又是楊修干預的結果,對楊修的厭惡深加了一層。

這件事背後頗令人玩味,曹植這樣從未上過戰場的公子哥,平時連刀都不碰,殺一個無辜的官員竟這麼果斷(哪怕是他的隨從殺的),推測有兩個可能,一是此時兩兄弟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二是曹植平時為人就比較跋扈,殺個把人不叫事。

見曹植連連得勝(其實未必),曹丕心中焦慮,派人秘密去請朝歌縣長吳質進府研究對策。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吳質與曹丕是文友的關係,但吳質身為地方官,與王室子弟交往多少是有些不妥的,搞不好會被人抓住把柄,曹丕想了個辦法,讓吳質坐入竹筐,放在馬車上跟貨物一起送進府裡來。

楊修得知這件事,立即向曹操報告,說你們家曹丕把大活人裝進竹筐進進出出,不知玩的哪一齣。

你說這楊修得有多蠢,有道是“疏不間親”,你想要學丁儀,舉報崔琰、毛玠也就罷了,居然舉報起曹操的兒子,難道要曹操大義滅親?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再說你一個主簿,管的也太寬了吧?人家見誰不見誰,與你有什麼關係?

曹操本能上很反感(朕的兒子也通倭?),但又不好不管,他也想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曹丕聽說楊修去告發自己,害怕得不行,派人跟吳質商量對策。

吳質笑道,這有什麼怕的,明天在竹筐裡放些絹帛,繼續往宮裡送,我歇幾天不去就是了。

見馬車又來了,楊修趕緊去向曹操報告,曹操立即派人去查。

曹操派的人把馬車上的竹筐翻了個底朝天,只看到了花花綠綠的絹帛,哪有半個人影?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干預曹操家事,洩露軍國機密,還挑撥曹家父子關係,到了這一步,楊修的結局已經不難預測了。

三十、太子遂定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在丁儀幫助下,曹植團隊得罪了眾多官員,支援曹植的人越來越少;在楊修運作下,曹植多次作弊,曹操對曹植開始有了意見。

這一切,讓曹丕看到了希望。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植的運氣不好,他不但有豬隊友,而且對手也確是神對手。

曹植有丁儀和楊修,曹丕也有自己的團隊,這支團隊實力更強,只是行事低調,以至於沒人覺得曹丕在爭嗣子之位,只看到曹植的人上躥下跳。

曹操很早就帶曹丕歷練,又要求司馬懿和陳群協助曹丕,曹操此時未必就有立曹丕的想法,他的本意是讓曹丕跟著他們學習。

但公子的老師自是公子一派,曹操這一做法直接讓司馬懿、陳群成為了曹丕的支持者,加上與曹丕交好的吳質、朱鑠,四人被後世並稱為“太子四友”。

司馬懿和陳群都是士族精英,能力超群,史書上沒有記載這兩人在幫曹丕爭嗣一事上做過什麼,但從曹丕後來對二人的信任和重用看,他們沒少出力。

此外,曹丕還善於拉攏朝臣,比如深受曹操信任,算無遺策的賈詡,曹丕曾特地向他請教鞏固地位的辦法。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賈詡說,願將軍以德行和氣度,親身去做普通人的事情,早晚孜孜不倦,

不違背做兒子應該遵守的規矩

,這樣就可以了。

中心思想就一句——做個好兒子就行了。

曹丕有著多重身份,他是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也是眾兄弟們的大哥,他是魏晉文壇的代表人物,他還是輕車肥裘的公子哥,劍術精良的劍客。

但別忘了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曹操的兒子。

對曹丕來說,曹操首先是他的父親,跟千千萬萬的父親沒什麼不同,然後才是魏王,考慮問題多站在兒子的角度,也就明白該怎麼做了。

不愧為三國第一毒士,一眼就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曹丕聽從了賈詡的話,把奪嫡的渴望藏在心中,收斂了貴公子的鋒芒與驕氣,對外保持一副謙恭有禮的樣子。

有一次,曹操即將出徵,曹丕和曹植一同送到路旁,曹植髮揮特長,臨場作了一首歌頌曹操功德、盼早奏凱旋的詩,文采飛揚,意氣風發,讓曹操很有面子。

大家在讚賞的同時,紛紛把眼光投向曹丕。

只見曹丕伏在地上流汗,一句也作不出來,尷尬之極,這時吳質正好在他身邊,望著遠處輕輕說了一句,哭就行了。

曹丕大哭不止,一副孩子捨不得父親的樣子,曹操也被這一情景所感動。

人倫自然比才華重要,大家覺得曹植空有華麗的辭藻,卻不及曹丕的赤誠之心。

吳質與賈詡並不相熟,給曹丕的建議卻殊途同歸——做個好兒子。

說完曹丕,最後再說一說曹植。

一些優秀的文人,往往都有種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利於你打造卓爾不凡、鶴立雞群的形象,但也可以葬送你的夢想。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植傳》說,曹丕善於使用權術,掩飾內心的真性情,又能拉攏人心,最終被曹操立為嗣子(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相比之下,曹植則完全不會掩飾,說確切一點,是不屑掩飾,他從來沒有改變自己去迎合父親的想法,活就活出個真性情。如果說曹丕想跪著贏,那麼曹植則想站著贏。

有一次曹操外出,真性情的曹植喝醉了酒,坐上馬車,違反朝廷禁令,擅自命人開啟司馬門,在禁道上縱橫馳騁。

司馬門原指天子宮門,各諸侯王也有司馬門,曹植闖的是魏王宮司馬門。按朝廷律令,只有天子或諸侯王本人才能乘車走司馬門,其他人哪怕是太子也不可以,違令者斬。

曹操回來後得知此事,大發雷霆,殺了掌管車馬的公車令,又狠抓作風紀律整頓。

“司馬門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史料記載含糊,可能在曹操立太子之前,也可能是之後,筆者傾向於認為是立太子之前,也就是局勢還不明朗,曹植還有希望的時候。理由如下:

傾向於之後的人認為,正是因為曹植失去了嗣子之位,索性破罐子破摔,怎麼高興怎麼來,這在邏輯上說得通。

但是有個問題,曹植既然失勢,怎麼打得開司馬門?無論他個人怎麼瘋,官員們總歸是清醒的,過去你受魏王寵愛,沒人敢攔你,如今名分已定,誰還跟你瞎鬧?能當官都是有政治敏銳性的,所以“司馬門事件”應該發生在立太子之前,曹植還受寵的時候。

“司馬門事件”後,曹操釋出令文說,一開始我覺得曹植,是兒子們中最可定大事的(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曹丕倒吸一口涼氣,這是曹操第一次公開承認曾有立曹植的想法。

令文接著說,但自他擅闖司馬門之後,我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了(自臨淄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

此後,曹操對曹植的寵愛也越來越少了。

有一次,曹操登上高臺,看到曹植的妻子崔氏身穿錦繡的衣服,認為她違反了禁止穿錦繡的制度,命她返回孃家,並賜自盡。

這一系列事件讓大家看到,立儲的風向標已經變了。

立曹丕還是曹植,曹操基本有數了,但他還想徵詢一個人的意見。

曹操叫來賈詡問,你看我的兒子裡,誰可以立為嗣子?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賈詡低頭沉默,好像沒聽見。

曹操問,你怎麼不答話?

賈詡只好說,對不起,我剛才在想事情呢。

曹操好奇的問,你想的是什麼事?

賈詡才慢慢的說,我在想袁紹、劉表的事。

袁紹不立長子袁譚而立小兒子袁尚,導致袁尚、袁譚兄弟相爭;劉表不立長子劉琦而立次子劉琮,導致劉琮舉州投降,這些都是前車之鑑。

這是委婉的告訴曹操,立曹丕更妥當。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從賈詡的沉默可知,他是儘量迴避這個問題的,人貴有自知之明,領導的家事越少干預越好,無論說支援誰,總是要得罪另一撥人,只有楊修那種笨蛋才會上躥下跳。

但曹操堅持要問,賈詡也不能不答,只能委婉的提醒。

其實曹丕早就贏了,所缺的只是賈詡的表態,人選既已達成共識,曹操還需要一個拿來服眾的藉口,“立長不立幼”這個藉口不錯。

當然只是個藉口,如果曹衝還在,曹操才不會管什麼“長”和“幼”,說立就立了,就像曹丕說的,“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賈詡表態過後,曹操終於下了決心,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正式釋出《立太子令》。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立太子令》是對曹操的兒子們釋出的,文中說,你們都封了侯,唯有曹丕沒封,讓他當五官中郎將,就是出於讓他當太子的考慮,現在你們都知道了吧(令曰:告子文: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止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

眾魏官內心獨白:既然那麼早就欽定了,還跟我們徵求意見幹啥?

為了安撫曹植,曹操為他增加了食邑五千戶,連同之前的五千戶,總共是一萬戶。

至此,曹丕、曹植兄弟持續多年的立嗣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名分既定,坊間議論越來越少,臣子們也都各自歸位,曹魏內耗的局面終於穩了下來。

曹丕得知訊息後,高興得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

這時的曹丕,一副得意忘形的樣子,早把“矯情自飾”忘到了九霄雲外,這一天他等了太久。

辛毗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女兒辛憲英,辛憲英感慨道,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廟社稷的人物,代君王行事不可不懷著憂慮之心,在應該憂戚的時候表現得如此喜悅,魏國又怎能長久?

辛憲英是三國時代的奇女子,據有敏銳的洞察力,後來確如她所預言,曹魏的國祚只有短短四十五年,晚年的她還預測了鍾會將叛,無不應驗。

立嗣之爭交代完畢,我們來探討一個關鍵問題,曹操為什麼放棄曹植、選擇曹丕?

曹植的優點很突出,但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性格,二是能力。

性格上,《曹植傳》記載,曹植做事率性而行,不肯約束自己的言行,飲酒沒有節制(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酒後擅闖司馬門就是例證,國家交給這樣的人,無異於盲人騎瞎馬。

能力上,曹植除了寫詩啥都不會,別說當國家領導人,當個普通官員都難。

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書法和繪畫的造詣極高,憑著家世背景,當了車騎將軍桓衝的參軍,相當於參謀官。可他天天蓬頭垢面,不務正業。有一天桓衝實在看不下去了,故意問他,你是管什麼的?王徽之回答,我經常看見有人牽著馬進進出出,應該是管馬的吧。桓衝又問,那你管的馬總數有多少?王徽之答,我從來不打聽這個,誰知道有多少呢。桓衝耐著性子問,最近鬧瘟疫,死了多少馬?王徽之反而不耐煩了,回答說,我連活馬的數量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死馬數呢?桓衝哭笑不得,便不再問。

選國家領導人不是選文聯主席,好在曹操總算明白了這個道理。

相比曹植,曹丕的能力比較全面,文學方面不用說了,軍事方面,他騎術精湛,劍術高超。

但曹操並不是很喜歡曹丕,因為他“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為了能當太子裝成一副憨厚持重的樣子,又收買人心,處處做好人,就像《雍正王朝》裡的八爺胤祀,看上去人品端方,群眾基礎好,給人留下“八賢王”的好印象,只有老康熙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做給自己看的,老八的奪嫡之心比誰都強。

康熙不喜歡虛偽腹黑的老八,曹操也不喜歡假模假式的曹丕。

可江山社稷總要交給下一代,曹衝、曹昂都不在了,曹植又不堪大任,那就只有交給曹丕了。

最後,交代曹植和他朋友們的結局。

曹丕被立為太子後,楊修惶恐不安,擔心自己被清算,立即與曹植疏遠。

但曹植仍跟沒事人一樣整天找他玩,楊修也不敢拒絕,保持了基本的交往。

楊修又向曹丕示好,送給他一柄著名工匠打造的匕首,古代公子哥都喜歡玩兵刃。讓楊修欣慰的是,曹丕很高興的收了。

曹丕這人的特點是愛恨分明,如果他對楊修有意見,斷然不會收他送的禮物。

不過從另一方面說,楊修有背景、有影響,他的父親,當朝太尉楊彪不但健在,且與曹操交好,所以殺楊修這種事,實在不適合曹丕做,只有曹操才能做。

曹操既然立了曹丕,楊修又是個硬茬,當然要為曹丕順利接班掃清障礙。

建安十九年(219)十月左右,曹操預感到自己不久於人事, 以“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殺了楊修。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前文已經分析了,《三國志》還說了一個原因,說“楊修是袁術的外甥”,也就是說他政治上不清白,這個理由很牽強,曹操如果介意這個,當初又怎會讓他擔任主簿要職,“總知外內”?

也有人受《演義》影響,認為曹操殺楊修,是嫉妒楊修比他更聰明,這也說不過去,如果比曹操聰明就得死,最早死的應該是郭嘉。

也許是曹操與楊彪交情深厚,關於殺楊修一事,曹操專門給楊彪寫過一封信,又送了許多禮物表示安撫,信的內容如下:

您讓兒子楊修來輔佐我,我深表感謝。為了整飭軍務,我特地制定了軍令,楊修作為參與機要的重要助手,本應率先執行,可他卻依恃您的權勢,不肯與我合作。按律本應繩之以法,他卻越發仇恨於我。如果再縱容任其發展,惹下大禍,將會牽涉到您和家人安全。事出無奈,只能殺了他以肅軍紀。一想到您父子之情,我們都感到痛苦。但是仔細一想,楊修的死,對保全您和家人也未必不是好事。所贈禮物菲薄,聊表寸心而已,請您務必收下,不要讓使者為難。(完)

曹操恩威並施,楊彪敢怒不敢言,只得回信表示楊修罪有應得,自己教子無方,應深刻反思,至於送的禮物實在是太貴重,更加讓我不安和慚愧。

曹操去世後,新魏王曹丕立即拿丁儀開刀,先是降了丁儀的官,接著又讓丁儀自裁。

丁儀哪有崔琰的骨氣,立即向中領軍夏侯尚求救,夏侯尚把頭都磕破了,曹丕也沒給他面子,仍然殺了丁儀兄弟及全家男丁。

前文提到的,曹植的另外兩個支持者楊俊、孔桂,也都先後被曹丕找藉口處死。

曹植的支持者中,唯一沒被曹丕清算的是賈逵。

曹操死後麻煩事不少,先有青州兵擊鼓譁變,後有曹彰帶兵進京奪權,均被賈逵用政治手段一一化解,曹丕對其感激不已,拜其為魏郡太守。後來賈逵受人牽連要被治罪,曹丕也予以赦免。

最後說曹植。

他沒事。

曹操當然不會殺他,即使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植也是安全的。

要說曹丕防範曹植、迫害其黨羽確有其事,但沒有到殺他的程度,這倒不是說曹丕對曹植有多深的感情,而是殺弟弟影響太壞,是公然挑戰人倫底線,這對於剛剛篡奪漢家江山,正要爭取民心的曹丕來說,是得不償失的蠢事。

曹丕稱帝后,曾專門下詔說,曹植是朕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朕對於天下人尚且能容忍,又何況是親弟弟呢?(就算曹植有錯),朕可以捨棄骨肉親情,但殺他是萬萬不能的(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而不誅)。

曹植雖然輸了,但他也是幸運的,曹操已經稱魏王、受九錫,禮制與天子相同(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離代漢自立就差拼多多最後一刀,誰接班誰就得砍下去,少不了背一個逆賊的罵名。

登基之後,還要面對劉備、孫權這兩個強敵,以曹植的水平,那畫面不敢看。

現在好了,他哥哥承擔了這一切,他可以在封地當一隻野鶴,無拘無束的飲酒,清清靜靜寫詩,為後人留下不朽的《洛神賦》。

魏武揮鞭(14)立嗣之爭——曹植和他的豬隊友們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公眾號“飛魚汛期”,原創不易,各位大大如覺得能看,請點選右下角“在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