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現在的人提起唐朝,總是念起唐朝昌盛的文化、繁榮的經濟、提起長安的先進、世界性的包容等等。但是這一切的繁榮所存在的基礎,是唐朝無與倫比的武德。

唐軍之強大,即使千年過去,依然躍然紙上。在長安城西北,有一座城門叫做安遠門,安遠門外,曾經立著大書法家虞世南手寫的碑文,上面提及“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這句話的的意思是從這裡出發到帝國的最西境安西都護府,都是唐朝的勢力範圍,唐人大可安心行走於其間,無需擔心任何安全問題。

總之對於盛唐來說帝國的疆域是沒有邊界的,歷代中原王朝無不依賴長城戍邊,而唐朝不修長城,巔峰時期唐朝有多達70萬匹戰馬,對於唐朝來說進攻一切遊牧民族就是最好的防禦。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唐之強悍

在唐朝的強盛之下,是一長串被粉碎的國家,而那些被滅掉的國家裡隨便拿出一個都是其他朝代的心腹大患。比如後世人口跟遼國相仿,位於朝鮮半島的高句麗。隋朝動員百萬大軍都無法消滅這個國家,但最終被唐朝一舉消滅。

比如位於北方空前強大的草原強權,號稱“控弦百萬,戎狄之盛,亙古未有。”的東突厥,還有與之並稱強國的西突厥。還有從東漢就存在,堅持了六百多年的百濟等等。

而這些國家全部在大唐的強悍之下化為烏有。唐朝人能戰,敢戰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從詩人的詩句中也可見一般,“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朝人所擁有的是一種極致的豪邁,這使得唐朝湧現出無數的名將。

除了開國時期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後續還有李靖、郭子儀、徐世績、薛仁貴等人。

其中薛仁貴的人生經歷最為傳奇,《舊唐書》曾這樣評價:仁貴驍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起於微末

薛仁貴因父親早逝,所以一直家境貧寒,以種田為業。在遷徙先祖墳墓時,他的妻子柳氏鼓舞他有能力就應該自己去闖蕩一番事業,如今太宗正親征遼東,何不去博一場功名,再為先祖遷葬,可以問心無愧。薛仁貴聽從了妻子的建議,隻身入行伍。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率軍親征高麗,然而兵力排程出了問題,使得朗將劉君邛被高麗軍圍困,形勢岌岌可危,薛仁貴單槍匹馬殺入重圍,救出朗將,並殺死數名高麗將官,迫使敵軍退兵,自此一役,仁貴顯名。

此後在征戰高麗的過程中,仁貴數次親自衝殺陣前,這位年輕小將引得唐太宗嘖嘖稱讚,並封為遊擊將軍。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到了永徽五年,唐高宗巡視萬年宮時,恰逢山洪爆發,然後守衛之人因為怕死,紛紛逃亡,唯有薛仁貴冒著生命之危,前來示警救駕,也被唐高宗看重。

高光時刻

由於薛仁貴救駕有功,加上作戰勇猛,屢屢被唐高宗重用。他的人生也隨著一次次戰功步入了高光時刻。

公元661年,回紇與唐交惡,唐高宗拜薛仁貴為將,並在臨行前設宴招待。為了考校薛仁貴的射箭技術,特意命人取五層鎧甲,讓薛仁貴射箭展示其射術,不曾想薛仁貴的射術精湛異常,一箭過去五層甲冑都被穿透。唐高宗大為驚喜,連連讚歎。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到回紇陣前,薛仁貴隨手搭弓三箭,就射死陣前三將,回紇眾將大驚,慌忙跪下請降。

薛仁貴順勢率軍掩殺,大敗回紇,薛將軍收兵之後,部族都傳唱著:

“將軍三箭定天山。”

唐高宗聽聞大勝的訊息更是大喜,連連封賞。後來公元666-668年,薛仁貴參與對於高麗的圍剿,並使得高麗亡國,後來還擔任了安東都護,負責管理高麗,不論在朝在野,一時之間薛仁貴戰無不勝的名號,響徹大唐。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人生低谷

然後不是所有的將軍都會一直打勝仗,薛仁貴也有打敗仗的時候,而這一敗就如同拿破崙的滑鐵盧一般,讓薛仁貴從人生的最頂峰,跌落到低谷。

公元670年,為了應對吐蕃復起,唐軍拜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領軍作戰。郭侍封乃名將之後,少年心氣不甘心受薛仁貴的統領,經常對薛仁貴的命令陽奉陰違。

大軍行至大非川之時,薛仁貴已經部署好了一切佈置。郭侍封只要固守即可,然後他不聽號令,貿然行軍,使得後軍大敗,糧草輜重都被吐蕃軍繳獲。薛仁貴領殘軍與數倍於己方的吐蕃軍作戰,終究不敵,而吐谷渾自此淪陷。

而經此一役,暴露薛仁貴在朝中根基尚淺,雖然受皇帝賞識,但一打敗仗就得背黑鍋,一下子被貶為平民。而且公元671年,高句麗遺民再度作亂,薛仁貴被重新啟用,又被新羅兵水戰埋伏被打敗,至此薛仁貴連平民都做不成了,被流放至象州。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68高齡掛帥出征

知道唐高宗封禪泰山,為了感念天地,特意大赦天下,薛仁貴才得以從偏僻的象州回到京城。

但此時的薛仁貴已經不是唐太宗身邊一襲白袍的小將,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將了。

然後他心中依然懷揣著大唐,儘管同僚不待見他,皇帝也只是把他當做戍邊的工具人,而且他還有可能面臨第三次失敗。但薛仁貴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的京城接受唐高宗的召見,再次征戰與東突厥。

這是薛仁貴的第二次復出,自從他兵敗大非川之後,他已經很久沒有打過勝仗了,而唐太宗那一代的名將也大都老去,滿朝文武竟無,有統率一軍而讓人放心的將軍。此時的唐高宗選擇了薛仁貴,薛仁貴也欣然領命。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此時薛仁貴已經68歲高齡,滿頭白髮,但依然不減壯志豪情,人生起起伏伏又如何,我自是那“三箭定天山”的英豪。

在代州前線,薛仁貴剛剛安定好軍隊內部事宜,探馬戰報隨即送來,東突厥叛軍二號首領阿史德元珍就在雲州前線領兵叫陣。薛仁貴審視一番地形與各方面情報後,選擇果斷出擊。阿史德元珍聽聞唐軍應陣,反而膽怯,隨即命手下將領前往兩軍陣前叫陣詢問來將何人。

薛仁貴手上報出了薛將軍名號後,聽聞薛仁貴領兵作戰,阿史德元珍不信認為薛仁貴依舊還在流放,來者應該是個唐軍鼠輩,借用薛仁貴的旗號。於是命令手下人開始作戰。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不曾想,來到陣前,薛仁貴一馬當先,並摘下頭盔,亮出了自己的真面目。敵軍阿史德元珍猝不及防,大驚,甚至差點要跌下馬來。

薛仁貴一直是他們部落的陰影,幾十年來唯有薛仁貴被流放的日子他們才能夠反過來壓制唐軍。

儘管內心是抗拒的,但是阿史德元珍依然不由自主地下了馬,突厥民族一直是一個頑強的民族,薛仁貴的威名足以讓阿史德元珍俯首稱臣。

他領著手下人畢恭畢敬地來到薛仁貴中軍帳前,單膝跪地,行臣子禮節,並表示臣服,並將自己統領的那部分軍隊後撤,表示對薛仁貴所率領的唐軍無意冒犯。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事後,阿史德元珍手下部族還質疑為何首領不跟唐軍作戰,而在薛仁貴的氣勢和謀略之下,阿史德元珍很清楚,不接受臣服就是死亡的結局。對於手下人,阿史德元珍只回答了三個字“我輸了。”

事實證明,阿史德元珍的判斷並沒有錯,東突厥叛軍中他並不是一把手,部族中仍舊有很大一部分執迷不悟的將官想要與薛仁貴的唐軍作戰。而在大唐第一名將薛仁貴的戰略排程之下,突厥軍大敗,四散而逃,除了阿史德元珍部外幾乎全軍覆沒。

此一役,唐軍俘虜突厥軍2萬餘人,3萬餘牛羊。

薛仁貴更是僅僅憑藉名號就戰勝了一部分敵人,無愧於大唐第一名將的稱號。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此戰過後薛仁貴的名聲傳遍塞外,史料有記載凡突厥軍遇到薛字旗號的唐軍,都避其鋒芒,甚至有些出現大規模逃跑的情形,不敢與其交戰。英雄早逝,薛仁貴維持的和平僅僅維持了兩年,從出征伊始到他走向生命最後的終點也僅僅只有兩年。

公元683年,因為舟車勞頓、抱病出徵加上塞外氣候條件惡劣。薛仁貴病重不治,終年70歲。

唐高宗感念其功德,特意追授薛仁貴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並專程派人護送薛將軍的靈柩回到了故鄉。

縱觀薛仁貴的一生,戎馬生涯幾乎佔據了他人生的全部,併成就大唐第一武將的傳奇。

大唐名將薛仁貴:68歲高齡掛帥出征,剛報出名號,敵軍:我輸了!

儘管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甚至經歷過不少敗仗,但是他依然為唐王朝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唐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他也成為了薛家的榜樣,他的子子孫孫都以忠勇聞名,甚至他堅勇無畏的精神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