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敬稱“閣下”“足下”的的由來

陛下、閣下和足下為什麼是競爭呢?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常用您來表示尊敬對方,而在書面語中我們則用閣下或者足下來表示。不太清楚來歷的朋友們還常常會誤以為這個詞是從西方國家翻譯來的,因為在不少的外交場合,閣下這個稱謂出現的頻率很高,但是閣下這個詞的確是咱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尊稱。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幾個尊稱的由來。

首先我們來說閣下,不少人可能認為這閣自然就是閣樓,其實不然。在不少古文當中提及的閣,其實是古人們為了防止開門之後門會自動閉合,於是用兩根粗棍子抵著門,這就是格子作用。而在不少古文中還有另一個字也讀格,這個寫法非常複雜,這個複雜點的格是指的小門,但是在人們的使用過程當中逐漸淘汰了複雜的寫法,也將這兩種意思慢慢的混用了起來,所以才有了人們口中說的規格。

古代敬稱“閣下”“足下”的的由來

一說漢朝有一個丞相叫做公孫弘,他為了招攬賢士,特意在都城建立了一個閒置館,將館的東門開啟,用格抵住,所以這位開館的宰相被稱為閣老,而一些賢士大才都會從東門進入這個賢士館,進門之前要在東門等候,東門一直被隔離著,所以就尊稱他們為閣下了,而陛下的由來就更為有趣了,陛下的弟子指的是宮殿下的臺階,所以其實這陛下並非指的是皇上,而是指皇上的近身,侍衛。蔡邕就曾用這麼一句話解釋過,謂之陛下者群臣於天子言,不敢只去天子,故乎在陛下者而告知。意思就是說群臣不敢直接的斥責天子,便讓身邊的人轉告身邊的人就是陛下,久而久之這個稱呼就變成了對皇帝的敬稱。

古代敬稱“閣下”“足下”的的由來

而足下這個稱呼是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個小故事。當時國局動盪,晉國的公子重耳被逼逃亡國外,19年顛沛流離,有時候在流亡的路上實在沒有食物可吃,只能吃野菜,重耳是位公子能忍受這頓頓吃野菜,可一連幾天沒有食慾,幾乎不進食。而他的隨從有一個叫介子推的,看到這種情形就不吭不響地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燉成了一鍋肉湯,端給重耳吃,重耳把肉吃完,把湯喝光之後就問介子推這荒郊野嶺的你是從哪弄來的? 介子推如實相告,重耳大為感動。

古代敬稱“閣下”“足下”的的由來

古代敬稱“閣下”“足下”的的由來

後來重耳成功的回到了晉國,當上了國君。就是咱們熟知的晉文公,這晉文公十分感恩當初逃難的時候跟隨他的人們通通都風尚有加,甚至還有不少人變本加厲向晉文公索取更高的嘉獎,而介子推這個時候看不慣了,於是對他的母親說,重耳之所以能成為國君是天意使然,加之其有能力,那些追隨者恬不知恥攬下功勞,我實在是不敢苟同。說罷他便和母親一起隱居了起來,而這邊金文公想起逃難石器的介子推準備封賞他的時候卻找不到人了,所以晉文公就瘋狂地尋找他,知道了他的隱居地之後,金文公多次派人勸說無果,於是他便下令放火燒山,金文公心想放火燒山,這樣一來介子推必然會逃出來。可是誰曾想介子推是一個十分倔強的人,抱著林中的一棵樹活活的被燒死了。金文公悲痛欲絕,為了介子推的絕叫痛哭不止,過後他便命人砍下了介子推火中抱著的那棵樹,讓鞋匠做成了一雙木鞋穿在腳上,就好像介子推永遠跟隨自己,永遠在自己的腳下。所以到了後來這足下就演變成了一種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