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強迫症——失控的大腦

1987年,心理學家Daniel M。 Wegner做了一個簡單卻令人震驚的實驗。

心理學家把志願者分為三個組,然後給他們播放關於白熊的影片,影片長約50分鐘,看完影片後,心理學家分別對3組志願者說:

-“你們要記得那頭白熊哦”

-“你們可能會喜歡上那頭白熊”

-“你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

一年之後,哪組志願者對心理學家說的話最有印象呢?結果竟然是被告知“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的一組。

強迫症——失控的大腦

由此可見,你本想忘記某事,卻向大腦發出了“記住它”的命令——抑制思考反而激活了思考。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試驗”,它告訴我們,對於事情,你越想忘記,反而“記得”越清楚。

對於這點,強迫症患者是深有體會的。

對於千變萬化的症狀,我們越害怕,越逃避,越告訴自己“不要想,不要想”,但是越告訴自己“不要想”反而想的越厲害,想的越痛苦。

1、強迫症的痛苦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以強迫觀念、強迫衝動或強迫行為等強迫症狀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

強迫症——失控的大腦

患者深知這些觀念、行為不合理、不必要,但卻無法控制或擺脫(如同“白熊實驗”),因而焦慮和痛苦。

通俗易懂地來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強迫觀念、強迫衝動或強迫行為三者的關係和進展,做了簡單的示意圖:

簡而言之,強迫行為是為緩解強迫觀念、強迫衝動帶來的痛苦而不得不為的行為習慣!

2、強迫症的原因

國家衛生計生委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2%,近年來統計資料提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

強迫症——失控的大腦

強迫症的病因複雜,多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徵,以及不了事件帶來的精神因素均有關係,尤其與患者的個性特點緊密相關。

1、遺傳因素

患者近親中的同病患率高於普通人群。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為5%~7%。雙生子調查結果也支援強迫症與遺傳有關。

2、性格特徵

1/3強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其特徵為拘謹、猶豫、節儉、謹慎細心、過分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於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

3、精神因素

據調查資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強迫症的誘發因素。

3、強迫症的表現

正常人有時候也會在想:門到底鎖上沒?水龍頭有沒有關上?

強迫症——失控的大腦

這不是強迫症!

要判斷一個人是強迫症,根據《精神病學》的標準,得需要時間和4 點特徵。

1、時間

必須在連續兩週中的大多數日子裡存在強迫症狀或強迫動作,或兩者並存。這些症狀引起痛苦或妨礙活動。

2、4個特徵

必須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維或衝動;

必須至少有一種思想或動作仍在被患者徒勞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對其他症狀加以抵制;

實施動作的想法本身應該是令人不愉快的(單純為緩解緊張或焦慮不視為這種意義上不愉快的);

想法、衝動、行為必須是令人不快一再出現。

4、如何擺脫這種痛苦

或許你還不知道,強迫症不是完美主義的產物,也不是普遍認為的潔癖、挑剔,而是一種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

約75%的強迫症患者還有焦慮障礙,50%-60%有重度焦慮障礙;15%-20%的強迫症患者還患有重度抑鬱障礙,約一半以上的強迫症患者有時會出現自殺想法,多達1/4的強迫症患者企圖自殺。

一旦確診為強迫症,採用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強迫症的發病與腦內多種神經遞質失衡有關,主要表現為5-羥色胺系統功能的紊亂。目前使用的抗強迫藥物都是抗抑鬱藥,其特點就在於能夠調節腦內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強迫症狀的作用。

心理治療

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例如,暴露治療)和森田療法等。

1、暴露治療:指讓患者逐漸地和反覆地暴露於引發強迫觀念、行為的事物面前,同時禁止患者採取強迫行為。透過反覆的暴露治療,患者的不適或焦慮情緒將逐漸消失,讓他們明白強迫行為並不是減輕焦慮、恐懼的唯一途徑。

2、森田療法:強調患者對症狀“接納客觀、為所當為”,在治療過程中,要求患者對症狀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面對現實,不強求改變。學會接受症狀,不予抵抗的同時,帶著症狀逐漸適應工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