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攀冰是什麼運動

說攀冰從攀巖運動發展而來,實際上並不準確。說攀冰從登山運動中獨立並發展至今,似乎也不準確。攀冰與攀巖的最明顯的區別,除了巖與冰這種媒介的區別外,應該就在於攀冰使用的裝備。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攀冰運動的發展歷史並不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攀冰運動的出現,是從戶外公司巴塔哥尼亞的創始人——伊馮·喬伊納德,製作出了第一副技術冰鎬開始的。在此之前,冰鎬一直是人們常見的形狀——T字形,木製直柄,像一把斧子。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這種古老的冰鎬如今被稱為“B型鎬”,B代表英語的Basic,也即“基礎的、基本的”之意。這類冰鎬通常有著較長的筆直手柄,可以扎入雪地中輔助平衡,也通常用於徒步登山、冰川行走及雪坡行走,而因此也被稱為行走鎬、長冰鎬。

而除此之外的冰鎬基本都被歸類為“T型鎬”,T是“Technical:技術的、專業的”的縮寫。它的典型特徵是有彎曲的手柄和向下彎曲的鎬尖,這樣的設計便於在平行於手柄的方向上抓握,更易於打鎬入冰,垂直於冰壁受力的的時候也更不易脫落。因此多用於攀登陡峭甚至垂直的冰壁,根據其用途也被設計為不同的樣子,以適應更多的應用場景如攀冰或阿式登山。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為應對不同地形而設計的冰鎬,需要應對的地形越陡峭,冰鎬的弧度也越誇張。

1967年,伊馮·喬伊納德在長期實踐中意識到了傳統冰鎬的弱點,於是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改進的版本,更小,更輕,鎬柄微微彎曲。這把冰鎬,就是現代技術冰鎬的雛形。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左為同時期的B鎬,右為喬伊納德裝置公司製作的改進冰鎬。

而冰爪的出現則可以追溯到16世紀,阿爾卑斯地區的獵人與牧羊人制作了一種腳底有四個釘子的裝置,用於在冰面上行走,這就是冰爪的雛形。

1908年,一位名叫奧斯卡·埃肯斯坦的工程師兼攀登愛好者設計了10齒冰爪;1913年,中尉崔默(Lieutenant Trémeau)讓10齒冰爪具有了調節長度的功能;1929年(又說1932年),勞倫特·格里戈(Laurent Grivel)又在10齒冰爪的基礎上,加入了兩個前齒,讓其擁有了應對陡峭冰面的能力,形成了如今使用的12齒冰爪。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古老的10齒冰爪。

12齒冰爪也稱全齒冰爪,是現代攀冰運動的標準裝備。如今又發展出了單前齒的11齒冰爪,單前齒為11齒冰爪提供了更高的精準度和靈活性,也因此適用於更特殊的技巧。12齒冰爪出現催生出了全新的攀冰技術。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12齒冰爪。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單前齒冰爪,更適合幹攀或混合攀登。

在10齒冰爪的年代,登山家們往往使用法式技巧。法式技巧的要領是雙手握鎬側對冰壁,兩點固定,一點移動。這種技術只適用於較平緩的冰坡,一旦角度超過40度,由於沒有前齒,登山者很難站立在陡峭的冰面上。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法式技術。

隨著前齒的出現,德式技巧應運而生。德式技巧便是今天大多數攀冰者所使用的技巧,雙手各持一支冰鎬,面對冰壁,將前齒踢入冰面固定,三點固定,一點移動。德式技巧的出現幫助登山家們克服了更陡峭的冰壁,推動登山運動進入了更快速、更陡峭的時代。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要說攀冰與攀巖最顯著的區別,這兩樣裝備應該是最明顯的特徵。除此以外,攀巖與攀冰使用的大多數人身裝備,基本一致。另外一個有區別的地方,是攀冰設定保護所使用的工具。

以運動攀巖為例,攀巖的保護點通常是用膨脹螺絲打進岩石中的永久保護點,只要螺絲和掛片沒有生鏽或經受人為破壞,幾乎不需要考慮其失效的可能性。而冰則不是一種穩定的媒介,隨著氣溫升高,冰會融化,因此在冰上設定保護點的冰錐需要攀冰者隨身攜帶,並沿途設定。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為了應對不同厚度的冰壁,冰錐往往有不同的長度可供選擇。

另外,由於冰的物理屬性,它很難承受長距離的衝墜,在領攀一段沒有人攀登過的冰面時,攀登者需要沿路設定保護,而當攀登者在高於保護點的位置脫落時,會先經歷一段自由落體,在低於保護點的位置才會感受到來自繩索的拉力,因此會墜落一段距離。

長距離衝墜會大大增加保護點失效的風險,攀冰也因此比攀巖具有更高的危險性。而攀冰的樂趣有很大的一部分在於判斷冰況以及風險係數,簡言之,心理遊戲。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儘管看起來與攀巖高度相似,攀冰的運動體驗與攀巖卻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攀巖的過程中,指尖與腳尖的觸感是大腦主要需要判斷的資訊,不同形狀的支點,不同巖質的摩擦力,不同的佈局和動作讓攀巖更強調身體的能力,即對於身體的控制和運用。

而攀冰的觸感則來自於鎬尖和爪尖,鎬尖爪尖是否深入冰面,是否穩固,攀登者需要透過冰鎬與冰爪的震動以及受力的反饋來判斷自己現在的處境是否安全。並且攀冰的動作相比攀巖略顯單一,冰鎬可以幫助攀登者在冰面上人工製造抓握點,而冰爪則製造穩固的立足點。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這並不是說攀冰在技術和體能上比攀巖更簡單要求更低,也許你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攀冰WI5-WI6所需要的身體能力大概對應攀巖的5。10。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嚴格,攀冰運動中應對仰角地形的“Figure 4”和“Figure 9”便需要極強的手臂力量,有時甚至需要單臂引體,而5。10的攀巖線路中甚至很少見到需要引體向上的動作。

攀冰有一套自己的技術體系和知識系統。如何揮鎬可以讓鎬尖更高效的扎進冰面,如何踢冰可以讓爪尖在冰面中更穩固,都需要反覆的訓練與打磨。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Figure 4。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Figure 9,仔細觀察,你知道區別在哪兒嗎?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幹攀與混合攀登

不過既然攀巖與攀冰如此相似,為什麼不把它們結合一下呢?

幹攀(Dry Tooling)便誕生了,它看起來像攀冰,卻是在巖壁上進行,簡單的說,是用冰鎬代替手與岩石接觸,並不需要打鎬入石,而是充分的利用岩石的自然結構如裂縫、孔洞或凸起邊緣,採用用鉤掛和扭轉等技巧來進行攀登。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這種技巧廣泛應用於如今的阿式登山,在長時間應對陡峭的垂直地形,無法穿脫冰爪的情況下,攀登者會選擇使用幹攀技巧來應對岩石地形。

在攀冰中,人們往往用“WI+數字”或“AI+數字”來表示其攀登難度,WI是英語Water Ice(水冰)的縮寫,AI則代表Alpine Ice(高山冰),數字越大線路難度越高。

而幹攀難度等級系統用Dry Tooling的首字母D表示,目前的最高難度為D16,一條名為“Storm Giant(風暴巨人)”的路線。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風暴巨人(Storm Giant)D16。

雖然是在巖壁上進行,幹攀運動卻不能在攀巖線路上進行,而需要單獨開發幹攀線路。這是由於鎬尖與爪尖會對巖壁造成一定損傷,而如果長期在攀巖線路上進行會改變巖壁的結構,因此幹攀的開線與攀爬準則中均說明不可與攀巖線路混用。

幹攀在如今的阿式登山運動中運用廣泛,當攀登者面對連續的冰面後突然進入岩石地形時,由於追求高效或單純的無法穿脫冰爪,攀登者們往往會使用幹攀技巧來應對岩石地形。而在高山的複雜環境中,冰與巖往往混雜交替出現,這便催生出了另一種新的概念——混合攀登(Mix Climbing)。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混合攀登與幹攀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幹攀應對的是純岩石地形,而混合攀登則要應對的地形更復雜:純冰面、純岩石、冰岩混合、雪巖混合。通常在巖質破碎的高山環境下,混合攀登地形更常見,因此,混合攀登的等級係數“M”更常見於登山線路的難度定級中,而非坐落在市郊的某個巖場中。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攀冰世界盃

在競技攀巖運動逐漸普及的今天,很多人也許聽說過攀巖世界盃,但有多少人知道,攀冰也有世界盃?

攀冰世界盃與攀巖世界盃的賽制類似,每年在世界各地設定分站賽,由舉辦地向國際攀登聯合會UIAA進行申請,透過UIAA對其舉辦賽事的資格條件進行稽核後方可舉辦。攀冰世界盃的比賽可以分為兩個專案,先鋒攀登和速度攀登。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雖然名叫攀冰世界盃,然而先鋒攀冰的比賽是以幹攀的形式進行角逐,所以有些人乾脆稱之為幹攀世界盃。

如果你看到攀冰世界盃的比賽場地,一瞬間你可能會覺得有些恍惚。我不是來看攀冰的嗎?怎麼好像進了攀巖的賽場?那些吊著的大箱子又是什麼玩意兒?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這時候請不要陷入不停的自我懷疑,這就是攀冰世界盃的比賽場地,攀冰比賽使用的場地與競技攀巖非常相似,人造的聚合物牆體、人造的支點、人工設定的路線。

攀冰比賽使用的是特製的支點,既不是攀巖用的支點,也不是雕刻的冰面。攀冰比賽所使用的支點比巖點更堅硬,並且設定巧妙,一旦發力方向稍有變化鎬尖便會脫鉤。

並且攀冰在造型設計上多出了一個特殊的設計——吊箱,這種道具通常可以旋轉擺盪,可用於提升線路的難度,也可以作為相隔較遠支點間的連線。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在比賽的過程中,選手可以將腳下的冰爪任意的踢在牆面上以穩定重心,但冰鎬只能落在規定的支點上,這要求運動員按照定線員的設計攀爬線路,也要求運動員能夠自如控制身體做出需要的動作。不過,不同於自然冰壁的攀登,運動員不需要揮鎬,而是隻需要進行鉤掛。

不過另一項比賽確實是在冰面上進行,這便是速度攀冰。也許你會認為這樣一種運動,比速度沒什麼可比性,快也快不到哪去。

然而運動員們的成績會讓你大跌眼鏡,在UIAA的速度賽中,賽道高度通常為12-15米,兩人一組勝者晉級。在這樣的高度下,高水平的男子選手可以在7-10秒內完成攀登。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真的沒快放。

速度攀冰使用一套與速度攀巖一致的計時系統,選手將進行頂繩攀登,出發時腳踩壓力感受器,結束時用冰鎬或手拍擊計時器結束,用時最短者獲勝。而攀登的冰壁則通常為人工澆築的冰面,因此往往幾輪下來,冰壁上會變得坑坑窪窪。

雖然在UIAA的官方手冊中,存在一個比賽專案叫做”Bouldering“,類似於攀巖比賽中的攀石專案,但實際上這一專案非常少見,與攀巖規則類似,選手將通過幾條不同的線路的完成率來角逐勝負。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攀冰為什麼沒入奧?

2018年,UIAA就曾表示,將致力於讓攀冰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比賽專案,不過顯而易見,他們並沒有成功。

至於具體為什麼攀冰至今沒有成為奧運專案,官方沒有明確的答覆,不過從這項運動及其從事者本身,我們可以推測一二。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1。 小眾

與攀巖群體相同,攀冰群體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屬於亞文化群體,兩項運動的群體中小部分交叉,並且在小眾程度上,攀冰比起攀巖有過之無不及。

在國外,攀登運動發達的地區如阿爾卑斯和阿拉斯加,攀冰愛好者的人數也不及攀巖。而在國內,攀冰運動的發展也仍處於起步階段,不僅在網上很難搜尋到攀冰相關的內容,在生活中甚至很少見到從事攀冰運動的人。冰場上大多是用著租賃裝備學習揮鎬踢冰的新人,在冰壁上來去自如身影寥寥無幾。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攀冰運動的小眾有多種原因造成,首先是其作為一項運動的風險性。同樣作為極限運動的攀巖,其愛好者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無法接受攀冰運動的風險性——尖利的工具,嚴禁衝墜的法則,這些字眼無不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可以說,攀冰是一項真正的勇者運動。

而國際奧委會對於入選運動專案的要求中,其中一條就是運動本身需要有一定基數的從事人員和觀眾群體,競技攀巖尚且只是勉強進入了奧運會,受眾群體更小的攀冰,入奧之路又怎能容易。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2。 比賽形式

攀冰運動的比賽形式可能成為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

儘管UIAA舉辦的賽事叫做“攀冰世界盃”,並且也選在冰天雪地的地區和時節進行,然而其先鋒攀登的比賽形式卻與傳統的攀冰有很大區別,攀登者既不需要揮鎬入冰,也不需要判斷冰面的質量和安全性,而這兩點卻又是攀冰運動的主要特徵。

在攀冰比賽的兩個專案中,速度攀冰需要在冰面上進行,因此需要在冬季的環境下澆築人工冰面。然而在攀登人士中,無論是攀巖還是攀冰,速度專案本身都極具爭議。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速度攀巖。圖片來源:IFSC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將速度賽與難度和攀石專案合併進行就曾引發許多運動員的強烈不滿,許多知名攀巖者認為這是一種變質的攀登運動,失去了選手本身對於線路的判斷和問題解決的攀巖運動已經脫離了攀登運動的本質。

而如果脫離速度專案,先鋒攀登專案由於主要在人造材料上進行,因此實際上可以脫離冰面以及寒冷的環境。幹攀運動本身也並不被季節和天氣所侷限,既然不是冬季限定專案,那又何必一定要進入冬奧會呢?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3。競技性

在運動本身的競技性上,攀冰世界盃選擇了幹攀這種比賽形式是有道理的。

一方面是方便賽事組織方對賽道進行標準量化,另一方面,幹攀由於不能很好的將冰鎬固定在牆上,其要求冰鎬的發力方向高度精確,這也就要求運動員需要有足夠的身體能力來應用相應的動作和技巧。因此作為一項運動,幹攀比攀冰更適合作為比賽專案。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而如果論攀冰運動本身的競技性,則要稍差一些,攀冰運動的技巧主要體現在打鎬踢冰等基礎技術上,而如果真的在冰壁上進行,前一名選手用打鎬踢冰完成線路後,在冰壁上留下的孔洞和痕跡則剛好為下一名選手提供了鉤掛的空間,這就導致在同一套動作序列下,兩人面對的卻是不同的冰況和技巧,這種難以量化的特徵也讓攀冰成為了難以舉辦賽事的專案之一。

並且,在攀冰運動中,技巧與身體能力僅佔據了綜合能力的1/3,經驗與判斷以及心理控制則佔據了一大部分。攀登者需要知道在什麼樣的天氣條件下、什麼樣、發出哪種聲音的冰是穩定且安全的;冰面能否承受中強度的衝墜;在什麼情況下衝墜是安全的,什麼情況下是致命的。。。

同為冰雪運動,攀冰為何不是冬奧會專案!

因此攀冰更像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探險類活動,而非一項單純比拼技術與體能的運動,畢竟百米衝刺的時候你不需要擔心自己是否會摔死。

不過沒有進入奧運會,並不說明攀冰是一項不好的運動。相反,攀冰充滿了探險運動的魅力,並且,在冰天雪地的冰壁上與自然共舞,想想都覺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如今正值冬奧會,冰季也進入尾聲,既然在電視上看不到這項充滿魅力的運動,不如走出家門擁抱寒冬,抓緊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下攀冰的快樂吧,再等就要等下一個冰季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