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厲害了!5cm的巨大腸息肉,不用開腹就能切除!

【來源:北京市衛健委_基層動態】

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近日完成一例內鏡下乙狀結腸巨大息肉切除術,再次重新整理內鏡下治療新高度。

66歲的趙先生近1年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伴大便不成形的情況,起初以為是飲食不當所致,一直未在意。因症狀持續不緩解,趙先生就診於我院消化內科門診,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接受了一次結腸鏡檢查。誰曾想,腸鏡剛進去就發現乙狀結腸有一處巨大隆起型息肉樣病變,呈菜花狀,佔據腸腔2/3,大小約5。0×5。0cm。在染色內鏡NBI的觀察下,醫生髮現息肉表面部分微血管及腺管欠規則,不除外區域性癌變,建議完善超聲腸鏡檢查明確病變深度,決定下一步處理方案。

趙先生住進了消化內科病房,對他而言,選擇一個合適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是內鏡下治療還是外科手術?內鏡下治療是最理想的選擇,不僅創傷小、花費低,而且能夠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器官及功能,是一種超級微創的治療方式。但趙先生這處結腸病變較大,且不除外惡性腫瘤,能否進行內鏡下治療,需要依靠超聲內鏡的評估及病理檢查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接下來,消化內科主任程豔麗為患者進行了超聲腸鏡檢查,結果提示病變部位呈中低迴聲,起源於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及漿膜層完整,病理提示為腺瘤,可以實施內鏡下微創治療。

但對於5。0×5。0cm的巨大息肉,即使進行內鏡下治療依然存在一些困難:

1。視野差,由於息肉佔據管腔2/3,術中可暴露視野極小,手術難度較大;

2。控鏡難,息肉位於乙狀結腸,乙狀結腸遊離度大,對術中控制鏡身有難度;

3。技術難,腸壁較薄,息肉切除過程中稍有不慎,極易發生出血、穿孔等併發症。

為保證手術中患者的安全,程豔麗經過縝密分析,決定為其實施內鏡下分片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即在內鏡下將病變黏膜分塊切除,是一種結合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和內鏡黏膜下注射術發展而來的治療方法。在確定治療方式後,患者在無痛全麻下接受EPMR治療。程豔麗小心定位、注射、佈線,一步步將病變徹底切除,並給予組織夾封閉創面,手術獲得成功。術後病理顯示絨毛管狀腺瘤,這是一種結腸腺瘤型息肉的病理型別,極易發生惡變,切除後可預防結腸癌的發生。

趙先生的結腸巨大息肉順利切除,術後恢復順利,離院前他親自向程主任及消化內科的醫護人員們道謝,感謝程主任精湛的醫術,感謝醫護團隊的精心護理。

據相關研究發現,超過90%的結腸癌由結腸腺瘤性息肉轉變而來,小息肉→大息肉→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個體差異不同進展速度存在差異,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因此,只要及時進行結腸鏡的篩查,是可以預防結腸癌發生的。隨著內鏡下治療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內鏡下粘膜切除術及內鏡粘膜下剝離術已成為巨大消化道息肉的優選治療方式,這一技術的開展,為患者提供了內鏡微創治療的選擇,免除了外科手術之苦。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始終秉承“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幫患者之所需,竭盡全力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