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放手並不意味著弱勢,包容恰恰是因為內心足夠強大。

作者:鄭鼎鼎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原創首發

01

嚴格的控制背後

藏著滿溢的焦慮

如果,媽媽在家裡放了6個時鐘為了安排你的生活,你會感覺如何?

無論在做什麼,都不停地聽到媽媽說著時間還剩多少。。。

妮妮媽就是這樣一位

“時間控”

她在家裡各個位置都放了一個時鐘,但她的目的並非出於自律,而是為了

分秒必爭地控制女兒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女兒的生活被切割成細緻到“分鐘”算的“時間塊”。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必須嚴格按她的規定來。

否則,就不厭其煩地提醒,或採取一些強硬手段。

但即使如此細緻,妮妮媽還認為女兒患有多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且情緒容易暴躁,在學習上存在很大的障礙。

已然心力交瘁的妮妮媽,選擇向專家求救。

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夠好好地學習!”

瞭解完情況後,專家便展開就近觀察,不料卻發現截然不同的真相。

事實上,妮妮根本沒毛病,醫生診斷書上分明寫著:

反應控制力和注意力未見異常!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相反,妮妮不僅想象力豐富,還擁有不錯的定性。光靠一盒橡皮泥,就能自娛自樂一下午。

顯然問題來源不在於孩子,而是媽媽。

原來,妮妮媽37歲才懷孕,期間由於身體原因還用過藥物,所以她總擔心孩子先天不足。

在這種擔憂下,她把養育的力氣都花在了“規劃孩子”上,企圖將女兒打造成學霸,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可明明是媽媽的情緒問題,孩子身上又怎會有答案?

執迷

錯誤的解題思路

只會得到糟糕的結果,最終只能慘淡收場。

南通虎媽被撤監護權事件,就是這樣一起悲劇。

單親媽媽李平非常重視女兒的教育,從小就給女兒定下

“考進全國前三或前五大學”

的目標。

為此,她在女兒上四年級時,就鉚足了勁“發功”。

最初,只是佈置些課外作業,達不到預期就輕微體罰。

但隨著時間推移,情節愈演愈烈。

12

歲的女兒學大學英語,做成人高考的試卷。

女兒表現不好,就不給飯吃,或者肆意實施暴行。

今年1月,因沒完成試卷測試,李平用指甲抓傷女兒的臉;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3月,因未完成“提升作業”,李平用鍋鏟燙傷女兒的手背;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4月,再次因為“提升作業”,李平又抄起鍋鏟燙傷女兒的臉頰;

實在看不下去的外婆,在屢勸無效後,直接將李平告到法院,這才解救了身心受創的外孫女。

在法庭上,李平依舊哽咽地哀求母親:

你行行好,不要任性地去爭取撫養權。孩子的教育需要錢的支撐,需要把孩子培養到一定的地步,才有好的未來。”

你說李平不愛女兒嗎?顯然不是。

她一意孤行,只是希望為女兒爭取一個好未來。

她以為幼時吃苦等於吃補,她滿心憂慮的是女兒的將來,卻不明白:

現在都過不好,何談將來

口口聲聲是愛,但給的全都是傷害。

若父母執意用畸形的愛畫地為牢,沒有一個孩子能完好逃出生天。

02

與焦慮型父母相對應的

空心人孩子”

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才滿意)?”

你是媽媽生

,是媽媽養的,你不可以有這

樣的

想法。”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這段令人觸目驚心的對話,出自臺劇《媽媽的遙控器》。

小偉是個初三生,雖然成績不佳,但陽光開朗,且極具繪畫天賦。

但在小偉媽媽看來,除了學習成績,其他一切毫無價值。

可無論她怎麼說,小偉就是不聽管教。

不僅頻頻缺席補習班,甚至還為了與狐朋狗友一起畢業旅行,偽造成績單。

面對“脫軌”的兒子,小偉媽媽憤怒至極。

她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將一切導回正軌。

就在這時,她獲得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操控兒子的時間。

從此,只要小偉不按媽媽的意思來,便會

不斷徘徊在同一個時間裡,受困在同一件事情上

解除“重複”的唯一辦法:聽媽媽的話!

為了讓人生繼續向前走的,小偉只能壓抑自己,當媽媽的“乖小孩”。

可媽媽並沒有就此滿足,在她看來,兒子的人際關係也是“重災區”。

因此,她用遙控器刪掉小偉與喜歡的女孩、朋友及老師的相處時光。

失去生活中所有的光後,小偉對世間再無留戀,義無反顧地自殺。

但無論是用多麼慘烈的辦法,媽媽總能用遙控器“搶救”回兒子。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人生沒有一丁點自主權,小偉徹底淪為媽媽的傀儡,變成一具行屍走肉。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小偉媽媽步步緊逼,自以為“為兒子好”,實則是一點一滴抹殺了對方。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只能精神死亡。”

許多父母不明白:為何自己付出所有,卻換來孩子的怨恨?

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等孩子的感恩,殊不知孩子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

就像泰劇《社交網路》中的小水母女。

為了預防不良因素對女兒的傷害,水媽採取一系列激烈措施:

不允許女兒獨自外出,要求女兒

每隔一小時彙報動態

趁女兒不在家

砸開門鎖

,擅自扔掉對方養的寵物;

偷看女兒的手機,買通女兒閨蜜,

監視女兒的朋友圈動態。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直到某天,小水不堪重壓、離家出走。

水媽瘋了般找女兒,最終在學校練舞房發現女兒。

站在門外,看著女兒賣力舞動的身姿,及臉上自然流露的笑容,水媽終於想開。

她第一次誇女兒跳舞很美,第一次在女兒面前抽菸,第一次袒露自己的恐懼:

對不起,我第一次當媽媽,特別害怕沒做好,所以有點用力過度。”

令她沒想到的是,她的坦白竟然換來了女兒的第一個擁抱。

當父母放下權威,拾起尊重和理解,“愛”才會被看見。

放手並不意味著弱勢,包容恰恰是因為內心足夠強大。

放下控制與焦慮,才能架起親子間有效溝通的橋樑,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

03

學會放下焦慮

看到孩子的優點

撒貝南曾在節目中,吐槽妻子帶娃太“糙”。

無論是孩子摔倒,還是啃家裡的拖鞋,她都不緊不慢,覺得沒什麼。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但事實上,媽媽“心寬”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心態平和的媽媽不會凌駕於孩子之上,而是給孩子更多守望與力量。

2020年6月,13歲男孩鍾美美靠模仿老師的影片,一夜爆火。

他渾然天成的表演,不僅征服了廣大網友,導演苗九齡更是直誇其天才。

除了表演天賦佳外,鍾美美的學習成績更是數一數二。

不少家長好奇:如此有才氣的孩子,是怎麼養出來的?

鍾姥姥表示:是被一個被神經大條的“小公主”養大的。

在姥姥看來,鍾媽媽心性單純,還有點佛系。

她從不過多幹涉孩子的,孩子反而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甚至時常反過來照顧媽媽。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幼時,鍾美美不愛玩“男孩子的遊戲”,反而喜歡宅家追古裝劇,偷穿姥姥的高跟鞋,或把絲巾和被單披在身上。

姥姥有點擔心孩子缺乏男子氣概,但媽媽卻覺得有趣。

鍾美美走紅後,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聲音,各路邀約也紛紛找上門。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對此,鍾媽媽一直表現得很淡定,既不貪婪,也不武斷,更不專制。

“只要學習不下降,興趣愛好方面我是不加以制止的。”

至於廣告邀約,她則會與兒子一起商量著選擇。

“正能量、有益的、時間合適的,不失為鍛鍊孩子的好機會。”

但她也明確告訴兒子:

這個家不需要你掙錢來養,你目前最重要的是學業!

媽媽家裡擺6個鐘,“按分鐘”監視7歲女兒生活:被遙控的孩子,太窒息!

對鍾媽媽來說,寬鬆是建立在原則分明的前提下。

所以,當鍾美美對百萬簽約金心動時,她毫不猶豫點醒對方:

“給你點錢,你就被迷惑了?不能被錢矇住雙眼!”

得益於鍾媽媽這一系列張弛有度的做法,鍾美美自己也想明白了,甚至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

如果學習好了將來不僅僅是一百萬,可能是一千萬,一億。”

不難想象,倘若鍾媽媽一開始採取的是強硬手段,那結果極有可能事與願違。

正是因為,她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鍾美美才能自己成長、自由生長,從而變成真正有擔當且有深度的“小男子漢”。

有人說,孩子生來便有智慧,而信任和理解便是一把鑰匙。

當你試著放手,試著相信孩子,你將發現:孩子遠比你想象中更出色。

正如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中說:

“當孩子獲得愛和尊重的時候,就會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來創造,並健全自我。”

04

董明珠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兒子12歲那年,曾開口要求媽媽:送他返校。

結果不僅遭拒,甚至被反要求,自行乘坐飛機返程。

並不是董明珠不心疼兒子,也不是她鐵石心腸。

儘管內心充滿煎熬,但她明白:

事事包辦不是愛而是害,真正愛孩子應該教他獨立。

于丹也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所以,孩子言聽計從不值得高興,他能獨當一面才值得驕傲;

孩子事事苛求完美不值得自得,他能找到真正的熱愛才值得沸騰;

將孩子緊緊攥在手裡也不值得驕傲,讓他自由翱翔才是真的偉大;

因此,父母該謹記:

比起否定,孩子更需要肯定與鼓勵;

比起命令,孩子更想要尊重與建議;

比起包辦,孩子更渴望獨立與成長。

而一切,只需要我們“少做一步”。

END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歲家庭教育新知識,是媽媽的教育筆記,是爸爸的帶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長能量站。轉載請聯絡爸媽研究所。作者:鄭鼎鼎。

部分配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本期編輯: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