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成就一個孩子,絕不能撒手不管,而必須默默耕耘。

——鹿媽

◆ ◆

作者 | 李核桃

雙減實施一段時間了,孩子們有什麼變化?

我有個當班主任十幾年的朋友說:

“原來水平差不多的同學,現在已經拉開了差距。這時候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區別了。”

原因很簡單: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同樣的教材,這證明外部教育環境是一樣的。

唯獨不一樣的,是千差萬別的家庭教育。

優秀的孩子,無論外部環境怎樣改變,他始終保持著骨子裡的自覺和清醒。

而大多數普通孩子,更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政策一變,就隨波逐流了。

新政來了後,才知道誰在混日子。

潮水褪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把“雙減”等同於“快樂教育”

孩子未來要吃大虧

抖音上看到一個孩子在玩手機。

他躺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隨著遊戲場景的變化玩得搖頭晃腦的,看起來快樂極了。

更快樂的是家長對這一幕的態度:

“感謝雙減政策,不然哪有機會玩手機啊!這技術應該來說還算可以吧!”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雙減讓教育更公平了,的確值得感謝,但不該放任孩子玩手機啊!

共青團中央曾這樣解讀雙減:

“如果認為雙減之後,孩子放養、父母放飛,那就錯了。最近幾年,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檔案,鮮明指示了未來的人才是什麼樣的。

打比方說,未來不是不讓射手射箭了,而是換了一個更遠的靶子,更考驗選手。”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放養孩子的弊端,幾年後就能明顯看出來。

北大教授丁延慶的女兒,曾經奉行完全放養式教育,暑假就讓她玩、玩、玩。

天天玩得收不住心的孩子,連暑假作業也不做,游泳課也不願意上。

“不學就不學唄”,他和愛人都不著急。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完全“聽之任之”幾年後,弊端出來了。

女兒的數學成績經常倒數第一,每次輔導作業他都很頭疼。

更嚴重的是,因為從小沒被約束過,她上課經常不守規矩,很調皮,經常被罰站,同學們都開始給她起外號了。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老師經常給丁教授發語音說,女兒上課跟不上、學習習慣不好等,他經常焦慮得睡不著覺。

直到參加了家長會、看到其他孩子的知識、見識,他才意識到自己錯得離譜。

我們大意了。

”他非常遺憾地說。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凡是讓人快樂的教育,也會讓人後悔,尤其是雙減之後。

表面上看,孩子空閒時間增多了。

可實際上,你家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時,別人家孩子在打網球、學舞蹈、學樂器,甚至在讀書、背古詩。

同樣的時間,收穫不同的成長。

有網友這樣評價雙減:

“雙減,一減不優秀的學生,二減不重視的家長,本質就是篩選。

上選人才為國家奉獻,下選勞動力為國家添磚。至於誰是人才、誰是勞動力,沒有人說。”

所以,別再把雙減等同於快樂教育了!

9年後初中畢業、12年後高中畢業,小時候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孩子,差距將越來越大。

誰再放養孩子,誰的孩子就要吃大虧!

雙減後

拼的是父母的認知、規劃、監督

前不久,新學期月考成績出來了,我看到兩份截然不同的考卷。

一份考卷來自於老師的吐槽,他們班語文成績如下:

12分、38分、46分、42分、54分……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老師無奈地說:“

雙減之後,家長們慶幸不用再輔導了,孩子各自為戰,結果一次月考就這樣了。

照這樣下去,他覺得以後當老師會更難。

這個影片下面的評論裡,我看到另一份考卷:語文99分。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這是一張三年級自測卷。

雙減後學校不考試了,家長就監督著孩子在家“自我檢測”。

家長還說:三年級難度增加了,對孩子的學習更不能放鬆,反而加強了對孩子的監督,孩子這才有了不錯的成績。

果然應了那句話:

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家長辛苦的付出。

雙減的目的雖然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並沒有減少父母的監督力度。

恰恰相反,孩子空閒時間增多了,更考驗父母對空閒時間的支配智慧。

網上看到一個影片,小學生放學後沒有作業了,爸爸就培孩子玩遊戲,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反應力、思維能力。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有遠見的家長,不為“不用輔導作業”而竊喜,而是真正參與到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中來。

既培養了孩子的綜合能力,也在高質量陪伴中建立起友好和諧的親子關係。

這不比一邊任由孩子玩手機、一邊又對孩子大呼小叫不學習強太多了嗎?

教育部官網上有這麼一段話:

“它(雙減)更要考驗父母的擔當。

優秀的父母不在於學歷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於是否有責任意識。

陪伴是責任,養育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人生負責。”

如果說雙減之前,教育孩子靠給培訓班砸錢,拼的是家長的“硬體”。

那麼雙減之後,更拼父母的認知、規劃、監督,拼的是家長的“軟實力”,更考驗家長的擔當。

“雙減”後

課堂之外,才是孩子真正的分水嶺

前幾天,電影《長津湖》票房升至中國影史票房榜第四、全球票房榜年度第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裡竟然有胡軍13歲的兒子康康一份功勞。

康康是個軍事迷,從小喜歡研究飛機、坦克、子彈之類。

胡軍拿到長津湖劇本時,讓康康看了看。

沒想到康康提了許多建議:子彈型號應該怎樣,多少號的子彈能打透什麼型號的坦克等,編了一個很長的簡訊。

劇組開會時胡軍讀了兒子的簡訊,劇組軍事專家連誇康康專業,導演徐克也趕緊著人改劇本,這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長津湖》。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才13歲的康康,在軍事方面的認知就不亞於成年編劇了。

優秀的背後,離不開父母對孩子興趣愛好的支援。

胡軍曾說過:“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決定他以後的生活目標。”

認為孩子未來生活的幸福、內心的健康、自我的建立,都在於找到喜歡的行業,擁有“滾動式的幸福感”。

所以寧可孩子不考第一,也要擁有課堂外的興趣。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雙減之後,決定孩子命運的,不再只有一紙考卷了。

未來的人才不只有“高考狀元”,還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狀元。

這就意味著:以後孩子的努力方向,不止課堂之內的卷面分數,還有課堂之外活生色香的現實分數。

否則即使千辛萬苦考進名校,依然活得渾渾噩噩,像“985名校廢物”一樣,陷入抑鬱。

比如來自武漢大學的丫丫。

她沒有自己喜歡的事,也不太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看別人在做什麼,然後自己就一定要做,並且覺得一定要做得比別人好才行。

如果做不好,她就會對自己很不滿,心理很不健康。

對於未來,她也沒有很明確的規劃,投簡歷時只敢投不限專業或者管培生之類的工作,感覺自己在就業市場上沒有什麼優勢,很自卑。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從前的教育,培養的是考試型人才、功利性人才。

分數雖然提上去了,代價卻巨大,孩子動不動就抑鬱、自殺,心理脆弱,高分低能。

雙減後的教育,培養的是複合型人才。

除了分數,還考驗孩子的體能、特長、審美、心理健康、動手能力等。

多元評估,既要高分也要高能。

“雙減”第一次月考後,兩張試卷刷屏:不想耽誤孩子,父母要狠抓這3個關鍵

所以未來家長的使命,應如教育部所倡導的那樣:

充當孩子的心理營養師、學習引領師、人生指導師、習慣監督師、興趣合夥人。

將視野拓寬到課堂之外,陪他閱讀豐富內心,陪他運動強健體魄,帶他看展培養審美,帶他旅遊見世面,帶他體驗各行各業瞭解生活百態……

“雙減”後,課堂之外,才是孩子真正的分水嶺。

多元化的培養,才能收穫各方面能力都不錯的孩子。

未來人才,究竟是什麼樣的?

全國政協委員唐江澎說: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雙減,就是給這樣的人才創造條件。

中國的教育,真的變天了!

家長也該改變教育理念了!

雖然孩子仍需要繼續努力,但父母更要全面參與。

不想毀掉孩子,千萬別讓他放任自流,更別把他完全拜託給學校、老師。

父母一定要抓住這3個關鍵:提高認知、認真規劃、嚴格監督。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吃到政策的“紅利”,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

親愛的,今天為你推薦一個寶藏公眾號

都說女孩是媽媽的小棉襖,

那麼家裡有個男孩,就是媽媽的鎧甲。

想知道養男孩與養女孩有哪些不同?

想讓男孩不皮不吼,有規有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