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代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又有何不同?

劇中常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王等爵位的描寫。許多人對這件事都傻傻的分不清楚,總是搞不清楚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清代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王究竟有何不同?

清代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又有何不同?

首先,我們談談清朝的貴族制度。清代的爵位主要分為三類:宗室爵位、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王子,郡王,貝勒,貝子,鐵帽王,都是屬於宗族爵位的。家族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族,也就是所謂的宗親。教皇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每一個都是最高的。在這些人中,最大的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都是皇帝的兄弟或皇子,其他人一般都沒有這樣的榮譽。和碩親王年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世子年俸銀六千兩,祿米六千斛,待遇優厚。

清代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又有何不同?

王儲以下為多羅郡王(或稱郡王),通常由王儲的子侄擔任。因為清王朝王爵並非世襲罔替,親王的嫡子只能被封為郡王,子嗣是貝勒(多羅貝勒),子嗣是貝勒(固山貝子),然後一級降為郡王,直到降至最低級別的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不再降。而奉恩將軍再往下,也就是低於奉恩將軍的所謂“閒散之家”,視四品官員而定。王子若要將自己的王位讓給兒子,除非他或他的兒子有很大的功勞,否則就要把他的功勞降到一級。關於待遇問題,自然也是跟著一級下降。清王朝的多羅貝勒歲俸銀為2500兩,祿米為2500斛,但到了奉恩將軍的歲俸銀為110兩,祿米為110斛。

清代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又有何不同?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可以世襲,其中有八個是開國初期就有的,即人們常說的“八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有四個鐵帽王屬於恩封,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章,慶親王奕劻。怡親王胤祥的情況最為嚴重。雍正是雍正的十三弟,因為雍正非常喜歡他的弟弟,並且雍正也有很大的功勞,所以雍正給了他世襲罔替的特權。“十三爺”不只是自己當了鐵帽子王,他的兒子有一個繼承了鐵帽子王的爵位,另有一人被封為郡王,這就相當於一家人同時享有鐵帽子王和兩個普通王子的待遇。鐵帽王的這十二個爵位都是世襲罔替的,其他的爵位都沒有這個資格。

清代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又有何不同?

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例如有的親王更受寵愛,他們的兒子常常會襲封為親王,再往後降封郡王、貝勒等。例如王永璜的兒子,孫輩襲封為親王。還有一些不速之客,連皇帝都不屑一顧,兒子常常連郡王都不能襲封,如常寧恭親王,他兒子襲封貝勒。再者,非嫡子、非寵兒、得不到恩封、襲封的宗族子弟,可以透過考試或立下戰功而得到爵位,即所謂的“考封”、“功封”。考封、功封也是家室子弟取得爵位的重要途徑。你可以襲封王爵,只要能行。由此可以看出,你就是皇族的親族,也必須有真本事或寵愛,否則你也會越混越差。好吧,再差的人,也是皇親國戚,日子過得也很滋潤。